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云
摘要:文史資料和檔案都屬文化的范疇。檔案文化不僅指“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記錄與反映的檔案信息及其載體即檔案實體文化”“還包括人類有效管理和利用這種實體文化成果所采取的活動方式及其創(chuàng)造出來的檔案事業(yè)文化”,而文史資料本身就是文化,它是歷史文化的一種。嚴格地講檔案文化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文史資料則是檔案文化中的精神載體。二者是相互包容的特殊關系不分孰輕孰重都在“文化”的大樹下得以滋潤與發(fā)展。
關鍵詞:檔案文史資料關系
文史資料和檔案資料都是具有特殊價值的史料。想明確它們二者的關系,先要知道什么是文史資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后,人民政協已完成了代行人大職責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zhàn)線組織,它在“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中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調動政協委員的積極性,擴大統一戰(zhàn)線工作,在做好政協各方面工作的同時,周恩來同志提出了一項新的任務,就是征集文史資料,他希望過了60歲的委員都能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留下來,作為對社會的貢獻。
由此可見,它以一種標志性的理念、生活印記、事跡遺存、人文關系等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性記載,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校樣。這些人物、事件、故事、史實、經歷、經驗等等,都在“文史資料”編寫的范圍。無疑文史資料是屬于人文范疇的一種特殊文化。然而,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由此可見,二者都偏重于對已發(fā)生過的史實的記錄或記載,只不過文史資料更重視歷史的沉積,并將零碎的、散見的資料加以整合、梳理、編輯、出版,已供其它組織或個人借鑒性地收藏,更具交流和運用。檔案資料更具完整性和史料價值,但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交流起來帶有好多的限制條件。只有把二者兼顧起來,才能充分體現史料的價值和應用效益。
文史資料和檔案都屬文化的范疇。所謂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精神生產的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wèi)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檔案文化不僅指“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記錄與反映的檔案信息及其載體即檔案實體文化”“還包括人類有效管理和利用這種實體文化成果所采取的活動方式及其創(chuàng)造出來的檔案事業(yè)文化”。文史資料本身就是文化,它是歷史文化的一種。嚴格地講檔案文化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文史資料則是檔案文化中的精神載體。二者是相互包容的特殊關系不分孰輕孰重都在“文化”的大樹下得以滋潤與發(fā)展。如對歷史檔案的研究和利用就可以去對照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矛盾予以分析與解決等。它可以是人們超長的精神食糧或隱蔽的思想武器。這一點上與文史資料有類似之處,文史資料也是以靜態(tài)的文字來彰顯其豐富的精神內涵。檔案與文史資料有聯系但也有很大區(qū)別 一是檔案和文史資料受政治影響不太相同。檔案文化是公務活動的產物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權威性是統治階級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和排它作用。如“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橫掃“四舊”、“批林批孔”等等有些“資料”全部銷毀了。文史資料雖然也受政治、權威的影響可它本身更強調客觀因素和對歷史的回顧相對受限少一些往往是去掉歷史的浮塵而還歷史的真面目。
二是檔案和文史資料都強調管理但各自的管理方式、方法不完全一樣。檔案的管理有靜態(tài)的一面如將檔案材料整理好后安全地放置到檔案柜里需要時可以打開檔案柜把某些檔案取出來查閱或借閱完了再放回去??筛嗟氖莿討B(tài)的管理即在群體的關照下進行分類、整理、編號、存藏、借閱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完成整個管理秩序和管理任務。特別是那些具有產業(yè)化或商品化的檔案管理除了要報專利申請外還要注意檔案的保密、保管和封存等工作絕不是某種點綴或無價值的擺設。就其作用來說它是機關工作的憑據是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可靠資料是國家或企事業(yè)單位制定規(guī)劃、決策重大事件的參考材料也是進行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作為文史資料的管理更靜態(tài)化了,它是在文字的記載下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它的作用有與檔案相一致的地方但更多的是起到“一面鏡子”的作用。所謂的回顧歷史多半是借鑒過去啟導未來,讓歷史為現實服務,絕不能復辟歷史重蹈歷史的覆轍。所以文史資料的編寫至關重要必須遵循客觀的原則,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來不得半點虛假或想象必須遵守公正的原則,不能先人為主也不能受任何權威、勢力的干擾與制約,方能使人信服和景仰。必須作到科學的原則也就是讓它充分地體現自然的、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規(guī)律即馬克思所指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只有這樣的文史資料出版方能真正體現“史”的價值和“資料”的作用。三是檔案和文史資料在研究與應用上各有側重。檔案學分為理論檔案學和應用檔案學。理論檔案學與文史資料學很類似多注重在理論層面的研究上再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或“產品”就產生出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了。而應用檔案學則包括檔案事業(yè)管理、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fā)、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等。所屬學科有檔案事業(yè)管理學、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統計學、檔案目錄學、檔案保護技術學、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檔案縮微復制技術等。它十分強調實踐性因為管理實踐和業(yè)務實踐占很大比重也非常注重技術性。因為檔案的發(fā)展離不開保護的現代化、管理的自動化、復制的縮微化和信息傳遞的網絡化。可見檔案的應用面很廣泛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所以有人說“檔案學”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獨立學科。
綜上所述,“檔案”與“文史資料”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檔案是歷史文化的財富,如何收藏、整理、編輯和利用檔案史料,是檔案學者和文史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研究文史離不開歷史資料,而檔案是史志的原始記錄,對研究史志尤為重要。史志是對檔案的整理與局部的集中,更表現出檔案史料的精華和實用價值。二者永遠是互為補充,互相轉化的關系,有著特殊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 潘躍,周恩來與政協文史資料工作. 《人民日報》1999年4月29日
[2] 傅榮校.《檔案管理現代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44頁
[3] 《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 1949-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