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葉 尹德輝 楊世忠 (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海南 ???571101)
芪術(shù)降脂方劑治療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的療效
朱 葉 尹德輝 楊世忠 (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海南 ???571101)
目的 觀察芪術(shù)降脂方劑對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血脂代謝的影響。方法 將66例老年糖尿病脂肪肝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3例。對照組給予降糖、降脂和脂肪肝常用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芪術(shù)降脂方劑,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情況、肝臟B型超聲影像學檢查、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并判定臨床療效。結(jié)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TC、TG、HDL-C均明顯降低,HDL-C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疾病綜合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芪術(shù)降脂方對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糖尿病性脂肪肝;芪術(shù)降脂方
糖尿病性脂肪肝還缺乏確定有效地治療方法。祖國醫(yī)學中尚無糖尿病性脂肪肝這一病名,但根據(jù)其癥狀體征當屬于中醫(yī)“消渴”、“積聚”、“脅痛”、“肥氣”等范疇。筆者應用芪術(shù)降脂方劑結(jié)合常規(guī)藥治療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 (氣陰兩虛型),療效明顯。
選擇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門診以及住院病人共7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
組和對照組,治療過程中治療組及對照組均因藥物不良反應各退出2例;失訪2例(治療組1例,對照組1例),療程結(jié)束時資料完整66例。其中治療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58~74〔平均(65.1±6.5)〕歲,病程(8.5±3.1)年;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齡(66.1±6.2)歲,平均病程(9.1±3.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癥狀積分、病程、主要并發(fā)癥、實驗室檢查指標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診斷標準 根據(jù)衛(wèi)生部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guān)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以及《肝臟病學》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結(jié)合臨床暫定標準:(1)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jù)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2)糖尿病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①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并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肝臟B超符合脂肪肝征象(分輕、中、重度);③可有血脂增高〔血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增高或單一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可降低〕;④可有肝功能異?!补缺D(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可增高〕;⑤可有體重指數(shù)增高。其中,第一項、第二項診斷標準是必備的。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氣陰兩虛證的診斷標準制定。主癥: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次癥:多食易饑,口渴喜飲,五心煩熱,氣短懶言,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脈:舌紅少津,苔剝或花剝,脈細而弦或細數(shù)無力;具備主癥2項,或主癥1項加次癥2項,可確診本證。癥狀輕重程度采用積分法表示,按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1、2、3分。
1.2.3 排除標準 (1)近1個月內(nèi)發(fā)生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如:酮癥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以及感染者。(2)有心、肝、腎等嚴重并發(fā)癥或其他嚴重原發(fā)疾病 (如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chuàng)傷或大手術(shù)后、嚴重精神病等)。(3)已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患者。
1.2.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糖尿病基礎(chǔ)治療,包括休息、營養(yǎng)、運動、控制飲食和口服降糖常規(guī)藥,脂肪肝常規(guī)治療,并根據(jù)血脂成分的不同分別給予貝特類和他汀類的藥物治療,一般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經(jīng)驗擬“芪術(shù)降脂方”為基本方治療,藥物組成:白術(shù)12 g、黃芪30 g、何首烏30 g、山楂20 g、澤瀉15 g、丹參 20 g、赤芍 20 g,每日 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2個月為1個療程。
1.2.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情況,肝臟B型超聲影像學檢查,血脂(TG、TC、LDL、HDL)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1.2.6 療效判定標準
1.2.6.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guān)標準計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根據(jù)積分評價兩組的中醫(yī)證候療效。癥狀積分評定標準見表1。采用半定量等級計分評定方法,按無、輕、中、重分層標準,分別計 0、1、2、3分,以總評分評價療效結(jié)果。
表1 中醫(yī)癥狀積分及評定標準
1.2.6.2 糖尿病性脂肪肝疾病綜合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并結(jié)合臨床,暫定標準:(1)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值下降≥2/3,并且實驗室檢查指標(如:血糖、血脂、肝臟B超等)基本恢復正常,或較治療前下降30%以上;(2)有效:1/3≤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值下降<2/3,實驗室檢查指標(如:血糖、血脂、肝臟B超等)明顯改善,或較治療前下降10%~29%;(3)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值下降<1/3,實驗室指標檢查無改善,或較治療前下降不到10%。
兩組的TC、TG、LDL-C均明顯降低,HLD-C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治療組患者顯效4例,有效2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5.76%;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例,有效15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48.4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治療組患者顯效4例,有效2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5.76%;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例,有效15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48.4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n=33,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n=33,mmol/L)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TC TG LDL-C HDL-C治療組治療前 7.41±0.42 3.06±0.91 4.13±0.65 0.95±0.07治療后 4.53±0.811)2)1.20±0.891)2)3.31±0.571)2)1.16±0.071)2)對照組治療前 7.38±0.40 3.16±0.84 4.11±0.54 0.94±0.05治療后 5.37±0.531) 2.25±0.431) 3.93±0.521) 0.96±0.061)
糖尿病患者由于儲脂組織中脂肪動用增加,大量釋放游離脂肪酸,在肝臟大量合成與貯存TG,形成脂肪肝〔3〕。上述情況尤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脂肪肝的存在使得糖尿病的治療難度加大,且目前口服的化學性降糖藥物均對肝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所以積極探索防治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為消渴病日久,正氣日衰,肝脾腎諸臟功能失調(diào),導致氣陰兩傷,進而氣滯、血瘀、痰結(jié),凝結(jié)于脅下而成,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氣陰兩虛是主要病機,痰瘀互結(jié)是直接致病因素〔4〕。這種情況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故本課題組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治療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氣陰兩虛證),采用的芪術(shù)降脂方劑由白術(shù)、黃芪、何首烏、山楂、澤瀉、丹參、赤芍組成。方中白術(shù)、黃芪、何首烏為君藥,白術(shù)性味甘苦、溫,歸脾胃經(jīng),善補氣健脾,燥濕利水;黃芪性溫,味甘,歸脾肺經(jīng),補氣固表,托毒排膿;何首烏,性味苦甘澀、微溫,歸肝腎經(jīng),有補血益精,補腎強肝之功效,三者配合,益氣養(yǎng)陰。澤瀉、丹參、赤芍為臣藥,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朧經(jīng),行利水滲濕泄熱之功;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jīng),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的作用;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三者配合助君藥達滲濕泄熱、祛瘀通絡之功。山楂為佐使,味甘酸、性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既活血化瘀,又消食化積。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祛瘀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結(jié)果證實,芪術(shù)降脂方能夠改善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譜、中醫(yī)臨床證候和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疾病綜合療效,為治療老年糖尿病性脂肪肝提供了臨床依據(jù)。
1 馮愛萍,趙躍青,石 云.糖尿病診治與預防新概念〔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127-31.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6-8.
3 劉新民.內(nèi)分泌疾病鑒別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597.
4 錢秋海.糖尿病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304-10.
R587.1
〕 A
1005-9202(2012)22-486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00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肝膽病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9)
楊世忠(1952-),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jié)合肝膽病、糖尿病、老年病的防治研究。
朱 葉(1976-),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jié)合糖尿病、肝膽病的防治研究。
〔2012-01-15收稿 2012-04-10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