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菊 李曉光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累及支氣管壁和肺泡的炎癥,為小兒時期最常見的肺炎,2歲以下兒童多發(fā),臨床表現主要為發(fā)熱、咳嗽、氣促等,如治療不及時,易出現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胃腸黏膜功能衰竭、中毒性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筆者發(fā)現小兒支氣管肺炎恢復期往往痰多,肺部啰音吸收不良,病情遷延不愈,患兒雖癥狀改善,但體征改善不良,致家屬疑慮重重。筆者所在科在常規(guī)抗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輔以微波治療療效滿意,啰音吸收快?,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6例均為2009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住院患兒,均符合第7版《諸福堂實用兒科學》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齡6個月以下18例,6~12個月53例,13~18個月15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4例,對照組4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體溫、咳嗽、喘息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常見病,好發(fā)于冬春季,臨床上以發(fā)熱、咳嗽、氣喘、紫紺、肺部濕啰音為其主要特征[1]。肺部濕啰音的演變是臨床醫(yī)生觀察疾病轉歸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濫用,且支氣管肺炎病原體種類復雜化,雖然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患兒咳嗽基本消失,無發(fā)熱等癥狀,一般情況良好,提示肺炎明顯好轉,但患兒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例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及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入院第3天后或體溫消退、精神好轉、癥狀改善后加用微波治療。微波功率根據患兒年齡選擇。微波治療期間有專職護士監(jiān)護患兒一般情況,如患兒出現哭鬧或其他不適隨時調整體位或功率。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及兩肺啰音全部消失,X線顯示肺部浸潤陰影完全吸收。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示好轉,雙肺濕啰音大部分消失,X線顯示肺部浸潤明顯吸收。無效:臨床癥狀雙肺濕啰音無改善,X線顯示肺部炎性浸潤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檢驗,以痰仍多,聽診肺部仍有細小濕啰音且比較固定,致病灶遷延不愈,家屬多會因此有不良情緒,在虛胖的患兒中尤為明顯,對患兒及家長在經濟和精神上造成負擔。
微波療法是利用波長為1 mm~1 m的特高頻電磁波作用于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微波透入組織較深,可達3~7 cm。微波的治療作用主要有:(1)微波熱效應使組織溫度升高,血管擴張,局部血流加速,血管壁滲透性增高,促進代謝,利于病灶修復,還可使病變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增高,促使抗生素發(fā)揮更大作用,作用于支氣管、肺部可增強血液循環(huán),有消炎、脫敏和抑菌的作用,能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支氣管、肺泡的通氣換氣功能;微波還可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消散。(2)微波的非熱效應指微波形成的電磁場對組織分子結構的影響,可使細胞分裂過程縮短,糖酵解作用和線粒體活動增強,細胞內ATP合成加速,增加能量供應。微波的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互相協同作用,有利于節(jié)制炎癥,提高炎癥的接收、消散,加速臨床癥狀和體征緩解,提高治療效果,尤其對病程長、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肺部濕啰音多而不易吸收、不配合藥物治療的支氣管肺炎患兒治療效果尤為明顯[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且治療組未發(fā)現明顯不良反應。在小兒肺炎發(fā)病機制中,肺循環(huán)障礙是重要原因,而微波治療儀在應用于小兒支氣管肺炎中,能起到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支氣管、肺泡的通氣換氣功能,并促進肺部癥狀消退,啰音消失,縮短病程的作用。經過臨床實踐應用,微波療法無不良反應,簡單易行,無損傷,無痛苦,患兒易接收,同時又避免了持久應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是值得臨床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77.
[2]張桂茹.微波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7):147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