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動脈疾?。≒AD)指發(fā)生在心、腦動脈以外供血動脈的狹窄和阻塞性病變,好發(fā)于下肢。PAD屬于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ˋSCVD),是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特別是冠心病發(fā)病、死亡的強指示劑[1]。多項指南已將包括下肢動脈疾病在內的PAD定義為冠心病等的危癥[2],但是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緩慢,病人不易察覺。對PAD病人的調查顯示,盡管血管功能已明顯受損,但病人癥狀差異很大或無癥狀。事實上,僅有1/3病人出現(xiàn)典型的間歇性跛行[1],所以造成PAD被忽視且未被系統(tǒng)治療。明確下肢動脈疾病并針對危險因素給予強化治療和隨訪,不僅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同時也可顯著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后[3]。為此,選擇在我院住院的50歲及以上住院病人1 350例進行PAD危險因素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對策?,F(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09年6月—2010年8月在天津市3所市級教學醫(yī)院心內科、神經(jīng)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住院的病人共1 350例,均為ASCVD高發(fā)人群,年齡50歲~88歲(64.3歲±10.2歲)。病人均知情同意,進行問卷調查,測量踝臂指數(shù)(ABI)。
1.2 診斷標準 ABI即踝部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是一項用于篩選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因其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信息可靠、重復性好而被作為診斷下肢外周動脈缺血的依據(jù)之一[4]。如果踝血壓比臂血壓低,即心臟至下肢之間的動脈有阻塞。ABI<0.9為診斷PAD的標準,其敏感性為95%,特異性為99%[5]。ABI越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就越大。最終確診PAD病人246例。
1.3 儀器設備 踝臂血壓指數(shù)測量統(tǒng)一使用8MHs多普勒血流探頭(儀器型號:ES-1000SP),血壓計袖帶氣囊寬10cm、長40 cm。
1.4 方法
1.4.1 測量方法 采用標準仰臥位,休息10min后測量上臂和踝部(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收縮壓,踝臂指數(shù)的計算以患側踝動脈收縮壓除以雙側肱動脈收縮壓中的最高值。
1.4.2 調查方法 每位病人測量踝臂指數(shù)的同時,由專業(yè)人員通過問卷調查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調查員均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有統(tǒng)一的踝臂指數(shù)測量操作手冊。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相關行為生活方式影響因素、個人現(xiàn)病史和既往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資料。
1.4.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表1 引起周圍動脈疾病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由表1可知,引起周圍動脈疾病常見危險因素有吸煙史、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肥胖。
3.1 PAD危險因素分析
3.1.1 吸煙 吸煙是肢體缺血性疾病的重要發(fā)病因素。尼古丁使血管強烈收縮,指趾皮膚溫度降低,使血流緩慢,血細胞堆積,在敏感人群中血流甚至被完全中斷。吸煙還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同時煙草中有一定的氧化氮及微量氰化物等有害物質,均可加重碳氧血紅蛋白(HbCO)的缺氧效應。
3.1.2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更有可能發(fā)生腘動脈以下的動脈閉塞性疾病。有研究表明,長期高血糖使葡萄糖超載介導了信號轉導通路的激活,非酶糖化終產(chǎn)物積聚和氧化應激,啟動了多種細胞及其組分參與的神經(jīng)—免疫細胞炎癥因子網(wǎng)絡調控異常,導致PAD的發(fā)生與發(fā)展[6]。
3.1.3 血脂異常 周圍動脈疾病更常發(fā)生于血脂障礙病人中。特別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水平升高時,產(chǎn)生周圍動脈疾病的危險性增加。
3.1.4 高血壓 高血壓可致小血管痙攣及硬化,是引起動脈內膜損傷的因素,損傷的內膜有利于脂質的浸潤和血小板的黏附并激活凝血,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兩者相互作用,易使肢體遠端動脈小血管閉塞。
3.1.5 肥胖 肥胖與超重,特別是腹型肥胖是發(fā)生周圍動脈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腰-臀比和體重指數(shù)的升高與血漿膽固醇、血壓和血糖水平升高呈正相關,同時也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危險[7]。
3.2 護理對策
3.2.1 加強宣傳防治 PAD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它能夠預測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fā)生和死亡危險。由于出現(xiàn)明顯癥狀的病人只占少數(shù),大多數(shù)PAD病人只有依靠ABI測量才能被檢測出來,故廣大人群對PAD缺乏足夠認識。臨床上通過ABI篩選會比通過癥狀來發(fā)現(xiàn)PAD病人對ASCVD事件防治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但其臨床應用在我國仍未得到重視和普及。一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對有PAD危險因素的病人可考慮廣泛應用;另一方面,重視對ABI異常病人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病人將會從更積極的預防措施中受益。
3.2.2 嚴格戒煙 戒煙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減慢肢體缺血的進展,是治療PAD的前提。戒煙教育、行為改正咨詢、心理支持和服用戒煙藥物等方法有助于幫助病人成功戒煙。
3.2.3 控制血糖 嚴格控制血糖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指導病人降低總熱量攝入,改變飲食結構;提倡清淡飲食,多食富含維生素、植物蛋白和纖維素的食物。囑病人遵醫(yī)囑使用降糖藥物,并學會自我監(jiān)測血糖。
3.2.4 控制血脂 血脂異常是PAD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強烈危險因素,糾正血脂異??梢詼p少進一步的心血管事件。指導病人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尤其是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以及棕櫚油、椰子油等;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及體育鍛煉。雖然治療性的生活方式改變強烈推薦飲食改變和適量運動,但通常還需要加用其他降脂藥物進行干預治療。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LDL-C水平且副反應小,因此經(jīng)常被用作一線用藥。
3.2.5 控制血壓 血壓≥140/90mmHg(1mmHg=0.133 kPa)者,或者確診糖尿病者,血壓≥130/80mmHg均應給予降壓藥物治療。對病人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指導病人正確服藥,提高其依從行為。指導病人重視飲食調節(jié),限制鈉鹽攝入,成人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g,增加食物中鉀和鈣的攝入。
3.2.6 降低體重指數(shù) 控制體重的目標是減輕體重并長時間保持較低的體重。加強體育運動是每一個減肥計劃所必需的組成部分,指導病人從低強度的鍛煉開始,并使鍛煉的強度緩慢增加。行為治療也是目前逐漸得到人們重視的方法,目標就是幫助肥胖者了解并改變導致超重的習慣,包括自我監(jiān)控(對食物、鍛煉、體重進行記錄)、刺激的控制(如不要看電視吃東西、改用較小的盤子)、社會支持以及認知重建。
[1] 周少甫,李喜生,張艷蕾.周圍動脈疾病的預警作用[J].中華現(xiàn)代內科學雜志,2007,4(6):519-521.
[2] Vara-Gonzalez LA,Cacho PM.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Hypertension,2004,43(4):e27.
[3] 張瑞巖,朱政斌.重視周圍動脈疾病的診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0):975-976.
[4] Murabito JM,Evans JG,Larson MG,etal.The ankle-brachia1index in the elderly and risk of stroke,coronary disease and death[J].Arch Intern Med,2003,163:1939-1942.
[5] Hiatt WR.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J].N Engl J Med,200l,344:1608-1621.
[6] 范晶,周波,李啟富,等.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動脈疾病相關因素調查[J].重慶醫(yī)學,2009,8(2):139-141.
[7]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al.Obesity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27,000participants from 52countries:A case control study[J].Lancet,2005,366(9):1640-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