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平, 熊勝攀
(云南省維西縣白濟訊鄉(xiāng)中心衛(wèi)生院, 云南 維西 674603)
筆者采用桃紅四物配合歸脾湯加味治療心悸患者3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30~68歲,平均46.5歲;臨證分型:心虛膽怯6例,心血不足10例,陰虛火旺4例,心血瘀阻10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桃紅四物合歸脾湯治療。組成:熟地黃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當歸10 g,桃仁6 g,紅花3 g,茯苓12 g,黃芪30 g,酸棗仁30 g,人參10 g,木香6 g,遠志15 g,白術15 g,龍眼肉30 g。心虛膽怯型(癥見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舌苔薄白或如常,脈象動數或虛弱,去地黃、人參、茯苓、川芎、加茯神、竹茹、磁石、五味子以清膽熱,加強鎮(zhèn)驚寧心);心血不足型(癥見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舌質談紅、脈象細弱、酌加夜交藤、桂枝、阿膠、麥冬,以辛溫通陽,滋陰補血,以養(yǎng)心陰);陰虛火旺型(癥見心煩少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耳鳴腰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者去川芎、白術、黃芪、人參,酌加黃連瀉心火、桔梗引藥上行,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心血痰阻型(癥見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酌加丹參、元胡、龍骨、以理氣通脈,鎮(zhèn)心神等),上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劑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治愈后繼續(xù)服1個療程以固療效。
2.1 療效標準 治愈:心悸氣短、不安、失眠、驚惕等各種癥狀及特征全部消失;基本治愈:心悸氣短、不安、驚惕等癥狀基本消失;好轉:心悸氣短、不安等各種癥狀明顯好轉;無效:各種癥狀未得到緩解。
2.2 治療結果 本組經治療治愈28例,基本治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
本組病例多數為中青年,由于工作壓力大,社會因素而致長期心理不健康,自我調節(jié)意識差、為適應社會而拼搏努力,且遺忘了身心健康的問題,隨著社會的越發(fā)展,中青年的心悸病亦會越來越多。
桃紅四物湯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紅花、桃仁2味藥。四物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補血調經的主方,對諸種血虛證均以本方為基礎隨證化裁。方論張秉成:“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益血,二味為補血之要藥,然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yǎng)流動之性,故必加以當歸、川芎、辛熱溫潤,能養(yǎng)血而行血中之氣者以流動之,加入桃紅并入血分逐瘀、行血,有養(yǎng)血、活血、逐瘀之功效。
歸脾湯,始載于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用治思慮過渡、勞傷心脾、健忘怔忡。降及云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對本方有所發(fā)揮,它既載明了原方所治諸癥,又增補了治療脾不統(tǒng)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齋《校注婦人良方》在原清代汪庵《醫(yī)方集解》更擴充其適應的范圍,先后將它用于驚悸、盜汗、食少、婦人經帶。方論,羅東逸:“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術苓草,所以補脾也。立齋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兩經兼腎合治也”。本方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方中以參芪術草、姜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yǎng)肝而生血;茯神、棗仁、龍眼肉、甘平養(yǎng)心安神;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有礙脾胃運化功能。本方以養(yǎng)心與益脾并進之方,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郁而傷,則母病必傳諸子,子又能令母虛,所以然也。其癥則怔忡,怵惕煩躁之際見于心。飲食倦怠不能運思、手足無力,耳目昏花之證見于脾。故脾陽茍不運,心腎必不交;……而心陰何所賴以養(yǎng),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yǎng)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心悸一癥,最早于《內經》有類似的記載,直到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和《傷寒論》2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心悸與驚的病名指出“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為悸”。后世藥家對此進一步說明,認為“驚自外至者也,驚則氣亂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脈弱而無力,心驚的形成常與心虛阻怯,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峨s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說“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氣失守,則心中空虛,怏怏動搖不得安寧,無時不作,名曰怔忡;或陽氣內虛或由陰血內耗,或由水飲停于心下,水氣乘心……或事故煩沉,用心太勞……或由氣郁不宜而至心動……”。
桃紅四物湯合歸脾湯加減治療心悸,具有心脾同治,重在補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腎之精氣有充足的能源,則精氣足,神健心寧,再者重在補氣,氣旺而能生血,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神有所含,兼以活血、行氣、化痰,使氣血健行,溫陽助氣行,氣滯得通,血痹得暢。本方最大特點加入少量五味子,則能斂心氣、心陽,故心陽能收,固養(yǎng)心神,所以心悸患者服之最適宜。本組病例中,女性患者除心悸外還伴有胸悶不適、惡夢云云、月經不調、腰酸背痛、痛經、飲食欠佳、大便不通,男性病例中多伴有耳鳴、須發(fā)早白、健忘、盜汗、手足酸軟,且多有悲觀情緒、多愁,社會適應能力差,生活懶散,通過該方治療后所有患者眠好、心平、納佳、二便調,由于眠可,白天精神充沛,工作力強,逐漸增加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身心健康都得以明顯改善,特別女性患者皮膚光澤、明潤、皺紋減少、月經調、稱譽之為“美容之方”。
現代醫(yī)學證明該方具有增加記憶力,抗氧化作用,抗休克作用,有明顯的改善微循環(huán)動力學作用,經血流動態(tài)觀察本方的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已證實,且有降血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