張楓逸·專欄作家
一年多前,清華法學博士王進文因老家被強拆致信市長,其公開信被網友盛贊“言辭犀利,不卑不亢,很多問題直指拆遷現(xiàn)狀”,而他的維權故事也就此進入公眾視線。一年多后的今天,王進文和關心支持他的人們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國務院推翻了山東省政府認為征地合法的決定。
倘若是拍一部類似《秋菊打官司》的電影,撥亂反正、民愿得償?shù)慕Y局,應該稱得上大團圓。不過,對于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我們來說,清華博士扳倒省政府裁決卻難言勝利。
王進文不是勝利者。盡管他的訴求驚動了國務院,但撤銷征地決議已然是遲到的正義,縱然山東省政府依法重新裁定,強拆卻是生米煮成熟飯。在王進文家的宅基地上,高樓矗立,機器轟鳴,絲毫看不到原來的模樣,“春天有六雙燕子做窩,充滿生機,養(yǎng)有兩只狗,很可愛”的溫情老屋只能存在這位博士的記憶中。
更悲劇的是,作為一項集體決策,恐怕不會有人為征地被違規(guī)認定合法承擔責任,也就是說,王進文維權只是取得名義上的成功,真正的強拆既得利益者依然可以狂歡。
法律不是勝利者。在法治社會,法律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底線,一切以法律為準繩,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然而,在現(xiàn)實中法律武器卻往往顯得那么孱弱。作為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王進文學了10年的法律,也一直試圖用法律途徑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但仍無法改變房子被強拆的命運。唐福珍“綁架”了自己的身體,王進文“綁架”了清華和博士,他們的區(qū)別只是身份和形式的不同,鬧大維權的本質是一樣的。如今,關于征地合法的裁決是撤銷了,但法律在王進文心中的信仰如何重塑,法律在整個社會的尊嚴如何修復?
政府更不是勝利者。撤銷省政府裁決固然是理性糾偏,但也暴露出有關部門的行政過失。一起征地強拆事件,造成民意沸騰,省政府卻堅持認定征地合法,其公信力何在。而王進文向十多個部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幾乎都沒有回音,提起的四起訴訟都石沉大海,足見一些部門對于公民個體的傲慢和偏見。如果政府不能認真傾聽公眾訴求,不能平等與公民對話,甚至有錯不糾、一意孤行,公眾的權益只能成為權力尋租的祭品。
不是每個被強拆家庭都有清華博士,也不是每一份不合理裁決都能由國務院撤銷,王進文維權過程有太多偶然和幸運因素,很難被復制。如果每一次都要依靠吸引眼球增添維權砝碼,總有當事人黔驢技窮、社會輿論視覺疲勞的一天。相信,對于王進文來說,倘若公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政府的足夠尊重,糾紛矛盾能夠在法律體系內得以妥善解決,清華博士扳倒省政府裁決的“勝利”不要也罷。而這又何嘗不是公眾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