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平
近年來,隨著核能的迅速發(fā)展,核設施與核材料的安全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與關注。與此同時,核恐怖主義的幽靈在世界徘徊。但是,當前國際核安全體系仍存在一些不足與缺陷,遠不能滿足世界制止核擴散和消弭核事故的需要。構建與鞏固一個普遍、有效、完善的國際核安全體系的任務已提上國際日程。
20世紀50年代后期,國際社會開始建立國際核安全機制的進程,迄今已初步建立起國際核安全體系。當前的國際核安全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關于核安保的國際法律機制。當前國際核安保領域主要強調防止核恐怖主義和核材料走私等。雖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以防止國家行為體中出現(xiàn)新的核武器國家為主要目的,但它仍然是國際不擴散核武器體制的基石,對防止核恐怖主義也有一定作用?,F(xiàn)在國際上與防范和應對核恐怖主義直接有關的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1980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及其修正案(2005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該公約將非法擁有、使用、轉讓核材料,竊取核材料,以及威脅使用核材料造成任何人死亡或嚴重受傷或財產(chǎn)嚴重受損等行為都定為犯罪。另一個是《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2005年第59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致通過)。該公約要求各國加強合作,打擊核恐怖主義行為,并鼓勵各國在防止恐怖襲擊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協(xié)助與刑事調查及引渡程序上開展合作?!豆s》界定了三類核恐怖行為:(1)擁有放射性材料或制造或擁有一個裝置,其目的是致人死亡或嚴重受傷,或致使財產(chǎn)或環(huán)境受到重大損害;(2)以任何方式利用放射性材料或裝置,或利用或破壞核設施,以致放射性材料外泄或有外泄的危險,其目的是致人死亡或致人嚴重受傷,或致使財產(chǎn)或環(huán)境受到重大損害,或迫使某一自然人或法人、某一國際組織或某一國家實施或不實施某一行為;(3)通過威脅或使用武力,非法和故意索要放射性材料、裝置或核設施;威脅利用放射性材料或裝置,或威脅利用或破壞核設施。這兩個文件為國際合作應對核恐怖主義奠定了基礎。
二是關于核能安全的國際法律機制,主要由數(shù)量眾多的國際條約組成,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確保安全地利用核能的國際法律文件,主要包括《核安全公約》、《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lián)合公約》、《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條例》、《核安全標準》等。第二類是發(fā)生核事故時進行救援、減輕核事故后果以及核損害賠償?shù)膰H法律文件,主要包括《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核事故及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核損害第三方責任巴黎公約》、《關于核損害民事責任的1963年維也納公約》、《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等。第三類是涉及防止核材料與核廢物污染環(huán)境的國際法律文件,如《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海洋生命安全公約》、《南極條約》、《防止從陸地污染海洋公約》等。其中,關系到核能安全利用的主要是前兩類國際法律文件。
三是與核安保及核安全相關的國際組織,主要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核能機構、聯(lián)合國原子能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國際刑警組織等。這些國際組織的主要作用是對核能的安全利用與核安保進行組織保障,加強對核能利用的國際監(jiān)管。其中,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全球核安全領域發(fā)揮了主導作用。該機構成立于1957年,是國際核領域的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組織,同時兼管地區(qū)原子能安全及測量檢查,其兩大職能是保障監(jiān)督與和平利用核能。國際原子能機構不是聯(lián)合國的專門機構,但與聯(lián)合國訂有關系協(xié)定,同聯(lián)大、經(jīng)社理事會和安理會有直接聯(lián)系。該機構的主要活動有:向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幫助它們開展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和應用;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訂立“保障監(jiān)督協(xié)定”,對成員國的民用核項目實施保障監(jiān)督,以確保這些項目不用于任何軍事目的;組織研究和制定有關核能利用的安全條例,并向世界各國推薦使用;與有關成員國或專門國際機構簽訂科學研究合同;召集各種科技會議,通過建立情報網(wǎng)、圖書館和出版書刊等方式組織關于原子能和平利用的資料交流。1997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特別理事會完成了關于加強保障監(jiān)督機制措施的“93+2計劃”,通過了保障監(jiān)督附加議定書范本。這標志著該機構的保障監(jiān)督能力和范圍從僅核查各國申報的核活動,擴大到可探察無核武器國家的秘密核設施與核活動。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持制定、并由其總干事保存的《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在防止核恐怖主義與核材料走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核安全國際法律框架有助于成員國在核安全方面進行國際合作,并有利于它們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技術共享。近年來,國際社會為了加強和鞏固國際核安全體系又做出了一些重大努力。
首先,國際核安全峰會機制化取得重要成果。自2010年4月首屆核安全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后,形成了每隔兩年在世界不同大洲的國家輪流舉行國際核安全峰會的慣例和規(guī)則。峰會已成為核安全領域全球治理的最高層磋商和對話機制。已召開的兩屆峰會促進各國在核安全與核安保方面達成了一些重要共識并采取若干有效措施。首屆峰會通過的《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工作計劃》強調國際合作以維護有效的核安全,呼吁與會各國及國際或地區(qū)性組織為增進核安全共同努力,力爭在4年內確保所有易失控核材料安全,并支持將經(jīng)修訂的《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和《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等國際核安全文書的目標作為全球核安全體系的實質要素。①“Communiqué of the Washington Nuclear Security Summit”,April 13,2010,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communiqu-washington-nuclear-security-summit.(上網(wǎng)時間:2012 年8月20日)2012年第二屆核安全首爾峰會召開于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后,不僅討論了“核安?!?Nuclear security)問題,還討論了“核安全”(Nuclear safety)問題,并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與首屆核安全峰會相比,此次峰會真正實現(xiàn)了與會各方在核安全問題上由“共識”向“行動”的轉變,并使國際核安全峰會逐步實現(xiàn)機制化,成為世界各國和有關組織探討核安全問題的重要平臺。峰會通過的《首爾公報》針對國際核安全問題提出了11項需要優(yōu)先解決的課題,并制定了具體的解決措施。①具體措施包括:清理不再使用的高濃縮鈾;實現(xiàn)高濃縮鈾使用的最小化;鼓勵國際社會采取措施研發(fā)高密度的低濃縮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協(xié)調各國對高濃縮鈾的管理;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放射性恐怖主義;加強對核設施的物理保護以提升國家在放射性事件發(fā)生時的應急反應能力;加強對核廢料和放射性垃圾的管理;構建核探測能力以確認非法核材料交易的源頭;塑造核安全文化以鼓勵工業(yè)、學術界、媒體、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市民團體就有關核安全問題進行探討等?!癟he Seoul Nuclear Security Summit:Reviewing Progress and Maintaining Momentum”,http://blog.keia.org/the-seoul-nuclear-security-summit.(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20日)峰會提倡各國在使用高密度低濃縮鈾方面開展國際合作,以支持研究和實驗型反應堆的運行。為了方便各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有關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的必要信息,大會呼吁與會各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材料的“非法貿易數(shù)據(jù)庫”(Illicit Trafficking Database)項目,并鼓勵各國有關部門依托國際刑警組織設立放射性和核恐怖主義預防小組(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Terrorism Prevention Unit)等平臺,就個體參與非法交易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的行為加強信息共享。第三屆國際核安全峰會將于2014年在荷蘭舉行。
其次,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全領域的中心地位得以確立。兩次核安全峰會都重申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國際核安全框架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國大會審議并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的目的是在日本福島核事故背景下,“為鞏固全球核安全框架確定一個工作安排”,從而提高世界范圍的核安全和應急水平,加強對人類和環(huán)境的核輻射防護。行動計劃涉及12項主要行動,其中每項行動都有相應的子行動作為支撐。工作重點包括根據(jù)福島核事故教訓對核電站安全薄弱環(huán)節(jié)做出評估、加強原子能機構同行評審、加強應急準備和響應等。
另外,國際核燃料銀行建設開始起步。近年來,國際社會在建立核燃料銀行方面開始取得進展。2008年3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刊物發(fā)表文章,建議建立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控制的低濃縮鈾儲備庫或國際濃縮鈾中心。②Rauf,Tariq and Vovchok,Zoryana,F(xiàn)uel for Thought,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March 2008.2009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提出建立國際核燃料銀行的建議。其主要目的是由國際核燃料銀行在非歧視和非政治基礎上向世界各國的核能反應堆提供核燃料,以減少非核武器國家發(fā)展它們自己鈾濃縮技術和設施的需要,從而有助于減少核擴散的危險。已有60多個國家向國際原子能機構表達了對這一核能項目的興趣,但也有某些國家擔心如果它們從國際核燃料銀行接受燃料,就會失去獲得鈾濃縮和钚再處理技術的途徑。③“Nuclear fuel bank plans get push as three are plans tabled–Summary”,Earth Times,May 22,2009.從實踐方面看,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安卡斯克建有國際鈾濃縮中心(IUEC),可以“向該中心的成員組織提供有保證的鈾濃縮能力”。2007年5月,俄羅斯聯(lián)邦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簽訂了在該國際鈾濃縮中心框架下的第一個協(xié)定。④Rauf,Tariq and Vovchok,Zoryana,F(xiàn)uel for Thought,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March 2008.2009年11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批準俄羅斯關于建立低濃縮鈾儲存的建議。根據(jù)該建議,如果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國可以從該儲存中獲得低濃縮鈾。2010年3月俄羅斯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同意,在西伯利亞的安卡斯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核燃料銀行。
近年來,國際核安全體系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防止核擴散多,重視防止核事故不夠。核安全問題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核“安全”,主要指最大限度地減少涉及放射源事故的可能性并在發(fā)生事故時減輕其后果的措施。廣義的核安全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關的安全問題,目前包括放射性物質管理、前端核資源開采利用設施安全、核電站安全運行、乏燃料后處理設施安全及全過程的防核擴散等。狹義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設施的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期間,為保護人員、社會和環(huán)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所采取的技術和組織上的措施的綜合,其內容包括:確保核設施的正常運行,預防核事故的發(fā)生,限制可能的核事故后果等。二是核“安保”,系指防止未授權接觸放射性材料,以及防止放射性材料的丟失、盜竊和擅自轉讓的措施。國際核安全體系應包括核“安全”與核“安?!边@兩大部分,但從傳統(tǒng)來看,國際核安全體系更側重于核“安?!保捶乐购藬U散,而對核“安全”,即防止核事故重視不夠。
核能與煤、石油等常規(guī)能源相比,是一種污染和碳排放較少,因而較為清潔的能源。1954年,世界上第一個核電站在蘇聯(lián)問世。此后,世界許多發(fā)達國家紛紛建設核電站。20世紀80年代以來,少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也在核能發(fā)展上取得重大進展。至2011年初,已有40多個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開發(fā)了核能。但同時,核能的利用和發(fā)展也伴隨著放射性釋放和污染的風險,其安全性風險尤為突出。1986年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帶來的痛苦記憶尚未消失,25年后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又給人類以重創(chuàng)。福島核泄漏事故不僅凸顯了日本核安全機制的嚴重問題,也暴露了國際核安全體系在防止核事故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日本政府違反核安全國際法律和制度,監(jiān)管及應對核安全問題能力較弱,而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他國際核安全機構對此缺乏有效監(jiān)管和懲罰的權力。例如,日本缺乏對超設計嚴重核事故的應對能力,而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他國際核安全機構對此監(jiān)督機能缺失。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是福島核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對超設計嚴重核事故的預防和應對不足是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作為日本最大的私營核電企業(yè),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廠安全運行管理上存在不規(guī)范行為,在處理事故時的表現(xiàn)與其企業(yè)地位不符,但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他國際核安全機構對此同樣無法監(jiān)督。
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加劇了人們對核能安全性的擔憂。目前世界上出現(xiàn)兩種相反的態(tài)勢。一方面,隨著對核安全問題擔憂的加劇,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開始減少核電站。2011年5月,德國政府宣布2022年前將關閉德國所有核電站。另一方面,在能源缺乏和尋求減少碳排放的今天,世界許多國家對使用核能的興趣日益增強,或計劃建設新的核電設施,或翻新舊的核電廠。預計未來15年內,世界核電站數(shù)量可能翻倍。至2011年10月,世界各國在運行的核反應堆共432座,核能發(fā)電量2010年達26300億度,占世界總發(fā)電量的13.8%,累計運行時間已超過1萬堆年(1堆年相當于核電站中的1個反應堆運行1年)。①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orld Nuclear Power Reactors and Uranium Requirements,October 11,2011,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reactors.html.(上網(wǎng)時間:2011 年10 月25 日)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統(tǒng)計,在2010年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美國最多,達104座;法國59座,英國和俄羅斯也都在30座以上。2010年核發(fā)電量在國內總發(fā)電量中所占比例超過20%的有19個國家,比2000年增加了兩個。其中,立陶宛比例最高,達到78%;比利時和斯洛伐克超過50%;烏克蘭、瑞典和保加利亞3國則都在40%以上;韓國等8個國家也占到31%到39%之多。②Climate Change and Nuclear Power,A New Report by IAEA,Vienna,Austria,November 25,2011,p.9.正在建設和計劃建設的核反應堆總計達215座。盡管迄今核電站主要分布在工業(yè)化國家,但目前正在建設的32個核電站中有31座分布在亞洲、中歐和東歐地區(qū)。③Climate Change and Nuclear Power,A New Report by IAEA,Vienna,Austria,November 25 ,2011,p.12.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核能機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秘書處預計,到2035年,世界核發(fā)電能力將從2010年底的375千兆瓦增加到540千兆瓦至746千兆瓦之間,即增長 44%至99%。④Uranium 2011:Resources,Production and Demand,A Joint Report by the OECD Nuclear Energy Agency(NEA)and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OECD,Paris,July 2012,p.15.但總的來說,將關閉的核電站數(shù)量與新建和將建的核電站數(shù)量相比,是非常少的。雖然現(xiàn)有許多核電站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減少了發(fā)電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但核能的安全問題具有極大的敏感性。核事故可能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泄漏,不僅會導致人員傷亡,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還會導致大范圍和長時期的核污染。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fā)生區(qū)至今仍是輻射污染嚴重超標的無人區(qū),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也對包括陸地和海洋的周邊環(huán)境造成后果難以估量的嚴重放射性污染。國際社會雖然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fā)生后更為重視核事故的預防,如第二屆核安全峰會專門討論了防止和應對核電站事故問題,但從國際核安全體系總體上做出的制度性改進和采取的相應措施仍顯不足。
第二,以美國為主導建立,體現(xiàn)出鮮明的西方特性。冷戰(zhàn)時期,國際核安全體系主要是在美國和蘇聯(lián)的主導下開始建設的。冷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和西方主導了國際核安全體系的構建。因此,國際核安全體系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其西方特性。上述偏重防擴散、輕視防事故就是這一西方特性的典型表現(xiàn)。在防止和應對核恐怖主義問題上,國際核安全體系也主要側重于法律和技術上的防范措施,而缺乏對國際核恐怖主義的治本之策。隨著核設施與核材料數(shù)量的增加,核恐怖主義的威脅正在加大。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核能機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秘書處資料顯示,從2008年至2010年,世界上已探明的鈾礦儲量增加了12.5%,全球鈾礦產(chǎn)量增長了25%。①Uranium 2011:Resources,Production and Demand,A Joint Report by the OECD Nuclear Energy Agency(NEA)and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OECD,Paris,July 2012,p.16.根據(jù)獨立分析機構“國際核裂變材料專家組”的報告,截至2010年,全球共存有1600噸高濃鈾和500噸分離钚,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10萬枚核彈頭。②Nuclear Energy Data 2012,OECD Publishing,October 10,2012,p.25.國際原子能機構統(tǒng)計,1993-2011年,全球共發(fā)生2163起遺失、盜竊、走私或販賣危險核和放射性材料的案件。其中,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全球共發(fā)生經(jīng)確認的武器級核材料被竊或丟失等事件多達18起。③“Nuclear Security Culture”,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7,IAEA Publication,July 2012,pp.28,30.如果這些核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后果將極其嚴重。2005年,“基地”組織曾在網(wǎng)站上公布了一本說明手冊,詳細介紹如何利用濃縮鈾制造“臟彈”和小型炸彈的方法??植婪肿舆€可能以反應堆等核設施為襲擊目標,制造爆炸、火災等事件,人為制造大量放射性物質的外泄,嚴重危害核設施周圍及下風遠距離的公眾健康,進而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經(jīng)濟損失。在有核國家失于防范的情況下,恐怖分子也可能竊取核武器。一旦恐怖份子掌握并利用核武器發(fā)動襲擊,其后果不堪設想。還需提及,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掌握了國際核安全體系的議題制定權和話語權,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研究不夠,核技術也不夠先進,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隨大流。這是當前國際核安全體系西方特性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
第三,體系的完整性、普遍性和監(jiān)督力度不夠,存在一些漏洞。國際核安全體系雖然已初步建立起基本框架,但要建成完整的國際核安全體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還未形成全球、區(qū)域、次區(qū)域、國家等多個層次相聯(lián)系、相協(xié)調的機制,未能完全覆蓋核安全與核安保的所有領域,也未能充分發(fā)揮防止核事故和防止核恐怖主義的多種功能。國際核安全法律體系的普遍性不夠,《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修訂案的簽約國只有55個,不到聯(lián)合國會員國總數(shù)的1/3。國際核安全法律體系規(guī)定的監(jiān)督力度也不夠,如日本政府違反核安全國際法律和制度,未事先向國際社會與周邊鄰國通報,就批準運營公司向海里排放上萬噸超標500倍的放射性廢水,但沒有可以對日本這種做法進行監(jiān)督的國際機制,日本政府并未因違反核安全國際法律受到任何懲罰。國際核安全法律體系的規(guī)定也存在一些漏洞。例如,2011年5月29日,日本報紙報道稱,日本政府正在討論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目的是限制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民眾就此次福島核電站泄漏、排污入海等行為向日本政府和企業(yè)索賠。④日本《朝日新聞》報道,2011年5月29日,第2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使海洋環(huán)境遭受嚴重放射性污染。根據(jù)《關于核損害民事責任的1963年維也納公約》等國際條約,受到這種嚴重放射性污染影響的其他締約國受損害的人員可以向福島核電站所在的裝置國日本索賠。在目前日本沒有簽署該條約的情況下,中韓等國民眾可在本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本政府賠償;但如果日本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周邊國家民眾就必須通過日本法院提出賠償訴訟。
凡此種種顯示,有必要對國際核安全體系做進一步的改革與完善。
當前,實現(xiàn)一個普遍、有效、完善的國際核安全體系應該是鞏固國際核安全體系的目標,而這一國際核安全體系必須是多層次、多功能和全方位的。多層次是指國際核安全體系應該包括全球、區(qū)域和次區(qū)域、國家等三個層次;多功能是指國際核安全體系不僅應該在防止核恐怖主義、防止核材料走私、防止未授權接觸放射性材料、防止放射性材料的丟失、盜竊和擅自轉讓等方面發(fā)揮功能,也應該在確保安全利用核能、發(fā)生核事故時進行救援、減輕核事故后果、核損害賠償、防止核材料與核廢物污染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功能;全方位是指國際核安全體系的法律機制與執(zhí)行機制應該覆蓋核安保與核安全的所有方面。國際社會應該在上述三個層次為鞏固國際核安全體系做出重大努力。
在全球層次,國際社會應努力平衡實現(xiàn)《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guī)定的核裁軍、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標。所有核武器國家應該切實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規(guī)定的義務,并公開承諾不尋求永遠擁有核武器。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應該繼續(xù)率先大幅度實質性削減其核武器。國際社會特別是核武器國家應該大力推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早日生效,推動盡快就“禁止生產(chǎn)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進行談判。國際社會也應大力推動《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修訂案盡早生效,促進《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的普遍性,有效打擊核材料非法販運。國際原子能機構有必要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行動計劃》,發(fā)展對各國核設施的核安全狀況進行監(jiān)督的能力,以及加強對核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等。
在區(qū)域和次區(qū)域層次,無核武器區(qū)和建立新的無核武器區(qū)的努力將發(fā)揮重大作用?,F(xiàn)有無核武器區(qū)主要包括《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條約》、《南太平洋無核區(qū)條約》、《非洲無核武器區(qū)條約》、《東南亞無核武器區(qū)條約》、《中亞無核武器區(qū)條約》以及《南極條約》等。某一區(qū)域或次區(qū)域成為無核武器區(qū),表明這一區(qū)域或次區(qū)域的國家自愿放棄發(fā)展核武器的權利,這大大減少了恐怖組織從這些國家非法獲取制造核武器的材料或技術的可能性。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的區(qū)域核安全機制。例如,中國倡導建立了中日韓核電安全合作機制,為提升本地區(qū)核能安全與核安全水平作出了貢獻。又如,中國努力把本國的核安全示范中心建成技術交流和教育培訓的地區(qū)中心,推動該中心同本地區(qū)其他示范中心開展合作互聯(lián),共同致力于提升本地區(qū)核安全水平。該中心現(xiàn)已具備人員培訓、技術研發(fā)、國際交流等多項職能,涵蓋核安全、保障監(jiān)督、核材料管制、實物保護等多個領域。
在國家層次,由于國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也是國際核安全的主要關注對象和參與者,國家在國際核安全體系中處于基礎和負有根本責任的地位。在2010年首屆核安全峰會上,多個國家做出了消除本國所有高濃鈾的承諾。墨西哥承諾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消除本國剩余的所有高濃鈾,同時還表示將對目前使用高濃鈾燃料的研究堆進行燃料低濃化改造,使其轉為使用低濃鈾燃料;烏克蘭宣布將在2012年之前處理掉所有高濃鈾庫存;加拿大總理哈珀表示加準備將源自美國的高濃鈾運回美國,以免落入極端分子之手;哈薩克斯坦承諾將對使用高濃鈾燃料的研究堆進行燃料低濃化改造,并消除本國剩余的所有高濃鈾;越南承諾將對使用高濃鈾燃料的研究堆進行燃料低濃化改造。2012年首爾核峰會與會國向大會遞交的國家進展報告顯示,上述承諾中的大多數(shù)項目均已在過去兩年得以實現(xiàn)。在清理高濃縮鈾以及將高濃縮鈾轉化為非軍事用途方面,有8個國家的約480公斤高濃縮鈾得到妥善處理,這些高濃縮鈾足以制造出19枚核彈。烏克蘭和墨西哥兩國在此次核安全峰會召開之前已將各自庫存的所有高濃縮鈾轉移至安全地帶。①“Key Facts on the 2012 Seoul Nuclear Security Summit”,http://www.thenuclearsecuritysummit.org/.(上網(wǎng)時間:2012 年9 月3日)擁有世界上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和俄羅斯,則在過去兩年把可以用于制造3000件核武器的高濃縮鈾轉化為低濃縮鈾。②“Key Facts on the 2012 Seoul Nuclear Security Summit”,http://www.thenuclearsecuritysummit.org/.(上網(wǎng)時間:2012 年9 月3日)此外,捷克、墨西哥和越南已經(jīng)開始將支撐實驗型反應堆運行所需的高濃縮鈾轉化為低濃縮鈾。在加強與核安全有關的國際條約和多邊倡議方面,新近又有14個國家簽署了《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使該公約簽約國的總數(shù)上升至79個。未來,國際社會應更加重視相關國家在國際核安全體系構建與完善中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