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晨熙,許建中,田 科,喬源鑫,李光曦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6病區(qū)關節(jié)外科鄭州 450052
#通訊作者,男,1964年4月生,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關節(jié)外科,E-mail:xujian@zzu.edu.cn
關節(jié)鏡下應用Rigidfix、Endobutton及Intrafix重建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術后功能恢復效果觀察
谷晨熙,許建中#,田 科,喬源鑫,李光曦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6病區(qū)關節(jié)外科鄭州 450052
#通訊作者,男,1964年4月生,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關節(jié)外科,E-mail:xujian@zzu.edu.cn
前交叉韌帶;Rigidfix;Endobutton;Intrafix;重建;功能恢復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多見于運動損傷,損傷后不能自行修復。ACL損傷會繼發(fā)關節(jié)軟骨和半月板損傷,導致膝關節(jié)向前不穩(wěn),嚴重影響關節(jié)功能,易引起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1],如果不予以治療,1 a后軟骨損傷可能性將顯著增加[2]。ACL損傷后自愈能力差,保守治療效果差,早期重建是延緩膝關節(jié)退變的重要方法。關節(jié)鏡下重建 ACL是治療嚴重 ACL損傷的首選方法[3],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佳等優(yōu)點。但術后并不意味著膝關節(jié)的功能就能夠恢復,這只是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開始。術后嚴格的康復訓練才是確保ACL重建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該研究主要觀察的是使用 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重建ACL術后不同的功能恢復鍛煉方式所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均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16~40歲,均在關節(jié)鏡下證實為單純膝關節(jié)ACL損傷斷裂,排除半月板損傷、軟骨剝脫及復合韌帶損傷患者。分為2組,改進康復組23例,傳統(tǒng)康復組17例。術前對2組患者進
行Lachman試驗及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4]。
1.2 手術方法 關節(jié)鏡下明確ACL損傷情況,清除斷裂ACL殘端。在脛骨結節(jié)內側1 cm處行一3 cm縱行切口,分離半腱肌和股薄肌,取出肌腱,修整編織肌腱兩端各3~4 cm,并留牽引線。將編織好的2根肌腱穿入Endobutton后牽拉對折成4股,測量其直徑。并在Endobutton端用編織線縫合做標記,在Endobutton端穿入牽拉線。應用ACUFEX系統(tǒng)脛骨隧道定位器定位ACL脛骨隧道并鉆入隧道。屈膝約90°,于11點(右膝)或1點(左膝)位置鉆入股骨隧道,深度為3.5~4.0 cm。用直徑為4.5 mm的股骨鉆沿股骨隧道打通。在Rigidfix引導器上安裝對應直徑的股骨桿,將股骨桿放入股骨隧道2.5~3.5 cm,打入橫穿股骨的骨道并置入2根套管。用穿線器將肌腱拉入股骨隧道,拉動Endobutton端牽拉線,使Endobutton穿過股骨骨道至股骨骨道外,并確認Endobutton端懸掛在股骨端。向下拉緊韌帶,將2枚Rigidfix橫穿釘經套管橫穿肌腱進入交鎖孔內,拔出套管。伸屈膝關節(jié)調整張力,并使肌腱形成順應性,再將肌腱游離端拉入脛骨骨道,在肌腱等張力的情況下擰入Rigidfix釘。若肌腱仍有部分在脛骨隧道外,可在脛骨隧道外口下方1.5 cm處用U型釘把外露的肌腱拉緊固定在脛骨上,去除韌帶殘端。用探針檢查重建韌帶的位置、形態(tài)、張力和穩(wěn)定性,觀察伸膝時有無撞擊,并做相應處理。
1.3 功能恢復
1.3.1 傳統(tǒng)康復組 術后患肢取30°抬高位,佩戴卡盤式可調節(jié)支具,術后第2~3天佩戴支具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直腿抬高功能鍛煉,每天約200次,并活動髕骨,防止關節(jié)粘連、肌肉萎縮,重建后前3周內支具鎖定伸直位,4~5周后關節(jié)屈伸可達90°,6~8周后可達正常關節(jié)屈伸活動范圍,術后佩戴支具6周,患肢保護下部分負重6周[5],3個月后可完全負重。6個月恢復日常生活,1 a后適當恢復部分體育運動。
1.3.2 改進康復組 術后患肢取30°抬高位,佩戴卡盤式可調節(jié)支具,術后第1天佩戴支具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直腿抬高功能鍛煉,每天約500次,并活動髕骨,重建術后第1周內膝關節(jié)活動度可達20°~30°,2周后關節(jié)屈伸可達60°,第4~5周佩戴支具屈伸關節(jié),力爭使關節(jié)活動度達到正常范圍,5周后可佩戴支具下地負重,3個月恢復日常生活,1 a后適當恢復部分體育運動。
1.3.3 療效評定方法 檢查膝關節(jié)活動度;前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檢測ACL穩(wěn)定性[6];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評定膝關節(jié)功能。<60分為差,60~分為中,70~分為良,80~分為優(yōu),100分為正常(膝關節(jié)無任何癥狀、體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傳統(tǒng)康復組和改進康復組術前、術后6周、術后3個月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術后6個月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1.5 結果 術后對40例患者隨訪10~16個月,隨訪期間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前40例患者Lachman試驗均為陽性,術后均為陰性。傳統(tǒng)康復組和改進康復組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2組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關節(jié)鏡下膝關節(jié)ACL的重建方法有多種,采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聯合固定,強度遠大于一般界面螺釘。Zantop等[7]研究發(fā)現,ACL重建后6周,擠壓釘的強度即下降81%,剛度下降67%,而作為對照的Rigidfix強度下降48%,剛度則上升52%。Rigidfix使得重建肌腱與骨隧道呈360°接觸,有利于腱骨愈合,可避免隧道壁破裂及肌腱切割,減少肌腱活動,對移植物既有懸吊作用又有擠壓固定作用,同時又能保證腱骨愈合和避免“橡皮筋效應”和“雨刷效應”,使造成骨道擴大和肌腱損傷的概率大大降低[8]。由于其固定效果可靠,患者可以進行早期的關節(jié)康復鍛煉。
ACL重建后的康復訓練很受重視,由于重建ACL的手術方法不同,因此術后的功能康復訓練也存在著諸多分歧,盡管具體康復內容不同,但從康復計劃的指導思想來看,目前主要的康復理念可以分為保守康復和改進康復。關節(jié)鏡下使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重建ACL的手術方法,創(chuàng)傷反應小,重建后韌帶強度大,重建韌帶兩端固定可靠,可達到界面螺釘固定B-PT-B的牢固程度[9],適合更加積極的康復訓練。該研究病例術后與術前的Lachman試驗可見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有明顯改善,避免不穩(wěn)定的關節(jié)進一步損傷。術后6個月,所有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均達到正常范圍,膝關節(jié)功能全部恢復正?;蚪咏?,與國內外大多數學者[10-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ACL重建術后的康復訓練對于關節(jié)恢復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ACL重建術后早期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容易引起大量的關節(jié)積液,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吸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關節(jié)松弛,不利于關節(jié)內創(chuàng)傷反應的消退,其實術后少量的關節(jié)積液一般認為是一種正常反應,這種積液一般不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同時早期進行功能恢復鍛煉活動有利于防止膝關節(jié)粘連、僵直以及患肢血栓形成,早期的肌力訓練對于股四頭肌肌力的恢復更有效,從近期療效分析,早期的功能恢復鍛煉計劃具有更好的依從性和認可性。但是由于膝關節(jié)ACL損傷患者受傷的作用機制不同[13-14],部分患者合并有關節(jié)內軟骨剝脫、半月板損傷及側副韌帶的損傷。因此在重建膝關節(jié)ACL的同時,還要根據患肢的實際情況處理相應的合并損傷。合并損傷的患者手術后康復訓練的時間較普通患者要長,且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程度較差。因此對于有合并損傷的患者,術后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調整患肢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案。
該研究中采用的改進康復方案對于采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統(tǒng)固定自體半腱肌、股薄肌關節(jié)鏡下重建ACL術后功能的恢復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從術后3個月內的短期療效分析,改進康復組的功能恢復鍛煉方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康復組的方案。因此,使用此種手術方法重建ACL術后可行早期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鍛煉,具有恢復快、療效佳、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能夠達到良好的臨床康復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Lohmander LS,Englund PM,Dahl LL,et al.The long-term consequenc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meniscus injuries:osteoarthritis[J].Am J Sports Med,2007,35(10): 1756
[2]O’Connor DP,Laughlin MS,Woods GW.Factors related to additional knee injurie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J].Arthroscopy,2005,21(4):431
[3]Canale ST.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盧世壁譯.9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Lysholm J,Gillq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 Med,1982,10(3):150
[5]田偉.積水潭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010
[6]王亦璁.膝關節(jié)外科的基礎和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69
[7]Zantop T,Weimann A,Wolle K,et al.Initial and 6 weeks postoperativ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oft tissu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 with cross-pin or interference screw fixation:an in vivo study in sheep[J].Arthroscopy,2007,23(1):14
[8]Fauno P,Kaalund S.Tunnel widening after hamstr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type of graft fixation used: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Arthroscopy,2005,21(11):1337
[9]余家闊,敖英芳,于長隆,等.關節(jié)鏡下腘繩肌腱部分重建、單束重建和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7,9(6):523
[10]Bach BR Jr,Aadalen KJ,Dennis MG,et al.Primary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fresh-frozen,nonirradiated patellar tendon allograft:minimum 2-year followup[J].Am J Sports Med,2005,33(2):284
[11]周立平,鄭民慶,徐中和.應用同種異體髕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后膝關節(jié)功能狀態(tài)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3):4835
[12]趙成亮,張曉南,寧漱巖,等.關節(jié)鏡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程序及方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1):2178
[13]Krosshaug T,Slauterbeck JR,Engebretsen L,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mechanisms:three-dimensional mo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video sequences[J].Scand J Mesci Sports,2007,17(5):508
[14]高彥平,姜雪梅,張鳴生.前交叉韌帶脛管棘止點撕脫骨折損傷機制及診治[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8 (11):2086
10.3969/j.issn.1671-6825.2012.06.042
(2012-05-23收稿 責任編輯姜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