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劍萍
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1893——1950)的代表作之一,自問世以來流傳至今。作品于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1899——1984)先生根據(jù)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后被出版廣播,繼而風靡全國。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男女老少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愛。1993年被評為世紀華人藝術(shù)精品。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聆聽此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這首樂曲太感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yīng)該跪下來聽”。多年來,《二泉映月》不僅在民樂領(lǐng)域中被人們樂于演奏,而且還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獨奏,弦樂四重奏,二胡與樂隊等無不絢麗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
古提琴(又名提胡)——屬弓弦樂器,此樂器在一般的民樂團中不多見,很多人包括搞器樂專業(yè)的演奏員對它也不一定熟悉和了解,目前常用于蘇州道教音樂、道家醮儀法事、民間堂名音樂班和昆曲的伴奏。據(jù)記載古提琴始于南宋,至今約有八百年的歷史,道教的傳統(tǒng)樂器,明代戲曲家、戲曲改革家魏良輔把古提琴運用到昆山腔中,最早的昆山腔的伴奏樂器(三弦、提琴、笛、笙,后稱為昆曲四大件)使得昆腔的音樂發(fā)展更加成熟、完備。提琴的琴筒是用椰殼、梧桐板制成(有點類似中音板胡),琴桿要比一般的二胡長的多,相對來說左手把位比二胡大了許多,傳統(tǒng)用絲弦,提琴的定弦(a—d)純四度,音域?qū)拸V,音色低沉帶點沙啞。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nèi)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此曲內(nèi)涵與創(chuàng)作者及演奏者集于一身的瞎子阿炳當時的境況與遭遇是密不可分。在中國音樂史占有重要地位的瞎子阿炳,其遭遇是十分不幸的?!抖吃隆肪褪前⒈诹骼速u藝,苦苦掙扎的生活中不斷演奏、不斷加工而成的,樂曲委婉動聽、意境深遠、手法特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首樂曲就像是他悲慘凄涼一生的真實寫照,作者抒發(fā)了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憤怒之情,表現(xiàn)了寧折不屈的堅強性格,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阿炳自幼跟隨父親華清和在無錫雷尊殿道觀里當小道士,學習二胡、琵琶、笛子、鼓等民間樂器,12歲就能熟練地演奏各種道教音樂,被譽為“小天師”。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中年時害眼疾無錢醫(yī)治而失明,從此人們都叫他“瞎子阿炳”。他流落街頭,為謀生計,靠賣藝糊口,自編自奏自唱,淪為街頭藝人,在黑暗和貧困中掙扎著,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加之當時正值社會動蕩混亂,民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歷史變革時期,作品無疑帶有這個時期的社會"氣息",帶有阿炳對這個社會的情感反映。他把自己的苦難、屈辱、歡樂、希望都傾注在樂曲中,演奏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只有在音樂中傾訴自己的心聲。這是一首阿炳自傳式的凄慘欲絕的悲歌。全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組成,它的結(jié)構(gòu)是(引子、A、A1、A2、A3、A4、A5),即同一題材的五次變奏。由于《二泉映月》的原譜較長,重復(fù)樂段較多,目前演奏曲譜(引子、A、A1、A2、尾聲)是二胡演奏家的前輩們?yōu)榱烁舆m合舞臺的演奏,經(jīng)過精心研究和不斷探索,把原曲的六個段落壓縮和刪減成三個段落作為現(xiàn)在的演奏譜。
[引子]是一個音階下行式的短小樂句:這仿佛是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深地嘆息。引子要作漸慢漸弱的處理,運弓要穩(wěn)中帶著沉重,好似從胸中發(fā)出的一聲深深地長嘆,古提琴沙啞的音色較二胡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如泣如訴,悲憤地追憶滲透了對黑暗社會的忿恨,對光明的追求,流露出愁怨與辛酸和蒼涼的感覺,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主題(A)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是傾訴性的往事沉思,全句以宮音作終結(jié)音,給人以平穩(wěn)的感覺。第二樂句旋律如心潮起伏,富于變化,抒發(fā)了作者的無限感慨。第三樂句旋律在高音區(qū)流動,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八度的跳躍,遞增的力度奏出繼續(xù)上揚的旋律,柔中帶剛。通過旋律區(qū)的上揚、變化音的應(yīng)用、力度的大幅度對比和節(jié)奏動勢的變化,特別是一開始的頓逗使音樂表現(xiàn)起伏強烈,情緒更為激動。猶如是舊社會民間藝人在傾訴內(nèi)心的痛苦和憤慨時欲言又止,哽塞難言的激動聲調(diào)。主題音樂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轉(zhuǎn)為激動昂揚,深刻的揭示了作者內(nèi)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的生活意志。
接下來的二段(A1、A2)變奏主要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并結(jié)合旋律活動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來表現(xiàn)音樂的漸層發(fā)展和迂回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xiàn)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是比較集中的。在主題的三個變奏段落中,重點是在第三樂句的變化和發(fā)展,它的每段分a、b兩部分,a是收攏抑制的,落在宮音,表現(xiàn)出內(nèi)涵婉轉(zhuǎn),誘人深思;b是舒展亢進的,結(jié)在徵音,作大幅度跨越,旋律激蕩昂揚,擬心弦。a、b兩部分承上啟下,相互襯托,情趣深刻,富有魅力。深刻揭示了“月色雖明,世道則暗;泉水雖甜,人生卻苦”的哲理。主要采取“重尾變頭”手法,將音樂加以引申展開和收縮,著力表現(xiàn)憤慨、掙扎和反抗之情,層層深化,逐步推向高潮,鮮明的表現(xiàn)了阿炳在苦難中磨練出來的倔強而剛毅的性格和對黑暗勢力不妥協(xié)的斗爭和反抗精神?!抖吃隆返墓?jié)奏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在每逢演奏長于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時長時短,忽強忽弱,樂曲時而高潮,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時而躁動,時而陰柔,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在演奏幾段主題時,由于古提琴弦線的張力比較松,弦較二胡弦軟,音準控制相對要比二胡要難,由于左手把位大,演奏的手法也和二胡不同,按弦和其他的拉弦樂也是不一樣的,在演奏提琴時,按弦一定要松,不能太壓弦,稍不注意控制按弦力度,就容易出現(xiàn)音準問題。揉弦也要松松的,左手要控制好,輕輕的揉弦中帶壓,演奏時必須能領(lǐng)悟弦上的感受,左手充分運用“揉弦”、“壓揉”、“遲到揉弦”、“不揉弦”、“顫抖的弦音”等手法,右手要掌握好“浪弓”的演奏技法,運弓的速度有慢有快、力度有輕有重、長弓似斷非斷,摸索著兩手默契的配合,全身心地融入到樂曲中去,這樣才能把阿炳此曲中凄涼、悲傷、憂傷的傾訴,柔和、甜美、朦朧的幻想,深邃的意境演奏的惟妙惟肖。雖然難度大點,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較二胡演奏此曲無論從音色、力度各方面都由過之而無不及,是一種新的演奏形式。
2005年應(yīng)臺灣中華道教總會邀請中國道教音樂團訪問臺北、臺南、臺中、高雄等地演出,由我擔任《二泉映月》的二胡獨奏,在蘇州玄妙觀老道長的啟發(fā)下,嘗試用古提琴來演奏,把原來純四度(a—d)改變?yōu)榧兾宥龋╣—d)定弦,用琵琶的E弦(二弦)——A弦(一弦)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絲弦,使它的音色有了新的變化,低沉、柔中帶沙啞,經(jīng)過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練習和磨合,我在伴奏配器的形式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和處理,充分運用了道教的打擊樂和彈撥樂,好似感覺阿炳在道觀里演奏此曲的意境。在北京集訓(xùn)排練和彩排審查,得到了著名學者田青等專家的認可和贊揚,在臺北國家大劇院首場演出獲得成功,得到了中國道教音樂團團長——全國人大常委張繼禹的肯定,得到了臺灣記者和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贊揚,獲得了臺灣觀眾的一致認可,可以說是《二泉映月》的一種成功的新的演奏形式。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族器樂曲的瑰寶,是一部驚世之作,我國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項祖英、劉長福、閔慧芬、宋飛等(可以說會拉二胡的)都演奏過此曲,《二泉映月》亦被改編成小提琴曲,各種演奏形式相繼產(chǎn)生,都獲得了觀眾的好評,用古提琴獨奏此曲也成為其中一種,《二泉映月》是東方藝術(shù)史上璀璨的明珠,在演奏形式上也出現(xiàn)了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多樣化局面,演奏者各展其長,異彩紛呈。這也正是民族藝術(shù)不斷蓬勃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