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蓉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 廣州 510232)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各國間日趨頻繁的聯(lián)系,跨文化交際日益彰顯其重要性.然而,在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言障礙使得跨文化交際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深受結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影響,注重傳授“純正”和“抽象”的語言形式,而脫離了語言文化的環(huán)境.不少學者在研究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文化、語言與人類的關系,提出許多重要見解.這些研究對外語教學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于在外語教學中強調了解目的語文化和訓練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為廣大外語教師所認同.然而對于如何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問題尚難達成共識.本論文擬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解析跨文化交際能力,討論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并探討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文化意識以及貫徹文化教學策略.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問題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文化是語言形式所反映的內容.對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固有看法是:文化先于語言產(chǎn)生,語言是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到一個相當高級的階段的產(chǎn)物.語言產(chǎn)生之后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又起到了推動作用.早期的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1]寫道:“文化是一種復雜現(xiàn)象,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其從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后來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2]在書中也將語言定義為:語言是有環(huán)境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人們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習得這一民族的文化.反之亦然:語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如果一個人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門語言,他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與其民族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任何語言都必須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母體中.由于英漢語言國家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物質文化環(huán)境不盡相同,兩種語言直接反映的文化也有差別.再者,語言交際必須是建立在交際雙方共知信息的基礎上,只有當說話人依據(jù)這方面的知識所表達的內容與聽者依據(jù)這方面的知識所形成的預測和判斷相合拍時,理解才能成功,交際才得以進行.對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異(有些是很細微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關于民族文化方面:民族文化是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遺產(chǎn)所形成的文化.各個民族及其國家由于其歷史發(fā)展不同,在其漫長的民族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xiàn)為一些含有典故的習語,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格言和方言等.我們知道英漢語言中的許多成語和典故是不可直譯的,因此對于習語、典故大都采用意譯或直譯加注.整個人類文化有其共性,而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個性,正是這種民族個性導致了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關于習俗文化方面:英漢兩種語言在天象、顏色等方面都表示出不同的文化含義.盡管中、西方民族在語言上有差異,但有其思維的共性.由于語言在反應并構成人類認知、思維的同時,也是和文化有著密切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因此盡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語言系統(tǒng)迥異,但基于共同的認知結構,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含義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使得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涵義”成為可能.顏色本是物質的光學特征,但英漢兩種語言關于顏色的許多詞,在各自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英語red象征意義是“危險”(red for danger),而漢語里的象征意義卻是“喜慶”,“吉利”,和“權威”(如“大紅喜事”、“走紅”、“紅頭文件”).每當我們仔細對比中西兩種文化中有關日常生活和習俗方面的差異時就會發(fā)現(xiàn)其表述與理解是迥然不同的.例如:有位老外與中國朋友聚餐,他掏出煙盒在國人面前晃了晃,詢問他們是否要抽煙,眾同胞都客氣地拒絕了.這老外便自顧自地跑到陽臺上去噴煙吐霧.中國朋友詫異地感慨:“老外不懂敬煙”.中國人都是將煙塞在你手里再殷勤地為你點上火.這緣于中西方的禮貌方式互不相同,西方人認為若你拒絕就意味著你不需要,他們決不會多問你一次,那樣等于逼迫你從事不情愿的行為.在他們看來,尊重對方的意愿才是禮貌上策.
關于地域文化方面:人們由于長期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民族在對待同一事物的認識上也會存在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lián)想,而在另一種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例:“龍”(dragon)在中國文化里象征“吉祥”、“高貴”、“權勢”,有著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是至尊帝王的象征.中國人驕傲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而“望子成龍”、“龍飛風舞”、“龍騰虎躍”等成語也可反映出“龍”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的社會文化意義.但在古希臘和羅馬的傳說中,“Dragon is a crocodile—like a monster which can gush smoke and fire from its mouth”,一般沒有褒義,也很少用“dragon”來形容人.“dragon”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社會文化意義的不同明顯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詞語的文化內涵直接影響到學習者對語言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工具.關于“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針對 CHOMSKY的“語言能力”提出來的.HYMES[3]指出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能分析合乎語法的語言形式;
(2)能分析實際可接受的語言形式;
(3)能分析得體的語言形式;
(4)能分析一種語言形式的常見錯誤.HYMES所談到的交際能力的第一部分可稱為語言能力,而其他部分則被認為是語用能力.實際上,交際能力不僅與語言因素有關,還與語言心理和文化背景有關,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跨文化交際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的交際能力,它與同文化交際能力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解決的是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問題,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時對同一語境中交際行為和交際信號的文化差異的識別和文化干擾的排除能力,解決的是同一語境中不同文化之間交際規(guī)則的碰撞和沖突問題.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一種文化的編碼信息必須在另一種文化里進行解碼.由于文化差異,人們編碼和解碼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毫無疑問,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許多誤解,盡管在跨文化交際的情況下,大量的信息由于文化的共性可以等值傳遞.許多外語教師深信跨文化交際教學對外語教學至關重要.誠然,跨文化交際教學必須要有恰當?shù)哪J胶捅匾氖侄?,因為其本身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外語教學應該是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文化知識和跨文化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提高學習者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的靈活性.文秋芳[4]等學者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該模式除了包括前人所講的交際能力以外,還增加了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該模式的組成部分見圖1.
圖1 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
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包括三個部分: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處理跨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跨文化交際能力既不是CHOMSKY的語言能力,也不是HYMES的交際能力,但包括了這兩種能力.
由于外語教學離不開對語言所表達的文化的滲透,語言教學的過程也就自然應該包括對該語言國家文化介紹和了解的過程.近年來,關于在外語教學中是否進行文化導入教學已成為語言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束定芳[5]等外語研究者們對于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文化導入早就提出了概括性原則.
著名語言學家鄧炎昌[6]認為:“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文化教學應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關聯(lián)原則;第二,適度原則;第三,實用原則;第四,綜合原則;第五,科學原則.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時應嚴格遵照以上五條原則;明確教學中的文化點必須是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充分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對目標語文化的諸方面從整體上有一個理性的把握.與此同時,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緊密結合,在語言教學中貫穿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
文化是當今學術界較為時尚的一個詞語,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呼吁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內容[8].然而,由于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不同,如何在外語教學中關注文化也就成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又一難題.目前由于“對語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經(jīng)驗的制約”[9],要提高英語水平,不僅需要精通英語語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體驗語言文化.因為語言與文化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故此,在外語文化教學策略上,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文化素養(yǎng),建立并強化文化意識.在外語教學中應將跨文化的交際性作為教學的主導原則,以語言的應用及交際能力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積極引導學習者全面提高跨文化意識;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中西方文化之異同.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廣泛的,對一個非本族語學習者來說,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掌握過程,需要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綜合文化背景知識,不僅要了解文學與哲學方面的,還要了解其國家民族的歷史、人文觀、世界觀等,而且要了解大量的社會風情和社會習俗.值得注意的是:重視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并不等同于講授某些社交禮儀或宗教圖騰等方面的知識,尤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習者掌握目標語的認知機制與其母語的不同,并透過這種不同更深刻地認識客觀世界或人類經(jīng)驗.換言之,文化同樣不能被當作是某種知識來傳授,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新穎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或工具供學習者掌握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文化差異,重視文化干擾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有針對性地介紹西方文化習俗,逐步培養(yǎng)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認知能力,使其進行有效的交際.
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多類型的結構體系.語言是文化的反映和載體.語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文化的干擾.因此,準確地理解中西方語言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對于語言學習者,對于跨文化交際教學來說至關重要.語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外語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指導學習者了解分屬不同體系的中西方文化,更要引導學習者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從深層次上認識其文化差異,以利于排除以后遇到類似的文化障礙.總之,在當今的全球化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應將“提高學習者的綜合能力”放在首位,做到“既教語言又教文化”,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泰 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1921:221.
[3]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81.
[4]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R.E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5thed)[M].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8.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