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愛霞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血管性頭痛,呈一側或兩側疼痛,常伴惡心或嘔吐。少數(shù)典型者發(fā)作前有視覺、感覺和運動等先兆。是最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之一。多數(shù)患者頭痛劇烈,服用藥物效果差,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加重了家庭和社會負擔。A型肉毒毒素對頭痛的治療效果是偏頭痛患者在除皺美容、治療面肌痙攣和眼瞼痙攣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1]。之后許多學者開始著手于A型肉毒毒素治療頭痛的研究。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肉毒毒素對頭痛程度、發(fā)作頻率、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共入選60例偏頭痛患者,均為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門診就診的患者,頭顱CT或MRI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①入選標準:符合國際頭痛協(xié)會第二版分類(ICHD-Ⅱ)診斷標準的偏頭痛患者,偏頭痛發(fā)作2~8次/月;患者如正在服用普通止痛藥或預防性藥物亦被入選,可繼續(xù)服藥;年齡在18~65歲的成人。②排除標準:藥物過量性頭痛;神經(jīng)肌肉接頭處病變者(如重癥肌無力患者);注射部位皮膚病損或過敏體質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其中肉毒素50U組30例,平均年齡43歲,男10例,女20例;肉毒毒素100U組30例,平均年齡45歲,男13例,女17例,兩組在頭痛程度、服用止痛藥物、預防性藥物、生活質量評分及伴隨相關癥狀方面治療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肉毒素50 U、100 U組注射位點與劑量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取得醫(yī)學倫理學會同意,并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可進行。整個研究過程12個月,采用門診隨診和電話回訪形式完成。2組患者均選用相同的注射位點,涉及額肌(對稱取4個點)、顳肌(對稱取2個點)、頭夾肌(對稱取2個點)、枕下區(qū)(對稱取2個)、頭半棘肌(對稱取2個點)共12個注射位點。每點A型肉毒毒素為2.5~10 U。
1.3 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分別于注射后30、90 d以電話或門診隨訪形式評定頭痛程度、發(fā)作頻率、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頭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0分代表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代表嚴重疼痛。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設計的生活質量問卷(WHOQol-8),<8分代表很差;8~16分代表較差;17~24代表一般水平;25~32代表較好;33~40代表很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與χ2檢驗進行比較,檢驗水準α=0.05,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患者基本特征與統(tǒng)計學表
2.1 頭痛程度 ①Ⅰ組在治療后30、90 d時頭痛程度VAS評分為(4.6±1.5)、(4.2±1.6)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0.000)。②Ⅱ組在治療后30、90 d時頭痛程度VAS評分為(3.3±1.3)、(3.1±1.5)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16)。③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13)。
2.2 頭痛發(fā)作頻率/月 ①Ⅰ組治療后30、90 d時,頭痛發(fā)作頻率分別為4.6次/月、4.2次/月,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0.000)。②Ⅱ組治療后30、90 d時,頭痛發(fā)作頻率分別為4.3次/月、4.2次/月。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0.000)。③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3、0.10)。
2.3 生活質量(QOL)評分 ①Ⅰ組在治療后30、90 d時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24±2.2)、(25.2±2.1)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0.000)。②Ⅱ組在治療后30、90 d時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23±2.3)分、(26±2.2)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8、0.026)。③兩組間生活質量評分在治療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21、0.172)。
2.4 Ⅰ組在治療后1(3%)例出現(xiàn)眉毛下垂,4(13%)例出現(xiàn)注射點疼痛;Ⅱ組在治療后3(10%)例出現(xiàn)眉毛下垂,2(6%)例出現(xiàn)注射點疼痛,兩組不良反應均輕微。
由結果可以看出: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可有效減輕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程度、減少發(fā)作頻率、提高生活質量;100 U BTX-A對頭痛程度的減輕優(yōu)于50 U BTX-A,頭痛發(fā)作頻率、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劑量無關。兩組均不良反應輕微。隨著患者頭痛程度的減輕,伴隨相關癥狀均減輕。兩組均不良反應輕微。
目前認為BTX-A治療偏頭痛的作用機制是由于毒素使注射肌肉局部產生了“癱瘓”,從而改善了頭痛的癥狀。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BTX-A可通過阻斷P物質、谷氨酸及其他神經(jīng)遞質(如神經(jīng)肽等)的釋放而起抗傷害性疼痛效應[2,3]。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BTX-A能阻止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分泌,本神經(jīng)肽與偏頭痛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從一個側面證明了BTX-A治療偏頭痛與抑制CGRP有關,更揭示了低劑量的BTX-A對神經(jīng)不是單純的阻滯作用,它實際上是起到了神經(jīng)調制的作用,即只有當神經(jīng)受到激惹時抑制神經(jīng)遞質的過度釋放,而對生理性的基礎釋放沒有抑制作用[4]。這個特性是傳統(tǒng)用于疼痛治療的局麻藥所不具備的。
BTX-A對頭痛的治療效果是偏頭痛患者在被用于除皺美容、治療面肌痙攣和眼瞼痙攣時發(fā)現(xiàn)的。Binder等[1]在一項開放式的研究中用BTX-A注射眉間肌、顳肌、額肌、枕下區(qū)、頸部等部位,有一半以上患者取得較好療效。Suzuki等[5]的研究中患者在BTX-A注射前一個月及注射后三個月內停服預防頭痛類藥物,選降眉間肌、皺眉肌、顳肌、額肌、枕肌等部位的19各點,其中藥物過量性頭痛被排除。研究結果顯示患者頭痛的發(fā)作頻率、服用止痛藥的量無明顯減少而頭痛程度有減輕。整個實驗期間患者耐受性好,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Silberstein等[6]采用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方法,用BTXA治療123名偏頭痛患者,實驗分25 U和75 U兩種劑型,用藥后三個月僅發(fā)現(xiàn)25 U注射組頭痛發(fā)作頻率明顯減少,頭痛程度及相關癥狀明顯減輕,而75 U組與之相比效果欠佳,但總體評價較安慰劑組有明顯改善。
本研究采用了50 U、100 U兩種不同劑量BTX-A,選取了額肌、顳肌、枕下區(qū)、頭夾肌、頭半棘肌共12個注射位點,正在服用預防性藥物、普通止痛類藥物的患者可繼續(xù)服藥。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均能有效減輕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程度、減少發(fā)作頻率、提高生活質量;100 U BTX-A對頭痛程度的減輕優(yōu)于50 U BTX-A,頭痛發(fā)作頻率、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劑量無關。兩組均不良反應輕微。以后的研究應擴大樣本量,長時間多次注射進行觀察。
[1]Binder WJ,Brin MF,Blitzer A,et al.Botulinum toxin type A(BOTOX)for treatment of migraine headaches:an open-label study.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0 Dec,123(6):669-76.
[2]Welch MJ,Purkiss JR,F(xiàn)oster KA.Sensitivity of embryonic rat dorsalroot ganglia neurons to Clost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s.Toxicon,2000,38(2):245-58.
[3]Aoki KR.Evidence for antinociceptive activit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pain management.Headache,2003,43(suppl 1):S9-S15.
[4]Durham PL,Cady R,Cady R.Regulat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secretion from trigeminal nerve cells by botulinum toxin type A:implications for migraine therapy.Headache,2004,44(1):35-42.
[5]Suzuki K,Iizuka T,Sakai F.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an open-label prospective trial.Intern Med,2007,46(13):959-63.
[6]Silberstein S,Mathew N,Saper J,Jenkins S.Botulinum toxin type A as a migraine preventive treatment.For the BOTOX Migraine Clinical Research Group.Headache,2000,40(6):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