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立 潘素梅 董小瑜
從“誰來養(yǎng)活中國”到“怎樣養(yǎng)活中國”
——糧食屬性、AB模式與發(fā)展主義時代的食物主權①
周 立 潘素梅 董小瑜
糧食并非經濟學視角下的單一商品,而是具有多種屬性,并由此帶來它的三大國家安全功能——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食物主權。然而,在當前以發(fā)展為主義的時代,糧食屬性逐漸被單一化,農業(yè)多種功能不斷喪失,形成了一個以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標準化為特征,貫徹“為錢而生產”這一資本邏輯的農業(yè)與食物體系(A模式)。A模式緩解了“誰來養(yǎng)活中國”這樣的數(shù)量安全問題,帶來了“怎樣養(yǎng)活中國”的食品安全與食物主權問題。作為替代角色,意圖尋回糧食多種屬性、農業(yè)多種功能,遵循“為生活而生產”這一生命邏輯的B模式正在形成。AB模式之間有戰(zhàn)爭,有融合,正在雙軌運行之中。需要在這一重大變革中采取有利于實現(xiàn)食物主權,促進人類可持續(xù)進程的行動。
糧食屬性;食物主權;AB模式;發(fā)展主義;食物體系
自從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1994年發(fā)表其著名的《誰來養(yǎng)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一文以來,中國的糧食數(shù)量安全,即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就成為了世界性的話題。布朗提出,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糧食需求增加與供給惡化的矛盾將日益尖銳,這決定了21世紀中國必將出現(xiàn)巨額糧食短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將推動糧價大幅度上升,致使低收入國家和低收入人口無力購買必需的口糧,由此加劇世界的貧困問題,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1]。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糧食產量經歷了先下跌,再上升的過程。2011年底,國家農業(yè)部宣布中國糧食產量實現(xiàn)了“八連增”,國家糧食自給率已達到90%以上,遠高于周邊國家。中國就“布朗難題”向世界做出了一個負責任的回答。但一些造成了全球性影響的中國食品安全事件,以及2007—2008年和2010—2012年的兩輪全球性的食品價格上漲危機,促使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命題——“怎樣養(yǎng)活中國”(How to Feed China)?
上述兩個命題的轉換,需要我們思考農業(yè)與食品體系的深層問題。本文將做出相應努力:第一部分闡述糧食屬性,第二部分將糧食置于發(fā)展主義時代,第三部分討論糧食屬性的單一化,第四部分論述農業(yè)與食品體系的三種國家安全與三個階段,第五部分提出A模式和B模式,以及AB模式的大戰(zhàn),討論每個行動主體都處在十字路口上;第六部分是結論和建議。值得指出的是,對從“誰來養(yǎng)活中國?”到“怎樣養(yǎng)活中國?”這一命題的討論不僅具有中國意義,同樣也可以置換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命題:從“誰來養(yǎng)活世界?”到“怎樣養(yǎng)活世界?”
(一)社會屬性
界定“糧食”的社會屬性,如同界定“人”的社會屬性一樣困難。關于“人”的社會屬性的定義,從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兩足無毛動物”到馬克思抽象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著巨大的不同,足見越是熟悉的事物,認識越有難度。認識“糧食”屬性,亦是如此。本文首先歸納出糧食的三個社會屬性——生存必需品、戰(zhàn)略品和國家公共物品。
第一,生存必需品。糧食的生存必需品屬性是從微觀層面上而言的。我們需要確認,糧食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并且,在人類參與生產的產品之中,唯獨糧食具有生存必需品的屬性。西漢即有農書《汜勝之書》言及,“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東漢的崔寔,在其《政論》中說:“一谷不登,則饑餒流死”,都表明了人類早已對糧食生存必需品的屬性有了認識。我們民間也有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亦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食物消費是一種剛性需求,這種“剛性”是指我們不能離開它,食物是人類參與生產的唯一一項“生存必需品”。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糧食之外,都是生活必需品,不能算作生存必需品。作為生存必需品,對糧食的要求是數(shù)量足夠(滿足基本的營養(yǎng)需求)、質量合格(不危及生命健康)、價格合理(供求關系平衡,糧價穩(wěn)定)。生存必需品在民生的層面上是微觀的,是糧食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屬性。對糧食其他屬性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生存必需品這一基本屬性之上。
回顧歷史,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人類早已認識和掌握了糧食的第二個重要社會屬性——戰(zhàn)略品。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句我們熟知的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痹诘於ㄎ菏駞侨龂α⒕置娴年P鍵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出五千騎兵,繞道燒了袁紹的糧草,袁軍失去糧草,喪失戰(zhàn)爭主動權,軍心不穩(wěn),曹操才最終取得了二萬人戰(zhàn)勝十萬人這一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奇跡??梢哉f,人類從分邦列國之后,糧食就因其生存必需品的第一屬性,衍生出列國征戰(zhàn)無一不以其作為戰(zhàn)略品的第二屬性。從原始的部落爭斗,一直到當前各國的國家戰(zhàn)略,糧食始終是一個戰(zhàn)略品。西漢《氾勝之書》所言“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在證明了糧食是生存必須品的同時,亦表明了糧食是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品。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政治智慧,毛澤東則制定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國家戰(zhàn)略。在現(xiàn)代國際政治中,糧食一直與軍事、能源、金融等相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國家戰(zhàn)略。不少人已經意識到糧食可以作為一種非傳統(tǒng)武器,雖然無形卻最致命。而且,糧食比軍事、能源、金融,更具有國家戰(zhàn)略的基礎地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國有清楚的能源、食物、金融三角聯(lián)動的國家戰(zhàn)略,并有能力實施這一戰(zhàn)略,其他國家即使無力實施,但至少要認識到糧食的戰(zhàn)略品屬性,以免盲從和上當。近幾年,糧食正在迅速變成國際政治的潛在發(fā)動機,在現(xiàn)代的國家戰(zhàn)略中常常被使用,例如2007年爆發(fā)的糧食危機就與生物能源計劃有關,2003年以來的朝核六方會談與朝鮮食物匱乏直接相關①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朝鮮就自身的核武器問題必須要參加六方會談,與其連續(xù)十幾年的糧食匱乏有直接關系。環(huán)球網(wǎng)2012年3月1日報道:朝鮮外務省發(fā)言人2月29日就舉行的朝美高級別會談發(fā)表聲明,稱雙方將改善朝美關系,美國同意向朝鮮提供24萬噸營養(yǎng)食品,朝鮮則暫停核試驗、遠程導彈試射和寧邊的鈾濃縮活動。,在阿拉伯之春以及歐美發(fā)達國家占領運動①第三世界網(wǎng)絡(設在馬來西亞的一個NGO)2011年7月份的一份報道稱:“食物短缺里有新的政治學因素”、“飛漲的食物價格成為北非和西亞地區(qū)騷亂最主要的發(fā)動機”。該文引用英國的一些評論說食物價格已經成為引發(fā)包括發(fā)達國家在內政治騷亂的核心因素。中,也有糧食戰(zhàn)略甚至糧食武器的因素。萊斯特·布朗2011年在《食物的新地緣政治》一文中也宣稱:“食物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政治的一個潛在發(fā)動機”。②見 Foreign Policy 2011年4—5月號。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4/25/the_new_geopolitics_of_food。
需要注意的是,糧食的第二屬性從屬于第一屬性,且不能超越第一屬性,否則,會引發(fā)生存危機。1845—1852年,愛爾蘭經歷了長達7年的大饑荒,人口銳減近四分之一。但在饑荒最嚴重的幾年間,愛爾蘭仍在其統(tǒng)治者英國的安排下出口糧食。而且在整個饑荒期間愛爾蘭都是糧食凈出口國,部分糧食甚至經過愛爾蘭的港口轉運出口到美洲[3]③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中國。1959—1961年中國有三年的大饑荒,被稱為自然災害。在這場“自然”災害中,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有1 000多萬人非正常死亡,更多基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地方實證的研究則認同3 000多萬的數(shù)字。但即使如此,同期中國對外的糧食援助和出口還在繼續(x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83和1992年的數(shù)據(jù),1958—1960年糧食出口量分別達到266、416、265萬噸,直到1961年才由凈出口改為進口。。在2007—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中,至少有37個發(fā)展中國家在糧食成為戰(zhàn)略品后,失去了對糧食作為生存必需品的提供能力,帶來了社會動亂甚至政權更迭。對糧食屬性的倒置會讓人質疑:到底應該將糧食首先用在國際戰(zhàn)略,還是用于國民生存?是滿足其他國家國民需要優(yōu)先,還是滿足本國國民需要優(yōu)先?是國際政治(外交戰(zhàn)略)優(yōu)先,還是國內政治(至少是人民生存和政治穩(wěn)定)優(yōu)先?
第三,國家公共物品。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有云:“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顛,此最國家之毒憂?!标U明了糧食對于維持國家安定、人民生計的根本作用。生存必需品的微觀基礎,加上戰(zhàn)略品的宏觀考慮,匯總成為一項最重要的國家義務——保障國民最基本的食物需求??梢栽O想一個國家沒有軍隊、警察(如哥斯達黎加、列支敦士登、摩納哥等國就沒有軍隊),但是“國不可一日無糧,家不可一日無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糧食比國防安全這一純公共物品還重要。雖然微觀上糧食消費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所以需要付費消費,但在國家層面上卻具有十分明顯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為在糧食消費的宏觀層面上,單個糧食消費的邊際成本趨零(非競爭性),國家又不能排斥任何國民消費(非排他性),甚至還要把保證國民能吃到糧食,作為比提供國防、治安、郵政、文化、教育等經典意義上的國家公共物品更具有基礎性和強制性的國家義務。與此相適應的政策實踐是“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實質上是中央政府作為國家代表要求地方負責)、“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等。試想,若國家或地區(qū)的糧食供應體系遭到暫時性的坍塌,社會秩序和國家主權就會馬上受到嚴重威脅?;仡?008年年初中國南方地區(qū)的雪災、世界糧食危機中的政權更迭以及朝核六方會談的國家主權讓渡,就可以清楚地認識糧食體系暫時或長期中斷的危害性。由此,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需要把國家糧食體系的穩(wěn)定,上升到國家公共物品的認識層面并始終保持。在糧食危機和生態(tài)危機合并爆發(fā)的今天,對糧食國家公共物品屬性的認知,不僅意味著國家要提供糧食作為食物,還要認識到農業(yè)的多功能性,并以可持續(xù)的農業(yè)生產體系和食物供應體系作為基本目標。在國家公共物品的認知框架下,農民是“不帶槍的士兵,不領餉的警察”。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可以視同農民向全社會提供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福利,卻沒有得到認識,也沒有相應的收入補償。應該說,糧食作為國家公共物品的功能,是在現(xiàn)代國家出現(xiàn)以后才具有的。所以,只能當作第三社會屬性。
(二)經濟屬性
經濟學將物品劃分為兩類:自然品和經濟物品。前者指不經過人類勞動就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比如空氣、陽光、水,被稱為生命三要素。人類參與生產的其他物品屬于經濟物品,經濟物品又可再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梢哉f,糧食是唯一同時具有這三種經濟屬性的產品。
第一,準自然品。在人類的生存系統(tǒng)中,陽光、空氣、水是生命的三要素,須臾不可或缺。這些物品同樣是生存必需品,比糧食更具有消費剛性,但由于可以自由取用,不用付費,被稱為自然品。糧食的屬性接近自然品,雖然不可自由取用,但支付的費用很低。糧食的生產是人與自然相交換,自然因素居于主導地位的一個過程。農民們很清楚,他們在糧食生產上,僅僅是播種、施肥、管理和收獲而已,他們沒有任何能力讓種子發(fā)芽、抽葉、分蘗、結實、成熟,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自然過程,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接受陽光、空氣、水、礦物質這些上帝恩賜的過程。人類的科技文明發(fā)展至今,也僅僅是了解了這個復雜生命系統(tǒng)的皮毛而已,遑論改造與創(chuàng)造了。以糧食的生產過程為例,在特定的地區(qū),這一過程既不可縮短,也不能延長,這和人工成分參與的越來越多的規(guī)模化和產業(yè)化養(yǎng)殖,以及工業(yè)品的生產,對比明顯①我們可以引用幾句農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以及茶葉種植中“早三天采是寶,遲三天采是草。十年老不了爹,一夜老了茶。當天采茶,當天做茶?!?。糧食的自然品屬性不僅在生產上體現(xiàn)為一個準自然過程,在消費上也是唯一的與自然品類同的消費品,是唯一一個具備生存必需品屬性,且人類參與生產過程的產品。所以,糧食是一種準自然品。準自然品屬性可以幫助我們厘清在糧食問題上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工規(guī)律對自然規(guī)律的服從關系。當工廠化養(yǎng)殖縮短自然周期,讓自然規(guī)律服從經濟規(guī)律時,食品安全問題就出來了。我們常有“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說法,但在農業(yè)生產中它是不準確的,只能說是“勞動參與了財富創(chuàng)造”。
第二,私人物品。糧食具有明顯的私人物品屬性,在生產上它突出的表現(xiàn)為誰生產誰占有。從微觀角度看,一個人的糧食消費,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表現(xiàn)為誰購買誰使用,在微觀層面上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目前,糧食的私人物品屬性,是最被廣泛認知的屬性,也是影響最大的屬性。
第三,準公共物品。這一屬性是從宏觀的區(qū)域與國家層面上來說的,“但愿蒼生俱飽暖”是自古至今的國家義務。從糧食的生存必需品、戰(zhàn)略品以及國家公共物品這三個社會屬性來看,糧食消費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包括生態(tài)、生活、就業(yè)、教育、文化等),使得糧食生產、消費,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具有明顯的公共性質,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關于糧食準公共物品的論證,可以借鑒經濟學的分類框架,將其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考慮。糧食至少在如下九個方面具有公共性質:(1)糧食具有戰(zhàn)略品屬性;(2)糧食生產、加工和消費,具有顯著的外部性;(3)宏觀層面的糧食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4)糧食和農地一樣,具有產權模糊性,常有國家委托生產的特征;(5)生存權是一項基本人權,讓每一個公民獲得作為生存必需品的糧食,也就成為了國家義務;(6)糧食的持續(xù)穩(wěn)定供給,是國家政治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7)在糧食短缺的時期或地點,糧食是首選的共有資源,都會實行配給制或戰(zhàn)時共產主義,如軍需品一樣;(8)糧食是準自然品,就實質意義上講,自然品都有公共物品屬性;(9)糧食消費的信任品屬性,導致市場必然失靈,需要國家介入,并需要更為基礎的底層結構(如社會、制度、文化、信仰)建設,而底層結構愈下伸,公共性特征愈加明顯。
糧食同時具備三種物品的經濟屬性,使其與其他物品區(qū)別開來。一個基本事實是,除了糧食以外,還沒有哪種產品同時具有數(shù)量安全(糧食安全)、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國家和人民主權(糧食主權)這三項國家安全職能(下文將繼續(xù)分析)。不幸的是,我們常常只是把糧食作為私人物品,忽視了它的準自然品和準公共物品屬性,這帶來了很多經濟屬性的扭曲②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僅把糧食當成私人物品,忽視準公共物品功能的明證。按照中國自己的貧困線(低于此線的為饑餓人口),中國有超過4 000萬的饑餓人口。但同時中國有超過20%的人口因攝入過多而超胖,并且患上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富貴病”,在同一國家出現(xiàn)了過度攝入和饑餓并存的怪狀,這樣的矛盾是僅把糧食當作私人物品生產和分配而產生的。。
(三)消費屬性
所有的食品消費都具有三大特性: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屬性,糧食也不例外(見表1)。搜尋品屬性,即消費前可以了解的,如色澤香味,這是一個信息對稱狀況;經驗品屬性,即必須在消費以后才能了解,比如食物本身的味道,是指可體驗的一部分,存在信息的部分不對稱和時滯問題;第三,信任品屬性,即使通過事前的觀察、事后的了解仍然不足以了解整個食物消費帶給自身健康的潛在影響,消費者是存著信心去消費的。
表1 糧食的三個消費屬性
在食物的生產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前兩種消費屬性信息相對對稱,或僅僅存在時滯和信息部分不對稱,通過市場監(jiān)督、聲譽機制等,可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但就信任品屬性而言,市場徹底失靈,要求政府干預,而政府干預也難以做到真正有效。例如,工廠化農業(yè)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及各種殘留,以及生產工程技術,使得一些既存或潛在的有害物質或因素侵入人體后,可能積累或者潛伏更長時間,甚至傳至后代才表現(xiàn)出臨床癥狀或產生不易覺察的影響[5]。事實上,即便是生物學家、化學家,也不可能在食物消費之前先做食品檢驗,幾乎每個人都是存著信心去消費的。這就導致了在食品安全危機頻繁爆發(fā),食物體系無可信任的情況下,剛性消費需求還得驅使人們信任。這帶來消費者近似掩耳盜鈴式的消費,以及生產者與銷售者綁架式的生產與經銷。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糧食信任品的消費屬性,并由此思考涉及農業(yè)模式改變、食物體系變革及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
對糧食屬性的討論,可以做一小結:一直以來,在對糧食及農業(yè)問題的討論中,有一整套“就糧食談糧食、就農業(yè)談農業(yè)”的話語和制度。這一套話語和制度,簡單地強調了糧食的某一屬性(如戰(zhàn)略品屬性、私人物品屬性),簡單地將農業(yè)定義為單一功能(如生產功能),認為糧食和農業(yè)問題是內生的,解決糧食和農業(yè)問題的辦法,也在于農業(yè)內部。實際上,這套話語和制度,簡單地回避了“誰問題”,而替換成了一套“如何問題”,使得問題的討論,一直囿于一套既定的框架,無法觸及問題的實質。這套話語和制度,有中國計劃時期延續(xù)至今的糧食國家管控的計劃安排制度,更有市場化改革以來的農業(yè)產業(yè)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糧食市場化、農村市場經濟化,以及諸多涉及農業(yè)的商品化、規(guī)?;?、區(qū)域化,各種脫離農業(yè)自然性狀的福特主義大生產,用人工規(guī)律取代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主義等話語和制度。
糧食屬性之所以會被扭曲,走向單一化,是因為糧食遭遇到了發(fā)展主義時代。在發(fā)展主義時代,將發(fā)展作為人類活動的核心,將發(fā)展主義作為人類活動的基本理念。發(fā)展主義的威力之大,普及之廣,使得在全球范圍內,發(fā)展既是目的,也是工具。人們不再詢問“誰問題”(“發(fā)展是什么”,“要不要發(fā)展”),而只回答“如何問題”(“怎樣發(fā)展”)。從而,在發(fā)展問題上,出現(xiàn)了全球性的失語,也使得人類喪失了對“發(fā)展”的徹底反思能力。
(一)農業(yè)與二三產業(yè)同臺比武
在以發(fā)展為中心的時代,糧食的屬性被扭曲,農業(yè)功能被單一化,農村社會普遍凋敝。原因是在三產間展開了一場類似于發(fā)生在羅馬競技場的自由競賽,農業(yè)被迫與二三產業(yè)同臺比武打擂,競爭各種生產要素。農業(yè)的自然依賴性(伴隨不可抗力風險和長周期性)、獨特的供求特征(農業(yè)多功能性及缺乏經濟彈性)、市場空間(剛性需求)等特征,使得大多數(shù)農業(yè)領域缺乏流動性獲利,投資風險與回報不可能高過以工業(yè)為代表的第二產業(yè)和以服務業(yè)為代表的第三產業(yè)[4],結果就像配第·克拉克總結的那樣,由于二三產業(yè)更具有流動性、收益率更高、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資、城市文化更有吸引力、更有競爭力,產業(yè)間產值會有依次轉移的趨勢,勞動力也有依次轉移的趨勢,最終導致二三產業(yè)興起,第一產業(yè)衰敗。三大產業(yè)比武打擂的結果是青壯年勞動力普遍離開農村,只剩下“3861991125部隊”(指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男光棍、“二百五”)留守。在土地上勞作的大多是留守老人(被稱為半勞動力、輔助勞動力,或者溫鐵軍所謂的“勞動力殘值”人群),不但他們的基本養(yǎng)老需求得不到保障,他們還需承受繁重的勞務負擔,教養(yǎng)孫輩,獨自應對生活、生產困難。經濟貧困、精神孤單、老無所依是這群“靜寞夕陽”所面臨的問題[2]。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農村男光棍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成為和留守老人一樣值得重視的社會性問題。
(二)發(fā)展成為硬道理
在“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時代,“發(fā)展”本身不需要被質疑,需要反思的是發(fā)展的下落者這一端。在發(fā)展主義時代,我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三大產業(yè)比較收益的差異,以及勞動、土地、資金三大要素不斷流出農村。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現(xiàn)在,農民用腳投票,紛紛離開土地,用腳唱出了“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失望的田野上”。連沒有長腳的土地,也就地“用腳投票”,轉作非糧用途及非農用途,成為工業(yè)和城市用地。農業(yè)成為發(fā)展主義的下落者,所以需要對其反思和革命,于是就有了舒爾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的命題[6],也就有了從綠色革命到第二次綠色革命,以及將農業(yè)二產化、三產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最終表現(xiàn)出來的是“投資才是硬道理”[4]94-95,投資依靠能源、依靠土地、依靠不斷地上新的項目,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擴張。當一棟棟樓被建起來,一批批產品被生產出來時,糧食及農業(yè),和生態(tài)、資源、環(huán)境、農民、第三世界等一道,都被擠到了發(fā)展主義極化發(fā)展的邊緣。在發(fā)展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農業(yè)被推到弱勢的另一端[4]19-22,由此也成為被改造的對象。
(一)當糧食僅僅被當作私人物品
供求分析是經濟學的基本工具,如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所言:當你教會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這兩個詞的時候,它就是經濟學家了。因此,我們就從供求分析入手。在發(fā)展主義時代,由于糧食僅僅被當作私人物品,所以滿足供求分析的基本假設。同時,又考慮到糧食的特殊性,在供求不可能達成平衡或平衡點不能被現(xiàn)實所接受時,引入由糧食生存必需品、國家公共物品屬性導致的政府干預,來補充說明糧食問題產生的根源(如圖1)。
如圖1所示,糧食的供給曲線分為兩段:(1)在糧食達到最大產量Q1(既定技術水平下,由用作糧食生產的耕地總規(guī)模決定),即耕地用盡之前,由于糧食生產具有較強的價格敏感性,更由于糧食的消費剛性以及在漫長人類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未能滿足基本需求(一直處于短缺狀態(tài)),故在OQ1這一段,具有較強的價格彈性。(2)在糧食達到最大產量Q1之后,雖然仍有開墾空間,但墾殖成本很高,增產的可能性極小,擴大耕作面積的難度急劇上升,故在糧食產量大于Q1后,供給彈性迅速減少,曲線接近垂直于豎軸,供給彈性很小。糧食的需求曲線,則分為兩種情況:(1)短缺狀態(tài)。當耕地近乎都配置到糧食生產上,糧食達到最大產量Q1后,仍難滿足基本需求時的需求曲線,由于生存必需品屬性帶來的糧食消費需求的剛性,使得價格變化只能引起很少量的糧食需求變化,此曲線為D1。(2)過剩狀態(tài)。當耕地不需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亦能滿足基本糧食需求的曲線,此曲線為D2。為了討論和比較,我們不去平移供給曲線(曲線的特征仍然不變,只是技術效率可能發(fā)生了變化),而簡單地將需求曲線左移到最大產量Q1的左側,這樣,就能在一張圖中,表明糧食由短缺,走向過剩時會出現(xiàn)的變化。
圖1 糧食僅僅被當作私人物品時的短缺與過剩狀態(tài)
1.糧食短缺條件下的供求平衡模式
在糧食短缺狀態(tài)下,我們可以由三個點,來看三種供求平衡模式。首先是供給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是價格極高的a點。同時,考慮到a點只有少數(shù)富人才能買得起糧食,才能生存下來。在現(xiàn)代國家體制下,政府必然介入,以讓更多人獲得糧食,就有了需求曲線上的b點和c點。
(1)a點,米貴傷民點。a點是不考慮政府介入的短缺經濟情況。此時,耕地已經盡數(shù)配置到糧食生產,絕大部分人口也投入到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已經超過最大規(guī)模,但仍然無法滿足全部人口的生存所需。生存必需品的屬性,使得糧食短缺較為嚴重的時候,可能找不到均衡點(即供求曲線永遠不可能交叉),即使短缺不很嚴重,能找到均衡點,也將是一個價格很高的點,如a點。此時,糧價奇貴,糧食的分配也極不均衡,常常出現(xiàn)富人囤積,窮人餓死的局面,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由于沒有余糧養(yǎng)活更多的城市人口,使得城市化率極低,社會長期處于求溫飽的狀態(tài)。自然,由糧食短缺帶來的生存危機,常常會演化為社會動蕩與政治危機,從而帶來周期性的政權更迭。在人類前現(xiàn)代的大部分時期,多處于這種狀態(tài)。
(2)b點,計劃配置點。由于a點的狀況,不能滿足人類社會對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也常常伴隨政治的不穩(wěn)定。當現(xiàn)代政府出現(xiàn)后,向全社會提供生存必需品,開始成為國家義務。在國家財力不足和對外封閉的條件下,壓低糧食價格,并在食物短缺條件下,實現(xiàn)各種類型的食物計劃配給,就成了一個必然選擇。中國的計劃經濟,各種類型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就是其中的表現(xiàn)。由于糧食不足,瓜菜代、票證供應(如糧票、肉票、油票等)、按人頭分配(如工分制分配的“人七勞三”)等制度,常常普遍實行。
(3)c點,市場配置點。在國家財力充足,并實行市場配置的條件下,一個在接近耕地最大使用規(guī)模的價格水平下,參與國際交換的市場配置點,可能形成。通過單純的糧食進口或雙邊/多邊貿易,使得糧食短缺不需要通過配給,而是通過貿易,達成滿足。處在糧食短缺條件下的農業(yè)開放市場經濟國家,如日本、韓國,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2.糧食過剩條件下的供求平衡模式
雖然美國等糧食主產國,由于石油化學農業(yè)的發(fā)展、機械化的推進,加上極其富裕的耕地資源,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xiàn)了糧食大量富余,但當時糧食的國際貿易體系并未形成。發(fā)展中國家大多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之后,才出現(xiàn)了國內糧食的過剩。具體到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糧食才由幾千年來的短缺,實現(xiàn)了相對過剩。這使得糧食一反長達數(shù)千年時期的短缺狀況安排而僅僅被當作私人物品,被卷入了市場化的浪潮。
在糧食過剩狀態(tài)下,我們可以由d、e、f三個點,來對供求曲線進行分析。
(1)d點,谷賤傷農點。糧食過剩后,過剩的生產能力在最初一段時期,并不會馬上縮減。一方面,作為一個利益邊界十分清楚的利益集團的農民群體,不愿意單個主動縮減農業(yè)產出;另一方面,饑餓的長期經歷,也不會使得小到農民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去主動縮減農業(yè)規(guī)模,寧可加大家庭和國家的糧食儲備,以保證饑荒時有充足的生存必需品。而選擇繼續(xù)保持生產能力的結果是糧食的供過于求,但是生存必需品屬性導致的糧食需求剛性和達到最大規(guī)模前的糧食供給彈性,使得“增產不增收”開始發(fā)生,糧食價格下跌明顯,“谷賤傷農”的現(xiàn)象開始普遍發(fā)生。在美國,這種狀況發(fā)生在1920—1930年代;在中國,則發(fā)生在1996年至今。
(2)f點,拋荒意愿點。當糧食價格持續(xù)低迷,谷賤傷農連年持續(xù)時,農民棄耕、拋荒或將糧田(地)轉作其他作物生產的意愿開始形成并增強。由于糧食供給曲線在達到最大規(guī)模Q1前的充分彈性,拋荒意愿變得十分強烈,供給規(guī)模由Q1大幅度跌至Q2,由此形成的在f點的意愿供給,大大小于d點的需求規(guī)模,糧食減產大幅度發(fā)生。在美國,這種狀況發(fā)生在1928—1933年,中國是1998—2004年。
(3)e點,供求緊平衡點。當農民種糧意愿普遍下降,而一國糧食需求卻無法縮減,反而伴隨收入上升,而進行營養(yǎng)升級時,“過腹增值”政策導致肉禽蛋奶生產的間接用糧大量上升。國家的糧食安全促使一國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或者是行政命令,或者是最低收購價托市,或者是大量提高種糧補貼,提升農民種糧意愿。種種措施,使得農民的種糧意愿,由f點移向e點。在e點,供求能夠達到緊張的平衡。但由于農業(yè)自然依賴性帶來的糧食供給的不可控性,以及糧食需求的剛性穩(wěn)定上升,使得這種緊緊張張的平衡,常常是一種危險的平衡。這可能是中國2004年以來一直面臨的狀況。
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事件,伴隨糧食市場化帶來的數(shù)量波動和農業(yè)產業(yè)化帶來的食品質量波動,不斷地出現(xiàn)。糧食價格,也處于突然上漲(短期短缺時,類似短缺條件下的a點,導致“米貴傷民”)和突然下跌(短期過剩時,類似過剩條件下的d點,導致“谷賤傷農”)。國家的宏觀調控,常常出現(xiàn)180度的轉彎,對進出口糧食的措施,也常常出現(xiàn)方向相反的迅急調整。2006年至今的中國,以及許多實施了高補貼,以維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可能處于這種情況。但是,由于實施高補貼的國家,基本上不再僅僅將糧食當作私人物品,至少具有了糧食是生存必需品、戰(zhàn)略品和國家公共物品的意識(這是這些國家愿意支付高補貼的主要原因),糧食短期供求和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常常不會帶來這些國家朝向不利于農民和低收入市民方向的政策調整。而在財力不足和意識不夠的糧食市場緊平衡國家,政策調整的代價,往往由農民和市民承擔。要么是“谷賤傷農”,要么是“米貴傷民”。已經維持了糧食多年緊平衡的中國,大體上處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進入21世紀以來的全球糧食供求狀況,大體也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不幸的是,全球市場不像國家那樣,有一個清晰的政府調控與利益熨平機制,一個正在崛起的食物帝國,正在逐步掌控,并如同篩麥子一樣洗涮著全球的農業(yè)生產者和食品消費者。2007—2008年、2010—2012年的這兩輪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危機,已經現(xiàn)出了端倪。
(二)食物體系的四個主角、組織的極度不對稱和角色不平衡
上述的供求分析告訴我們,當糧食屬性在發(fā)展主義時代被單一化,僅僅被當作經濟物品里的私人物品,農業(yè)僅僅被當作產業(yè)部門時,政府還必須伸出“看得見的手”,不斷進行調控。即使如此,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糧食數(shù)量和價格上,常常處于被決定的位置。但這樣的分析仍然不足,我們需要深入到食物體系內部,去認識四個主角、組織的極度不對稱和角色不平衡,去理解食物體系的“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及各種食品安全問題。
圖2 喇叭口與沙漏:中美食物體系
圖2 表示了中美兩國的食物體系結構。在美國,作為生產者的農場,2011年僅有218萬個,在食物體系成員中占比不足1%,而食品原材料批發(fā)商和生產商,由于完成了市場競爭整合過程,壟斷競爭甚至寡頭壟斷局面形成,其數(shù)量占食物體系總成員數(shù)量的十萬分之二和十萬分之九。消費者占了98%以上的成員比重。所以,美國大致形成了一個喇叭口式的食物體系結構。中國的家庭農場數(shù)量龐大,有2.4億農戶,消費者數(shù)量更加龐大,以家庭戶(4.02億)和常年游離在家庭消費之外的單個消費者(流動人口2.3億)計算,至少有6億多。經銷商、食品原材料批發(fā)商、食品生產商、食品批發(fā)商、食品零售商等中間商數(shù)量由于市場整合深度遠不如美國,經營者數(shù)量相對較大,但與生產者和消費者相比,仍是一個較小的數(shù)字。因此,中國大體呈沙漏型的食物體系結構。
食物體系中生產者、中間商、消費者力量的極度不平衡、組織的極不對稱格局,已成事實。由市場力理論可知,誰在瓶頸處,誰就最有市場勢力。中間商通過競爭和整合實現(xiàn)了縱向一體化和橫向集中化,在食物體系中處于喇叭口或者沙漏口(圖中最細的部分)的位置上,同時獲得了水平的市場力和垂直的市場力。在他們掌握了市場力后,也就從農民手中拿走了農產品的定價權和產品標準,從消費者手中拿走了食物的定價權和食品行業(yè)標準。組織的極度不對稱,使得中間商對上欺,對下騙,不斷擴充自己的利益邊界。[4]58-63
圖3 食品的信息不完全、信任品屬性與食品中的“劣幣驅逐良幣”
借助圖3,我們可以加深對食物體系組織極度不對稱和角色不平衡的討論,追溯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以及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
在短缺時代,食物體系中只有兩個主角——生產者和銷售者,此時的食物市場是一個純賣方市場。但食物相對過剩后,消費者作為第三個主角出場了。消費者以其手中的貨幣選票,很快使得銷售者(此時已是中間商)易幟,由討好生產者轉向討好消費者,因為中間商很快認識到,此時稀缺的不是生產能力,而是消費能力,是消費者,而非生產者,將他們手中的商品轉化為了貨幣財富。組織的極度不對等,使得中間商很容易出現(xiàn)對上(生產者)欺,對下(消費者)騙,擴充自己利益邊界的行為。因為在食品消費的信任品屬性下,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發(fā)揮了作用,消費者只能根據(jù)食物消費的搜尋品和經驗品屬性,即根據(jù)食物可觀察部分和可體驗部分做出消費決策,并且大多數(shù)消費者只愿意支付這兩部分的價格,不支付不可體驗(信任品屬性)部分和與自己沒有直接關系(食物生產的生態(tài)、文化、社會影響及農業(yè)多功能性)的那部分食物價值。尋求質優(yōu)價廉商品的結果,就是根據(jù)搜尋品和經驗品屬性做出逆向選擇。生產者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本來就具有食品安全上的道德風險,消費者的逆向選擇和中間商的上欺下騙,促使他們進行違背質量安全目標的食物生產。食品安全問題的市場失靈就會出現(xiàn)。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是,整個食物體系的定價不是由消費者決定,也不是由生產者決定,而是由中間商控制的,質量標準實際上是行業(yè)內掌握的,潛規(guī)則流行與這樣的食物市場結構直接相關。因此,在這種市場體系下的食物體系,必然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出現(xiàn)市場失靈。在兩端力量弱小,中間力量獨大的食物結構不平衡條件下,第四個主角政府出場了。高度組織化的政府若能選擇一直站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一邊,與同樣高度組織化的中間商形成抗衡,食物市場的組織結構可能就平衡了。不幸的是,在全球范圍內,至今還很難找到一個政府,會完全自覺地站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那一邊。因為政府的政策目標函數(shù),政府官員的私人目標函數(shù),常常是與中間商的目標函數(shù)相一致的。在利益至上的社會形態(tài)中,世界機制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幾乎是清一色的強強聯(lián)合,而非強弱聯(lián)合。政府在中間商與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居間調和角色,往往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協(xié)助中間商做上欺下騙的工作,將短期食品安全危機壓制住,轉化為長期食品安全危機。親資本體制的普遍形成,使得政府的介入,常常又加劇了結構失衡,進而導致政府失靈。兩大失靈,使得食物體系“劣幣驅逐良幣”(“劣食品驅逐良食品”)現(xiàn)象,成為全球性問題。
(三)由政府社會責任、企業(yè)家社會責任到消費者社會責任
對食物體系四主角不均衡性的討論,通常是想讓利潤導向的資本所有者、很難做出選擇的政府去改變他們的目標函數(shù),履行他本來不太愿意履行、或者很難履行的企業(yè)社會責任或政府社會責任。其實,最需要考慮的是消費者社會責任,要創(chuàng)建一個健康的消費環(huán)境,消費者首先就要打破“質優(yōu)價廉”的消費幻想。質量優(yōu),就應該價格優(yōu),價格低廉,就應該產品的質量低廉,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和健康的消費環(huán)境。雖然消費者的觀念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價值重塑下,已經被嚴重扭曲了。但消費者社會責任是源頭,只有消費者成熟了,愿意履行社會責任了,才能為政府社會責任、企業(yè)家社會責任的履行,以及生產者道德風險的舒緩,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一)糧食命題的轉換
與糧食多種屬性相伴隨的,是糧食的多種功能,除了糧食外,還沒有哪種產品同時具有數(shù)量安全(即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質量安全(即食品安全,food safety)和綜合安全(即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這三大國家安全職能。
糧食及食物體系的運行,相繼有三個基本階段以實現(xiàn)三大國家安全功能。第一,以吃飽為主的階段,即以糧食的數(shù)量安全為主;第二,以吃好為主的階段,即以糧食的質量安全為主;第三個階段,以綜合安全為主的階段,既要吃得好、吃得飽,又要吃得起,并得到生產和消費的自主權,以促進食物體系的健康與穩(wěn)定,保障食物主權,使得人民的生產與生存主權和國家主權,不因糧食問題侵蝕。
糧食命題的第一階段,是以數(shù)量安全為主。早在布朗提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之前的數(shù)千年時間里,我們就一直活在這種“布朗綜合癥”的陰影下。在中國,食物匱乏的情景,從這塊土地有人類生息繁衍開始,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耙约Z為綱”的農業(yè)思維,至今仍主導著涉及糧食與食品體系的基本決策。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出現(xiàn)糧食相對過剩的同時,另一個糧食命題迅速出現(xiàn)并引起舉世關注,即質量安全問題。命題的核心是“拿什么養(yǎng)活中國”?借用一個全國人大代表的提案陳述,現(xiàn)在“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沒數(shù)”,食品安全與食物主權問題,正在危機當代及子孫后代的基本生存權利。據(jù)估計,人類腫瘤的85% ~90%為環(huán)境因素所致。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人類從食品中攝取了種類繁多且濃度高于環(huán)境濃度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的化學結構和性質經由動植物作用后變得更加復雜[5]9。
哈佛大學教授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提出[6],小到個人,大到社會,無外乎有三個制衡機制:自律(強調內在的道德良心)、他律(強調外在的監(jiān)督、具有強制性和社團性)、神律(通過信仰、敬畏,獲得超越性的向度)。一個社會如有這三律,可以維持一個平衡的社會系統(tǒng),即使出了問題,也有糾錯機制,個人亦是。如果制衡機制不健全,會帶來不平衡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是“三條腿的凳子靠一條腿站立”。目前幾乎只有“他律”機制在發(fā)揮作用,無論是食品安全法案、食品安全監(jiān)督委員會,還是新聞媒體、社會監(jiān)督等,都是“他律”機制。重建糧食與食物體系中基本的道德底線,重建嚴重缺失的敬畏與信仰,才能奠定食品安全的基礎。
值得提出的是,伴隨農戶資本主導農業(yè)發(fā)展方向的進程,農戶生產自主權的喪失與消費者消費自主權的喪失合并爆發(fā),使得食物主權這一新的國家安全問題不僅涉及國家主權層面,更加包含了產業(yè)安全及基本生產自主權與生命權利。按照食物主權的最早提倡者——“農民之路”(Via Campesina)這個非政府組織的倡導,食物主權有七項原則①見維基百科(Wikipedia)詞條“Food sovereignty”。:第一,食物是一項基本人權。每個人應有數(shù)量足夠和質量的食物作為生存保證,每個國家應該宣布這是一項最基本的人權,是有聯(lián)合國憲章作為保障的一項最基本的人權。第二,農政改革。要求農地改革實行無歧視的農地所有,即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應該讓耕作者免于因性別、信仰、種族、社會等級等帶來的農地啟示與威脅。第三,保護自然資源。實現(xiàn)土地可持續(xù)的利用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第四,食物貿易再組織。保障基本的營養(yǎng)權和國家的自主權不受國際糧商的制約。第五,終止饑餓的全球化。不應由資本來主導食物的分配,也不應由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干預經濟政策以便利跨國企業(yè)的控制。第六,社會和平。人人享有免于暴力的權利,糧食不應該被當作武器,加劇貧困、種族歧視、小農戶歧視及被迫城市化等狀況。第七,民主控制原則。小農戶雖然很小,但應該有參與決策的權利,尤其是生產決策的權利。怎么樣生產、使用什么樣的投入品,應該有自主決定權。聯(lián)合國及相關組織應該推動民主決策進程,讓人人都享有真實、準確和公開的信息以參與決策。
2007年以來兩輪全球糧價上漲危機,以及世界糧農組織公布的多達10億的饑餓人口、聯(lián)合國千年計劃難以實現(xiàn)、蔓延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和發(fā)達世界的占領運動的現(xiàn)實表明,食物主權問題已經上升為世界性問題。糧食命題又一次處在重大轉換的關口。
(二)不可能三角
糧食命題的轉換,會讓人誤認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不可兼得。但若考慮三大國家安全問題的同時并存,我們能提出一個“不可能三角”的糧食體系新命題。
圖4 食物體系的“不可能三角”
在親資本體系已經全球化的今天,資本主導的農業(yè)(下文將其稱為A模式)似乎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糧食的數(shù)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綜合安全。由此帶來一個“不可能三角”(見圖4)?!安豢赡苋恰敝敢豁椪咝袆硬豢赡芡瑫r得到三個角,至多同時得到兩個角。也就是說,要想得到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就有可能要喪失食物主權,像日本、韓國、朝鮮那樣。對于中國來講,可能得到了糧食安全、食物主權,但卻犧牲了質量,即食品安全。美國的情況和中國有點類似,因為資源豐腴,糧食安全幾乎不成問題,食物主權也有保障,但美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與中國相比只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關系。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已經深化到了很難改變的狀況,大眾的消費建立在對高糖、高油、高熱這樣高補貼的商品化農產品消費基礎上,大眾體型臃腫,醫(yī)療費用不斷企高,很難走回頭路①美國知名醫(yī)生和營養(yǎng)學家向參議院證實,如果美國人改變飲食習慣,全美醫(yī)療費用至少可以消減三分之一,并且牙醫(yī)可能一夜之間沒有了病人[3]118。。一些自給率嚴重不足,長期大量進口糧食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可能得到了食品安全,但喪失了一部分食物主權(除稻米之外無法自給,國家和人民需要外國力量保護),糧食安全威脅也一直存在。
這一命題,不同于克魯格曼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可能三角”②見維基百科(Wikipedia)詞條“Impossible Trinity”。。食物體系的“不可能三角”不再僅限于討論一下世界經濟局勢,而是關涉到每個微觀個人的生存權利和宏觀的國家戰(zhàn)略。
(三)由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到改造現(xiàn)代農業(yè)
對糧食屬性作出劃分有助于走出將糧食僅僅當作私人物品,僅僅把農業(yè)當作第一產業(yè),這樣一些常識誤區(qū)。其實,農業(yè)早已是提供準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門,而非單一產業(y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民也不是舒爾茨形容的單一理性經濟人,只要給他們條件,喚起他們的利益心,就可以為市場而生產[7]①比如,蘇聯(lián)經濟學家恰亞諾夫在《農民經濟組織》一書中,認為農民是“為家庭的消費滿足而進行生產”,即不是為了利潤而生產。。投入現(xiàn)代要素,就可以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思維,啟動了綠色革命,也帶來了長期的農業(yè)增長。
但時至今日,現(xiàn)代農業(yè)的諸多問題開始凸顯出來,至少四方面的影響值得重視:(1)環(huán)境影響。包括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過捕、過牧造成的可再生資源的退化和枯竭;過度使用地下水與沙漠化問題;農業(yè)擴張造成的自然植被的破壞和生態(tài)問題(“綠色荒漠”);野生動植物的生息地的減少和生物多樣性問題。(2)食品安全。以質量損失換取數(shù)量增長的工廠化農業(yè)方式。(3)資本控制。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高成本化和全球化,使得生產和貿易結構越來越不利于勞動者,資本主導農業(yè)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4)人類生存?zhèn)惱?。比如由轉基因引發(fā)的一系列爭論。
糧食命題的轉換與食品體系的重大結構變革,需要與左右對話。這包括國家計劃、集權管理的左手思維,也包括崇尚一系列市場安排的右手思維。相對于左手,右手更強大。突出表現(xiàn)為一系列耳熟能詳?shù)闹髁髟捳Z:農業(yè)產業(yè)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糧食市場化、農村市場經濟化,想盡一切辦法讓農業(yè)脫離自然性狀,讓自然規(guī)律服從人工規(guī)律,將農業(yè)改造為工廠化生產方式。這使得我們不得不走出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的舊模式,思考改造現(xiàn)代農業(yè)的新命題。
(一)AB兩套食物體系的形成
在發(fā)展主義框架下,糧食的多種屬性被肢解,僅僅具有短期財富創(chuàng)造和轉移功能的經濟屬性中的私人物品屬性被強調,農業(yè)功能的單一化和糧食屬性的單一化相伴隨。隨之而來的就是發(fā)展主義框架下農業(yè)分化和農業(yè)多功能性的肢解、喪失和重新找回的過程。就目前而言,強調單一功能和強調多種功能的兩套食物體系,在全球的每個角落都已經形成(如圖5)。
圖5 糧食遭遇發(fā)展主義后的農業(yè)分化和農業(yè)多功能性的喪失與尋回
在A模式下,只是將農業(yè)當作提供食物的部門,盡可能按照產業(yè)化、標準化、工廠化的方式生產,僅就食物增多而言,率先采用福特主義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國家,人口規(guī)模相對狹小,很快就出現(xiàn)了糧食的過剩。過剩的糧食必須要找到相應的市場,否則,這些國家就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農民增產不增收,導致國家的農業(yè)危機、社會危機甚至政治危機。于是,這套體系經過產業(yè)化之后,走向了對外擴張之路,變成地區(qū)化的食物體系,然后再進一步擴張,變成全球化的食物體系。
B模式則是在A模式出現(xiàn)問題后,遵循著解決問題,尋回失落的農業(yè)功能的路徑上發(fā)展出來的。當A模式走向產業(yè)化后,B模式認識到建立在不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石油化學農業(yè)發(fā)揮的是環(huán)境負外部性,具有不可持續(xù)性,于是發(fā)展出可持續(xù)農業(yè),找回農業(yè)的生態(tài)功能。當A模式走向地區(qū)化后,B模式則興起本地化農業(yè)以及都市農業(yè),找回農業(yè)的生活、就業(yè)功能。當A模式走向全球化后,B模式又通過社會農業(yè)的發(fā)展,找回農業(yè)的文化、教育、醫(yī)療等功能。這樣,與其說B模式是一個替補者,更不如說是一個守望者。當A模式以單一經濟思維不斷剝離農業(yè)多種功能的時候,B模式卻一項項發(fā)現(xiàn)并重新尋回這些功能。
(二)AB模式大戰(zhàn)
現(xiàn)在的情況是,A模式咄咄逼人,B模式屢敗屢戰(zhàn),還在頑強地保衛(wèi)食品體系。前者的咄咄逼人體現(xiàn)在以北美大農場為代表的資本替代勞動的集約化路線,并且已被寫入教科書,成為全世界正在學習的模式。它以利益為紐帶,再生產平臺清晰且強大:生產更多,以便消費更多,消費更多,從而又可以生產更多,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利潤、新的產品創(chuàng)造出來,可以贖買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再生產,攻城略地,統(tǒng)帥了食品體系、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B模式在第一次綠色革命后變成了一個配角,現(xiàn)在只能以各種各樣的面目重新包裝,打游擊戰(zhàn)、陣地戰(zhàn)、防御戰(zhàn)。其名頭有生態(tài)農業(yè)、社區(qū)農業(yè)、可持續(xù)農業(yè)、有機農業(yè)、社會農業(yè)、小農家庭農場農業(yè)等,中國自2008年起,也有了“兩型農業(yè)”①見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在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目標任務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形成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生產體系。的提法。B模式以理念為連接中心,再生產平臺遠不如A模式強大。
AB模式形成的背后,是親資本和親勞動這兩只看不見的手在主導食物體系的變遷。A模式的推動力來自“親資本”的手,將農業(yè)僅當作提供食物的部門,把食物僅當作賺錢的工具,最終走向了食物的商品化和政治化,形成了一個以產業(yè)化、規(guī)?;?、標準化為特征,貫徹“為錢而生產”的資本邏輯的農業(yè)與食物體系。B模式的推動力來自“親勞動”的手,盡可能走勞動替代資本的路線,維持食物的天然性,認為食物最主要是為生命服務的,而不是為資本服務的。作為替代角色,B模式意圖尋回糧食多種屬性、農業(yè)多種功能,遵循“為生活而生產”這一生命邏輯。
現(xiàn)在A模式和B模式一方面在相互競爭,另一方面在互相學習,有雙軌運行的趨勢,也有走向融合的可能。實際上,微觀到每個個人,宏觀到整個世界,都處在糧食與食物體系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可能是扳道工,進行AB軌道的選擇。扳道的關鍵在于把AKST(Agricultural Knowledge,Science and Technology)②見國際農業(yè)知識與科技促進發(fā)展評估(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IAASTD)的報告《世界農業(yè)的十字路口(Agriculture at a Crossroads)》,該組織是由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發(fā)展署、世界銀行、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多方共同出資建立的政府間農業(yè)問題評估機構。運用到哪個方面,即有關農業(yè)的知識、科學、技術到底為誰所用?,F(xiàn)在的情況是絕大多數(shù)的AKST被運用到A模式的建設上,對B模式則沒有對等的投入與研究?;蛘連模式是走出“不可能三角”的關鍵,但相應的研究卻十分匱乏。
在發(fā)展主義時代,糧食被單一化為私人物品,農業(yè)被單一化為產業(yè)部門,它們正在被推到弱勢的一端。糧食作為生存必需品、戰(zhàn)略品和國家公共物品的社會屬性以及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食物主權這三大國家安全功能被忽視,糧食消費的信任品屬性在食物體系的主角和組織的極度不對稱中被扭曲,使得食品中的“劣幣驅逐良幣”,食品安全事件頻出,“怎樣養(yǎng)活中國?”成為現(xiàn)階段面臨的問題。
在發(fā)展主義時代,農業(yè)被迫與第二、第三產業(yè)同臺比武,農業(yè)的弱質性使得資金、土地和勞動紛紛離開農業(yè)、農村,農村社會普遍凋敝,并產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問題。貫徹資本邏輯,以產業(yè)化、規(guī)?;?、標準化為特征的農業(yè)與食物體系(A模式)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并且成為糧食屬性單一化、農業(yè)功能單一化的核心推手。貫徹生命邏輯的B模式則正在試圖尋回糧食的多重屬性以及農業(yè)的多種功能。AB模式之間有戰(zhàn)爭,未來也有可能融合。每個人都處在農業(yè)與食物體系的十字路口,消費者社會責任的行使,使得每個人都扮演著扳道工的角色。微觀行為選擇的匯總,可能影響到未來農業(yè)與食物體系的走向。
本文建議回到基本常識,認識糧食至少是生存必需品,而非僅僅換取貨幣的商品,重新把糧食當糧食,認識糧食的基本屬性并且保有它的基本屬性;明白農業(yè)是個公共部門,而非單一的產業(yè)部門,不再進行不同農作制度之間、工農業(yè)之間的不公平競爭是每個人應有的常識,也應是國家制定各項涉農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維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食物主權是國家的義務,需要放在戰(zhàn)略高度去考慮。農業(yè)部也不應該僅僅是糧食生產部,更應該在保持食物主權和保證食品安全上有所作為,推行大農業(yè)部或大食品部制度,有利于形成一整套的政策協(xié)調體系,來解決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每個公民在自己的位置上正在行使扳道工的職責,要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頻出與消費者社會責任缺失有很大關系,需要對涉及農業(yè)和食品的國民行為進行回到基本常識的引導,由此促進平衡的農業(yè)與食物體系的形成。重新找回尊重、和諧、公平、合作、公益、平衡的觀念,重建社會道德基礎,促進三律平衡的社會機制形成,從而為農業(yè)與食物體系重大變革的實施創(chuàng)設制度空間。
[1] Brown L.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New York:Norton,1995:9-10
[2] 葉敬忠,賀志聰.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 蘇珊·喬治.糧食政治入門.李火瓊,傅忠,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4] 周立.極化的發(fā)展.???海南出版社,2010
[5] 周應恒,等.現(xiàn)代食品安全與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8
[6] Tillich P.Systematic Theology.Vol.3.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240-246
[7]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From Who Will Feed China to How to Feed China——Food Properties,Model A and B of Food System and Food Sovereignty of the Development Era
Zhou LiPan SumeiDong Xiaoyu
Food is not a single commodity while with a variety of properties.In this paper,a necessity for living,strategic materials and national public goods are the three social properties of food.It also is a quasi-natural goods,private goods and quasi-public goods,they are the three economic properties of food.The three consumption properties of food are search goods,experience goods and trust goods.So many properties make food the only product with food security,food safety and food sovereignty which are the three functions concerning national security.However,food with its underlying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 encountered developmentalism,agriculture had to compete with industries and service sector,agriculture has a universal decline as the continual loss of labor,capital,land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Agriculture lost versatility after food is simplified to a commodity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model A)forme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dustrialization,large-scale and standardized,the commercial logical of it is production is“food for money”.Concomitant with this,when the number security of“Who will feed China”is relieved,the food safety and food sovereignty of“How to feed China”become the main theme.As an alternative role,an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 with the logic of“food for life”,namely,production for life is forming,it intends to recover the multiple properties of food and the multifunction of agriculture.Between model A and B there are confrontation and amalgamation,they are double-track running.On the crossroads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everyone is a switchman.Understanding of major changes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 can promote individuals,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ctors to take action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od sovereign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humanbeings.
Food properties;Food sovereignty;Models A and B;Developmentalism;Food system
2012-04-20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073163)支持。
周 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郵編:100872;潘素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碩士研究生;董小瑜,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碩士研究生。
① 自2007年10月第一作者提出這一命題轉換,并在不同的會議與講座中交流以來,得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許多學者、留學生和研究生們的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講座與文稿形成中,得到郝克明(Jim Harkness)、白愛蓮(Irene Bain)、溫鐵軍、黃宗智諸位的啟發(fā),張明慧、張明濤兩位同學做了前期的記錄整理,一并致謝。
(責任編輯:常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