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唱腔是戲曲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怎樣使自己的唱腔豐盈感人,這是需要演員為此而狠下功夫的。除了要努力把握好音準、節(jié)奏,努力訓練自己的音色、音質(zhì)等基本要求之外,戲曲演員在演唱的過程中,還應(yīng)深入體驗角色的情感,努力通過自己的唱腔,準確地傳達劇中人物內(nèi)心的感受,這樣的唱腔才能與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相吻合,才能感動觀眾。在大型現(xiàn)代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我飾演了劇中張忠良之母的角色,捕捉人物的情感特征,從內(nèi)心深處喚起人物的自我感覺,真實地生活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是我在《一江春水向東流》飾演張母的一點體會。
當接到扮演“張母”的任務(wù)時,我很高興,我非常珍惜這一次鍛煉機會,同時也心存顧慮,劇本賦予張母的戲并不多,全劇只出現(xiàn)四次,面對有限的出場次數(shù),不多的戲劇場面,如何準確地把握好一個平凡的人物,精心塑造好張母這個角色成為我思索的重點,我意識到肩頭承擔的責任,在前輩老師與導演的鼓勵和精心指導下,我首先從分析人物、理解人物入手,我想如果演員對該劇特定的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自己不清楚,心里沒底,戲也肯定演不好,在處理這個角色的唱腔時,首先我清楚張母這個角色是淮劇行當中的老旦行,老旦是表現(xiàn)老年婦女形象的,針對“張母”這一具體人物,我在唱法上運用了比青衣、花旦略顯醇厚的嗓音,寬厚中不失柔美,高亢中飽含蒼涼。以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作為行腔吐字的內(nèi)在動力;以刻畫人物的獨特性格作為唱腔、道白的顯著特征。
在演唱中我努力注意把握以下兩點:
劇中張母當見到襁褓中孫兒嗷嗷待哺,心如刀絞,她恨日本侵略者瘋狂殘忍,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她怨自己身為一個貧婦,在家中顆粒全無,無法喂飽饑餓的孫兒時,心中萬分悲痛,當演唱“一條江載不完百姓的怨和恨”時,我結(jié)合了身段的表演,拿起了討飯棍,邊演邊唱“一片天幾時云散紅日升,一方山河血淚浸,一家骨肉長離分……”當我從舞臺中緩緩走向舞臺前端,兩臂打開眼望蒼天時,更是將內(nèi)心的怨憤與念兒之情同時迸發(fā)出來,向蒼天吶喊,向世人訴說“一腔不平向誰訴,一生苦難怎求生?……”我用真情來表演,用情感來演唱,這種情感使這段唱腔更有張力,這種飽含情感的唱腔也打動了觀眾。
當演員對人物情感有了真切的體驗與感受之后,如何使自己的唱腔更為完美,還需掌握若干演唱的技巧。這方面我經(jīng)多年的舞臺實踐,也有著深深的感受。這一次,我演唱“張母”這一角色的唱段時,再一次將淮劇唱腔中某些技巧,運用在自己的唱段中,如在演唱“一聲乞討難啟唇,怕啟唇,伸手乞討為孫孫……”我運用了胸腔共鳴和腦腔共鳴的技法,一字一句如泣如訴,由于我是用“心”在唱,唱得飽滿、挺拔、沉穩(wěn)、厚重;由于技巧得當,唱出了張母此時內(nèi)心的悲涼心境,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技術(shù)技巧增強了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使唱腔更顯豐富,從而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而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所表演的角色得到領(lǐng)導、專家、老師的認可,在江蘇省第五屆淮劇節(jié)上我榮獲了“表演獎”。
通過這一次藝術(shù)實踐,我在塑造“張母”這個人物的過程中注重體驗、注重創(chuàng)造,努力探索唱腔與情感緊密相融的演唱技法,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廣大的肯定,這一切將成為我前進的動力,爭取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舞臺藝術(sh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