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陳忠
(長江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劉 松
(荊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湖北 荊州 434108)
垃圾滲濾液中DOM組分的光催化處理研究
賈陳忠
(長江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劉 松
(荊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湖北 荊州 434108)
為防止光催化處理過程中滲濾液的二次污染,有必要深入探討垃圾滲濾液中DOM不同組分的光催化轉化機制。研究了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滲濾液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DOM)不同組分的含量變化。結果表明:在適宜條件下,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滲濾液的色度、COD和DOC的去除率分別可達97%、75%和60%;處理過程中,BOD5/CODCr持續(xù)升高,由垃圾原液的0.092提高到72h光催化處理液的近0.4,說明光催化氧化處理大大改善了滲濾液的可生化性。滲濾液中DOM組分比例依次為:HOA>HON>HIA>HIN>HOB>HIB;在72h處理液中依次為HIA>HOA>HIB>HIN>HON>HOB;除HIA外,DOM其他組分在處理過程中含量均明顯下降,但各組分下降到20mg/L左右時,趨于穩(wěn)定;HIA組分含量變化很小,說明HIA難以光催化降解,是制約光催化氧化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光催化;垃圾滲濾液;溶解性有機物;組分
圖1 三相懸浮光催化氧化反應器
垃圾滲濾液是含有多種污染物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其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溶解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約占滲濾液總有機物的85%左右[1-2]。由于DOM包含了一系列化學性質各異的化合物,預先分離和濃縮收集DOM不同組分,可以更好地表征DOM的結構特征。DOM組分的傳統(tǒng)分組方法是以其極性和親水性差異為基礎的樹脂吸附分離法[3]。另外,DOM包括腐殖質、腐殖酸、芳香族等,傳統(tǒng)污水處理工藝難以完全降解有機物,而傳統(tǒng)的生物處理方法的效果也不好。因此,亟待開發(fā)更加高效的滲濾液處理技術。在適宜條件下,UV-TiO2光催化氧化技術幾乎能將所有類型的有機污染物礦化為CO2、H2O以及其他簡單低分子物質,是一種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污染物治理技術[4-5]。目前該技術的研究大多數(shù)集中于實驗室模擬研究,直接應用于實際廢水特別是垃圾滲濾液處理研究的較少,對于滲濾液的處理也僅僅局限于有機物的總量指標COD(化學需氧量)、TOC(總有機碳含量)和色度的考察上,而對于光催化氧化處理過程中滲濾液DOM不同組分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筆者以武漢市二妃山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滲濾液為對象,研究了UV-TiO2懸漿體系光催化處理垃圾滲濾液過程中DOM不同組分的含量變化特征。
垃圾滲濾液取自武漢二妃山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水樣用4L的棕色玻璃瓶密封運回實驗室,在4℃條件下保存。
1)光催化氧化處理試驗 準確移取800ml垃圾原液于1L的燒杯中,調節(jié)pH=4.0,加入1600mg納米TiO2(2g/L),避光超聲震蕩30min后,立即轉移到自制光催化氧化反應器中(見圖1)。開啟光源(15W低壓汞燈,λ=254nm)和曝氣裝置,調節(jié)曝氣量為120L/h,開始計時,進行光催化處理;每隔適當時間取樣,4℃保存?zhèn)溆谩?/p>
2)樣品DOM不同組分的分離 樣品經(jīng)0.45μm濾膜過濾后,根據(jù)文獻[6]分離提取DOM的6種不同組分,即疏水性堿(HOB)、疏水性酸(HOA)、疏水中性(HON)、親水性堿(HIB)、親水性酸(HIA)和親水中性(HIN)。
3)滲濾液DOM及其不同組分的含量分析 樣品經(jīng)0.45μm濾膜過濾后,采用總有機碳/總氮分析儀(TOC/TNB)(Liquitoc,德國)測定濾液中的水溶性有機碳(DOC)含量,即為其DOM含量。滲濾液和各光催化處理液DOM,以及HOB、HOA、HIB、HIA、HIN的5種組分的含量由測定所得,HON組分由公式:
HON=DOC-HOB-HOA-HIB-HIA-HIN
計算所得。
武漢二妃山垃圾滲濾液基本理化性質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二妃山垃圾滲濾液的TDS(溶解性總固體)高達10856mg/L,而SS(總懸浮物)僅為164mg/L,說明滲濾液污染物主要由溶解性物質(包括溶解性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滲濾液DOC高達930mg/L,超過滲濾液TOC總量的90%,顆粒態(tài)有機物(POM)的含量僅為74mg/L,說明溶解性有機物是垃圾滲濾液有機物的主要組成。一般而言,垃圾滲濾液水質受填埋時間、垃圾成分以及垃圾分解程度的影響較大,填埋場各階段垃圾分解形態(tài)與水質都會發(fā)生變化[7-8]。由于二妃山垃圾填埋場建廠較早,其垃圾滲濾液具有如下特點:CODCr濃度不高且較穩(wěn)定,DOM含量高;BOD5/CODCr僅為0.092(BOD為生化需氧量;BOD5為五日生化需氧量),可生化性極差;營養(yǎng)不均衡,尤其是磷含量低,偏堿性,且氨氮含量和色度都很高。
表1 二妃山垃圾滲濾液基本理化性質
圖2 垃圾滲濾液DOM不同組分的含量分布
垃圾滲濾液DOM不同組分含量分布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滲濾液DOM不同組分的比例依次為HOA>HON>HIA>HIN>HOB>HIB,其中HOA、HON、HIA和HIN是垃圾滲濾液DOM的主要組成;HIB與HOB的含量較低。這與文獻[9-10]所研究的水樣DOM各組分DOC的順序基本一致。另外,滲濾液DOM疏水性組分的含量接近60%,高于親水性組分。一般認為,隨著填埋時間的延長,滲濾液中腐殖質所占比例會提高,而親水性物質會逐漸減少[11-12],說明二妃山填埋場滲濾液的成分已趨于穩(wěn)定。
圖3所示為光催化處理過程中滲濾液色度、COD和DOC的變化曲線。由于DOM是垃圾滲濾液有機物的主要組成,占滲濾液總有機物的90%以上,因而光催化氧化的降解效率受滲濾液DOM降解效率的控制。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色度、COD和DOC的去除率有明顯上升趨勢:處理前期,以上3種指標的去除率急劇增加;處理60h后,各指標去除率趨于穩(wěn)定,反應速率下降;處理72h后,色度、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別高達97%、75%和60%。因此,光催化氧化對垃圾滲濾液具有較好降解效果,而且其脫色效率遠快于DOC降解速率,由此推斷在降解過程中有無色有機中間產(chǎn)物生成。這與王怡中等[13]研究染料的太陽光催化氧化降解的結論一致。一般認為,垃圾滲濾液中的色度主要來自于腐殖酸和偶氮化合物,說明這部分有機物在光催化處理過程中發(fā)生了明顯光催化轉化。
光催化氧化能夠使帶有苯環(huán)、羥基、—COOH、—SO3、—NO2等取代基的有機化合物分解,從而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廢水的毒性。圖4所示是光催化處理過程中BOD5和BOD5/CODCr的變化情況。從圖4可以看出,處理前期,BOD5上升較快,36h時達到最高,超過400mg/L,其后開始緩慢降低,72h時約降低為360mg/L。這是由于在光催化處理前期,滲濾液中的有機物中含有較多復雜結構的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通過光催化處理轉化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使其可生化性大大提高,而在處理后期,隨著難降解有機物濃度的降低和小分子有機物的增加,處理液中有機物的種類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某些新生成的BOD物質也開始發(fā)生光催化降解,導致BOD5增加趨于平緩,并轉向降低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滲濾液的初始BOD5/CODCr僅為0.092,其可生化性極差,而在整個光催化處理過程中,BOD5/CODCr一直上升,72h時達到近0.4,說明光催化處理大大提高了滲濾液的可生化性。
圖3 COD、DOC和色度的去除率 圖4 光催化處理中BOD5和BOD5/CODCr變化
圖5 光催化處理過程中不同組分的含量變化
圖5所示是不同時間光催化液中DOM的6種組分的含量變化情況。整體上看,DOM各組分除HIA外,在光催化處理過程中均呈下降趨勢,但下降到20mg/L以下后,變化減小,趨于穩(wěn)定。說明光催化氧化能有效作用于滲濾液DOM中的絕大部分物質,但對DOM不同組分作用效率的差異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處理過程中,HIA組分的變化很小,說明光催化氧化對HIA組分的作用不明顯,其原因如下:光催化氧化對HIA組分的降解作用本身就不顯著;由于HIA在降解的同時又通過其他組分的光催化轉化得到補充??梢?,HIA組分比較穩(wěn)定,難以光催化降解,是制約光催化氧化處理效率提高的主要組分。另外,光催化氧化作用對疏水性和親水性組分沒有明顯差異。
1)UV-TiO2光催化氧化對垃圾滲濾液具有較好降解效果,處理60h時,色度、T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別高達97%、72%和60%;說明垃圾滲濾液中主要色度物質腐殖酸和偶氮化合物發(fā)生了明顯光催化降解。
2)滲濾液的初始BOD5/CODCr僅為0.092,其可生化性極差光催化處理過程中,BOD5/CODCr一直上升,72h時達到近0.4,說明光催化處理大大提高了滲濾液的可生化性。
3)光催化氧化對滲濾液的DOM中的絕大部分物質具有較明顯降解效果,但對DOM不同組分的作用效率和規(guī)律差異較大,并且光催化氧化對HIA組分的降解并不明顯??梢姡琀IA組分比較穩(wěn)定,難以光催化降解,是制約光催化氧化處理效率提高的主要組分。
[1]Lu F, Zhang H, Chang C H,et al.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estrogenic potential of landfill leachate[J].Chemosphere,2008,72(9):1381-1386.
[2]Huo S L, Xi B D, Yu H C,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leachate with different landfill ag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2008,20(4):492-498.
[3]Han N,Thompson M L.Copper-binding 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anaerobically digested biosoli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9,28(3):939-944.
[4]de Morais J L,Zamora P P.Use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to improve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mature landfill leachat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23(3):181-186.
[5]Cho S P, Hong S C, Hong S I.Study of the end point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containing refractory matter[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4,98(3):245-253.
[6]Lou Z Y, Zhao Y C, Yuan T, et al.Natural attenu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ntaminants composition in landfill leachate under different disposing ag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407(10):3385-3391.
[7]Theis T L, Young T C, Huang M, et al.Leachat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Cyanide-Bearing Wastes from Manufactured-Gas Pl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94,28(1):99-106.
[8]Gau S H, Chow J D.Landfill leachat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combined with incinerated residual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8,58(1):249-259.
[9]Edzwald J K,Tobiason J E.Enhanced coagulation: US requirements and a broader view[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40(9): 63-70.
[10]Wang L S,Hu H Y,Wang C.Effect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on the genotoxicity of wastewater effluent during chlorine disinfec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1):160-165.
[11]He P J,Xue J F,Shao L M, et al.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recycled leachate of bioreactor landfill[J].Water Research, 2006, 40(7):1465-1473.
[12]Fan H J, Shu H Y, Yang H S,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landfill leachates in central Taiwa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6,36(3):25-37.
[13]王怡中.二氧化鈦懸漿體系中8種染料的太陽光催化氧化降解[J].催化學報,2000,21(4):327-331.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0.007
X784
A
1673-1409(2012)10-N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