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續(xù) 薇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檢驗科,吉林 長春130021)
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膀胱癌,位居世界腫瘤第7位,發(fā)病率占癌癥總數(shù)的3.2%[1],且發(fā)現(xiàn)時許多病人已是晚期,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降低腫瘤的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意義,因此采用簡便快速、無創(chuàng)無痛的檢查方法將為減少腫瘤發(fā)生、降低死亡率提供有效途徑,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技術因其制片固定及時、細胞形態(tài)保存完好、細胞數(shù)量適中、涂片薄、背景干凈等優(yōu)點,已被廣泛應用于宮頸癌的普查之中,且明顯提高了宮頸癌的診斷陽性率,但是用于非婦科腫瘤細胞學檢查的報道較少。本文選擇尿液作為標本,以病理組織學為金標準,并與傳統(tǒng)涂片法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在泌尿系統(tǒng)腫瘤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
1.1 標本
隨機選取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門診及泌尿科住院患者尿液標本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齡18-82歲。
1.2 儀器
新柏氏2000液基細胞自動制片機。
1.3 方法
1.3.1 傳統(tǒng)制片 混勻尿液,取50ml倒入離心管中,普通離心機(2 500r/min)離心5min,離心后倒掉上清,取沉渣物制備傳統(tǒng)細胞學涂片2張,95%乙醇固定15分鐘,常規(guī)巴氏染色。
1.3.2 液基薄層制片 將標本混勻后,取50ml倒入離心管中,普通離心機(2 500r/min)離心5min,離心后倒掉上清,加入等體積PreservCyt混合,于振蕩器上震蕩15min,再離心5min,離心后棄取上清,取沉渣放于20ml保存液中,靜置15min后上機制片,95%乙醇固定15分鐘,常規(guī)巴氏染色。
1.3.3 閱片方法 所有細胞標本均取雙盲進行法由兩名以上主治醫(yī)師同時雙目鏡下閱片。
1.4 結果判讀標準
采用巴氏5級分類診斷標準[2]。1級:未見異?;虿徽<毎?;2級:細胞有異型但無惡性特征;3級:可疑惡性細胞,但證據(jù)不足;4級:高度可疑惡性細胞;5級:肯定惡性細胞。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120例尿液標本共檢出陽性例數(shù)為41例,其中液基薄層制片檢出陽性31例,靈敏度為75.6%,傳統(tǒng)法檢出陽性17例,靈敏度為41.5%,液基薄層制片靈敏度提高了34.1%,經(jīng)χ2檢驗,液基薄層制片法法與傳統(tǒng)涂片法相比檢出率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41例細胞學診斷為陽性的標本中,有30人進行了病理檢查,病理結果分類包括:移行細胞癌25例、鱗癌2例、其他惡性腫瘤3例(包括前列腺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平滑肌瘤)。傳統(tǒng)涂片法檢測陽性率分別為:移行細胞癌35%(10/25),鱗癌50%(1/2);TCT涂片法檢測陽性率分別為:移行細胞癌73.3%(18/25),鱗癌100%(2/2)。對以上各類腫瘤的診斷準確率,TCT涂片法均明顯高于傳統(tǒng)涂片(P<0.01)。
表1 液基薄層制片與傳統(tǒng)法對尿液標本檢驗的比較
2.3 細胞學特征
2.3.1 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細胞形態(tài)特征 ①移行細胞癌:癌細胞分化差,惡性特征明顯,細胞大小、形態(tài)各異,排列紊亂,單個或成群存在,核大小不一,畸形明顯,胞漿量多少不一,核漿比例失調。②鱗癌:多為散在核大深染、固縮細胞,胞漿紅染,核漿比例失調,細胞成蝌蚪或球拍狀。③腺癌:多呈乳頭狀或管狀腺樣排列,三維結構多見。核大小不一,有時胞漿中有空泡,將核擠向一側。核膜清晰,可有核仁。④透明細胞癌:胞體較大,散在排列。核較小,原型或卵圓形,可見雙核,染色質明顯致密,深染,呈粗顆粒網(wǎng)狀,核仁較小,漿量多,漿內(nèi)有許多小空泡,部分胞漿呈透明狀。
2.3.2 傳統(tǒng)細胞學惡性腫瘤細胞形態(tài)特征 多背景不潔,惡性腫瘤細胞與炎性細胞、紅細胞等重疊在一起,難以判斷。因不能及時固定,常導致胞漿腫脹,核染色結構不清。(圖1、圖2)
圖1 移行細胞癌(傳統(tǒng)涂片)
圖2 移行細胞癌(液基涂片)
液基細胞學技術在婦科宮頸癌早期診斷方面的優(yōu)越性已得到國內(nèi)外公認[3],但在非婦科領域(胸腹水、尿液、腦脊液、氣管刷片等)的應用還需進一步研究[4]。本文中,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液基薄層制片法在檢測尿液中惡性腫瘤細胞的靈敏度提高了34.1%,與病理的結果也基本相一致。據(jù)相關資料報告,由尿內(nèi)脫落細胞診斷膀胱癌的陽性準確率為85%-95%,并可早于臨床影像學或臨床檢查到可見腫物數(shù)月或數(shù)年[5]。
液基薄層制片法其優(yōu)越性主要體現(xiàn)在:①本經(jīng)過處理液處理后,去除了標本中的黏液、血液等,因而背景較干凈;同時,由于制片過程始終處于液態(tài)環(huán)境,因此保存了細胞的完整性,使得細胞內(nèi)的核質結構更加清楚。②由于采用了制片機程序化制片,因此可以嚴格控制涂片的細胞量,使細胞均勻分布。③液基細胞學涂片的閱片面積小,不易發(fā)生視疲勞,減少漏診,提高陽性率。④液基薄層制片法采用了自動制片,減少了人工接觸標本的機會,減少了污染及人為干擾因素,有利于制片的質量控制,進而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與可靠性。⑤對于細胞成分少的標本,液基薄層制片法能夠較大程度的收集標本中的細胞成分,以保證涂片中的細胞數(shù)量。而傳統(tǒng)涂片由于常常受到標本數(shù)量、退變程度、血細胞多少、制片厚薄的影響,造成涂片厚薄不均、細胞重疊、結構不清、細胞形態(tài)變異等缺點導致傳統(tǒng)涂片的陽性符合率低于液基薄層制片法。
液基薄層制片法提高了涂片質量,大大提高了細胞學異常的檢出率,同時細胞學診斷與組織病理學診斷有較高的符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依賴組織病理學診斷的狀況,提高了對泌尿系統(tǒng)腫瘤診斷的靈敏度,對促進臨床細胞病理工作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Parkin DM.The global burden of urinary bladder cancer[J].Scand J Urol Nephrol Suppl,2008(218):12.
[2]Pang Y,Smola B,Pu RT,et a1.Restating satisfactory status in ThinPrep Pap test specimens with too few squamous cells and containing microscopic red blood cells[J].Diagn Cytopathol,2008,36(10):696.
[3]潘秦鏡.李 凌,喬友林,等.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癌的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1,23(4):309.
[4]杜 蕓,劉鹿寧,蘇萍,等.液基細胞學在非婦科領域的應用分析[J].臨床實驗與病理雜志,2008,24(4):495.
[5]鄒賽英,張培誼,王玉蘭,等.TCT技術在臨床病理學診斷中的作用[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6,2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