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周正 張麗潔
心理學(xué)家班杜拉先生認為,我們?nèi)祟惖慕逃踔涟▌游锏慕逃?,第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模仿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人類的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本能,也是使我們?nèi)祟惸軌蜻M步的主要原因。
因而,說教沒有用。
如果你教育子女,不用語言,那用什么?只有身教了。一位母親喜歡使用語言來教育子女,那她就一定會失敗。有些媽媽就說了,孩子們身上的一些問題、缺點顯而易見,如果你不給他指出來,那些問題什么時候才能消失呢?
要告訴這些媽媽,孩子本來就沒有問題,是因為你想說話了,他才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你要去找孩子身上的“問題”,總會找到讓你“滿意”的問題。
舉個父親的例子,來看什么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行不言之教”。有一天他在家里寫作,保姆急匆匆地跑過來找他,說:“兩個孩子在那邊玩玻璃呢,一會兒該把手給劃了,你趕緊去看看!我管不住他們,他們太調(diào)皮了!”保姆這樣的反應(yīng)表明她是愛孩子的。
那做父親的應(yīng)該怎么辦?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父親一定會前去干涉,說:“不要再玩玻璃了,萬一割傷手指頭怎么辦,刺爛了還得包扎?!?/p>
這位父親是怎么做的呢?他走過去一看,院子里,兩個孩子正拿著碎玻璃在那兒跑著玩,很危險。他就在旁邊站住了,一句話沒說。
保姆跟過來一看又急了:“叫你過來是讓你管教他們的,你光站在那兒干嗎?”他笑而不答。保姆都看不下去了:“你怎么回事,你是孩子親爹嗎?”他還不說話。果然不出所料,一個孩子的手被玻璃片劃破了。
這位父親一看,走過去了:“手劃破了?”“爸爸,劃破了!”“疼不疼?”“疼!”“下次還玩不玩?”“不玩了?!?/p>
孩子說“不玩了”,目的算不算達到了?當然不算。瞧,保姆立刻跑過來了:“你是什么爹啊,明知道會劃破手,還站在那兒看笑話!”
老子曾經(jīng)講過:“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笔裁匆馑寄??“道”是深刻的,不是表面的,它深埋在我們看不到的規(guī)律當中。所以你不能只是憑眼睛去看孩子在干嗎,而要看到孩子做這個事情的背后本質(zhì)是什么。
有很多家長會說:“周教授你怎么這么講!”他們覺得自己很正義。只能說,這些人跟這個保姆一樣,愛孩子愛得真切卻又膚淺。他們只是愛孩子的當下,不愛孩子的未來和前途。
下面幾句簡單的對話,恰如其分地解釋了老子“不言之教”的精髓。這位父親問保姆:“你說,我應(yīng)該怎么辦?”
“你應(yīng)該當時就告訴他們。”
“我一告訴他們,他們就不玩了?!?/p>
“那不就好了!”
“等我們一走,他倆就又該玩了。如果是我們不在家的時候玩,偷偷摸摸地玩或者出去玩,手劃破了回來又不敢說,傷口就很容易感染,出血就會更多?!?/p>
保姆聽了,一下子就不說話了。
“再有,現(xiàn)在我們正好在家。小孩子有探索性,他在探索的過程中,走錯路、迷路、找不著方向都很正常,你應(yīng)該讓他去嘗試。”
嘗試對于孩子們的意義就在于:盡管有時候他流血了,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是,他知道了大人對孩子沒有限制,他可以去嘗試,大人會給他一個嘗試的環(huán)境;萬一孩子遇到了自己無法處理的事情,大人這時候在現(xiàn)場,可以幫他解決,流血了也不會造成傷口感染。
因此,這位父親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親子課:不言之教。不是不管,我們只是做好孩子的后盾,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自己得出結(jié)論。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他們是會有保障的。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搭建一個平臺,貌似不近人情,實際很近人情。真愛孩子的教育方式,必然是著眼于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的。所以,不言之教更有用,無情才是真有情。
圖/董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