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根平,葉根華,葉森土
(浙江省松陽縣林業(yè)局,浙江 松陽 323400)
香榧(Torreya grandiscv.Merrillii)為榧屬植物中經(jīng)濟價值最高的一種,為世界珍稀干果之一[1],集中分布區(qū)在浙江會稽山脈及安徽徽州地區(qū),而商品榧主要產(chǎn)于浙江四明山一帶,產(chǎn)量占全國90%以上[2~3]。隨著香榧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對香榧的繁育[4~6]、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技術[7~9]等均做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香榧幼林的營建在各地迅速展開。本文選擇松陽縣香榧幼林營建基地為研究地點,對不同林地和郁閉度條件下的香榧幼苗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進行分析,闡明其對香榧幼苗的影響,為香榧基地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松陽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 119° 10′ ~ 119° 42′ E、28° 14′ ~ 28° 37′ N。年平均氣溫14.2 ~ 17.7℃,其中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6.3℃,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8.1℃。年降水量1 000~2 000 mm,降水量集中在4-9月。香榧主要分布在海拔地200 ~ 900 m的山區(qū)。林地土壤主要為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
為研究不同林下和不同郁閉度對香榧幼苗栽培的影響,選擇適宜的種植香榧幼苗的林地和郁閉度。根據(jù)松陽縣香榧幼苗營建分布的特征,對不同林地種植香榧幼苗進行初步調(diào)研,選擇翠冠梨林(玉巖鎮(zhèn)沙丘村)、板栗林(象溪鎮(zhèn)村頭村)、人工杉木林(湖溪林場七都林區(qū))和針闊混交林(安民鄉(xiāng)大潘坑村荷田自然村)4種不同的林地,再以林分郁閉度0.2、0.4和0.6加以區(qū)分,共設52個標準樣地。2006-2009年觀察記錄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表1)。
表1 香榧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Table1 Survival rate and new shoot growth
利用SAS9.2初步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郁閉度、林地類型、郁閉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對成活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郁閉度對新梢生長量有顯著影響,但林地類型、郁閉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對新梢生長量無顯著影響。
表2 林地和郁閉度對香榧幼苗的影響Table2 Effect of closure on growth of T.grandis cv.Merrillii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upper layer
為進一步分析比較不同郁閉度和不同林地類型對香榧幼苗成活率的影響,以及不同郁閉度對香榧幼苗新梢長量的影響,文章采用因析分析法對各水平因素及其交互影響做具體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郁閉度之間對香榧幼苗新梢生長量無顯著影響,而林地類型和郁閉度對香榧幼苗成活率有影響(表3)。
如表3所示,各林地之間,只有梨林與混交林之間對香榧幼苗的成活率無顯著差異,其它林地之間均有極顯著差異。林地郁閉度為0.2和0.6對比時對香榧幼苗的成活率無顯著差異,郁閉度為0.4和0.2對比,0.4和0.6對比時對香榧幼苗有極顯著差異。在林地類型和郁閉度兩因素之間對比分析時,在郁閉度為0.2時,梨林和板栗林之間、板栗林和杉木林之間對幼苗的成活率無顯著影響;在郁閉度為0.4和0.6時,板栗林和混交林之間對幼苗的成活率無顯著影響;其它無顯著影響。
表3 成活率水平對比分析Table3 Comparison analysis on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表4 雙因素最小平方和分析Table4 Analysis of minimum sum of squares
從表4可見,在林分郁閉度為0.6時,香榧幼苗的成活率為最高96.443%,郁閉度為0.4時香榧幼苗的新梢生長量為最大,年生長量達到21.913 cm。板栗林的香榧幼苗成活率為最高94.008%,混交林的香榧幼苗新梢生長量達到最高,年生長量為20.183 cm。林地類型和郁閉度交互作用時但新梢生長量只有18.575cm,在郁閉度為0.4的混交林中香榧幼苗新梢生長量為最大22.125 cm。
通過析因分析法得出郁閉度、林地類型、郁閉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對成活率均有極顯著性影響,郁閉度對新梢生長量有顯著影響。而通過兩因素最小平方和對香榧幼苗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的影響分析,在郁閉度為 0.6的杉木林中香榧幼苗成活率最高,達到97.050%,郁閉度為0.4的混交林中香榧幼苗新梢生長量最大22.125 cm?;趦梢蛩亟换プ饔?,建議在郁閉度為0.4的板栗林、針闊混交林和杉木林種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可達96%以上,新梢生長量21.5 cm以上。
[1]黎章矩,程曉建,戴文圣,等.香榧品種起源考證[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22(4):443-448
[2]陳力耕,王輝,童品璋.香榧的主要品種及其開發(fā)價值[J].中國南方果樹,2005,34(5):33-34.
[3]梁淑云,丁之恩,胡文翠.安徽香榧資源概況及栽培技術[J].經(jīng)濟林研究,2006,24(2):59-62.
[4]程曉健,黎章矩,戴文圣,等.榧樹種質(zhì)資源調(diào)查與評價[J].果樹學報,2009,26(5):654-658.
[5]杜敏紅,厲鋒,胡文翠,等.香榧嫁接成活因素研究[J].華東森林經(jīng)理,2007,21(1):35-39.
[6]胡芳名,丁之恩.黃山不同類型香榧品質(zhì)研究[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3,23(4):1-4.
[7]姜新兵.香榧的立體再生系統(tǒng)建立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
[8]樓枝春,朱福星,李維松,等.香榧綠色栽培與經(jīng)營[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6(2):36-38.
[9]何文華,顧炳賢,徐慕軍,等.野生榧樹低產(chǎn)林改造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8(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