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水 (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國際研究部,北京100027)
胡望水,李 濤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434023)
何瑤瑤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23)
陳 川,馬琳芮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434023)
饒 勇 (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國際研究部,北京100027)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生長發(fā)育特征
于 水 (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國際研究部,北京100027)
胡望水,李 濤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434023)
何瑤瑤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23)
陳 川,馬琳芮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434023)
饒 勇 (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國際研究部,北京100027)
下剛果盆地大陸坡上部阿爾布期 (Albian)至今主要發(fā)育重力滑脫伸展構造。根據(jù)構造發(fā)育特征和發(fā)育位置,將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劃分為:后緣構造帶、中部構造帶和前緣構造帶。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構造活動最早在后緣構造帶發(fā)生,其次是中部構造帶,最后是前緣構造帶。其中中部構造帶構造活動最強、主要發(fā)育正斷裂,及相關的鹽構造、地壘和地塹,且生長正斷裂至今仍在活動;后緣構造帶構造活動強度次之,仍以正斷裂為主,鹽構造不明顯,白堊紀之后該構造帶構造活動基本停止;前緣構造帶構造活動強度最弱,主要發(fā)育鹽構造及鹽構造相關的褶皺和斷裂,該構造帶阿爾布期之后構造活動開始減弱,白堊紀之后基本停止。通過對構造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阿爾布期和始新世-中新世是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的2個主活動期。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構造發(fā)育特征
下剛果 (Lower Congo Basin)盆地位于非洲西部被動大陸邊緣中南部,沿加蓬、剛果 (布)、安哥拉的卡賓達、剛果 (金)和安哥拉海岸西側分布 (圖1)[1]??偯娣e為16.851×104km2,其中海域面積為15.091×104km2,陸上面積為1.76×104km2。盆地北部以馬永巴高原 (Mayumba)為界,南部以安布里什高原 (Ambrlz)為界,東部與前寒武系基底相鄰,西部與大西洋洋殼相連[2,3]。
下剛果盆地的形成和發(fā)育,與中生代以來南大西洋裂開和后期的持續(xù)擴張作用有關[4,5]。下剛果盆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阿普特期 (Aptian)發(fā)育陸內(nèi)裂陷構造體系、阿普特期以鹽巖沉積為主、阿爾布期至今發(fā)育被動大陸邊緣重力滑脫構造體系[6~9]。下剛果盆地靠陸一側的大陸坡上部主要以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為主[10](圖2)。筆者主要論述了該區(qū)域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的生長發(fā)育特征,為以后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相關的油氣勘探提供依據(jù)。
在重力作用下,由于重力勢能降低、地質體伸展變形所產(chǎn)生的構造總和統(tǒng)稱為重力滑脫伸展構造[11,12]。重力滑脫伸展構造一般發(fā)育在地質體重力勢能快速下降的區(qū)域,下剛果盆地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主要發(fā)育在大陸坡的上部,稱為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 (圖2)。該盆地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主要是以正斷裂為主的一系列地壘、地塹和低幅度正鹽構造及相關褶皺組成 (圖3)。
根據(jù)構造發(fā)育特征和發(fā)育位置,將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劃分為:后緣構造帶、中部構造帶和前緣構造帶(圖3)。
1)后緣構造帶 后緣構造帶位于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上部,以正斷裂為主,這些正斷裂僅斷開阿爾布階至上白堊統(tǒng),斷裂活動較弱、且發(fā)育規(guī)模較小。受控于構造帶所處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上部的位置,鹽巖層很薄,未能形成明顯的鹽構造。
2)中部構造帶 中部構造帶位于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中部,以生長正斷裂為主,還發(fā)育有鹽構造。中部構造帶斷裂活動強烈、發(fā)育規(guī)模大,大部分斷裂斷開阿爾布階至上新統(tǒng),斷裂底部收斂于鹽巖層,白堊系以上沉積地層受生長正斷裂控制明顯。該構造帶多發(fā)育正三角形鹽構造,多分布在生長正斷裂下盤的底部。
圖1 下剛果盆地位置和構造綱要圖
圖2 下剛果盆地地震剖面圖 (剖面位置見圖1)
3)前緣構造帶 前緣構造帶位于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下部,多發(fā)育枕狀鹽構造、正斷裂和褶皺。該構造帶與中部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相比,斷裂活動強度較弱、發(fā)育規(guī)模較小,且絕大部分斷裂斷開層位為阿爾布階和上白堊統(tǒng),在剖面上形態(tài)上陡下緩,呈鏟狀,而且斷裂底部同樣收斂于阿普特階鹽巖層拆離面上。鹽構造規(guī)模較中部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稍大,也多位于正斷層的下盤,受鹽構造影響在其上部多發(fā)育褶皺 (圖3)。前緣構造帶白堊系以上沉積地層,基本不受鹽巖活動影響。
通過對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構造特征的分析,發(fā)現(xiàn)該區(qū)主要發(fā)育生長正斷裂、地壘、地塹、鹽構造及褶皺等構造類型。
圖3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地震剖面圖 (剖面位置見圖1)
1)生長正斷裂 生長正斷裂發(fā)育在整個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是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最主要的構造,但其所處的位置不同發(fā)育特征也存在差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正斷裂傾角小 (30~50°),垂直斷距小 (約200m),斷開層位少 (阿爾布階和上白堊統(tǒng)),平面延伸短;中部構造帶生長正斷裂傾角大 (60~75°),垂直斷距大 (800~1200m),斷開層位多 (阿爾布階~上新統(tǒng)),平面延伸長,說明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由陸向海斷裂活動強度呈弱-強-弱展布規(guī)律。
2)地壘、地塹 受中部構造帶的主干生長正斷裂控制,地壘和地塹主要分布在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中部構造帶,發(fā)育寬度在3~10km。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正斷裂活動較弱,不易形成大型壘塹式結構。
3)鹽構造 受鹽巖層厚度及滑脫面掀斜程度控制,鹽構造主要分布在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中部構造帶和前緣構造帶。該區(qū)域鹽巖層原始厚度100~300m,鹽構造上拱平均幅度約400m,由中部構造帶鹽構造上拱幅度 (310m)至前緣構造帶鹽構造上拱幅度 (700m)逐漸增大。其中鹽構造均發(fā)育在正斷裂的下盤,可知鹽構造與正斷裂的發(fā)育密切相關。
4)褶皺 褶皺主要分布在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前緣構造帶。可以看出褶皺與該構造帶的鹽構造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說明鹽構造是控制褶皺發(fā)育的重要因素[13]。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在阿普特期鹽巖層沉積期之后繼續(xù)沉積阿爾布階。隨著阿爾布階的繼續(xù)沉積,重力滑脫伸展構造開始發(fā)育,首先在后緣構造帶開始發(fā)育正斷裂,當上覆沉積地層達到一定厚度、地層傾斜程度達到一定高度時,在重力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下,中部構造帶開始發(fā)育大規(guī)模的生長正斷裂,之后在前緣構造帶受弱伸展作用的控制多發(fā)育鹽構造及其相關的正斷裂和褶皺,至此重力滑脫伸展構造雛形形成??梢钥闯鲋亓撋煺箻嬙斓陌l(fā)育是從早到晚由陸向海推進的前展式發(fā)育模式。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自阿爾布期開始發(fā)育正斷裂,直到現(xiàn)今仍有正斷裂在活動。
阿爾布期正斷裂首先在后緣構造帶開始發(fā)育,以前展式的方式擴展到前緣構造帶,該時期的斷裂活動較弱,阿爾布期之后前緣構造帶正斷裂活動基本停止,晚白堊世之后后緣構造帶正斷裂也停止活動,白堊紀之后僅剩中部構造帶生長正斷裂在活動,且中部構造帶正斷裂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活動最強,中新世之后活動逐漸減弱。
從生長正斷裂的生長指數(shù) (生長指數(shù)由圖4統(tǒng)計所得)可以看出阿爾布期較弱 (1.12),晚白堊世有所增強 (1.47~1.81),到始新世-中新世達到最大 (1.89~3.49),中新世之后逐漸減小 (上新世為1.18),可以看出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生長正斷裂從早到晚斷裂活動強度呈弱-強-弱的發(fā)育特征,其中始新世-中新世生長斷裂活動最強。地壘和地塹的發(fā)育特征主要受正斷裂的控制,與正斷裂相關,這里就不再贅述。
圖4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發(fā)育史剖面圖 (圖1中剖面BB′)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鹽構造開始發(fā)育于阿爾布期,晚白堊世之后基本停止活動。
阿爾布期鹽構造首先在后緣構造帶開始發(fā)育,同樣逐漸向前緣構造帶擴展。后緣構造帶因原始鹽巖層很薄所以形成的鹽構造不明顯;中部構造帶受強烈的生長正斷裂活動的控制,鹽構造發(fā)育相對較好,多在生長正斷裂的下盤形成正三角形鹽構造;前緣構造帶是3個帶中鹽巖層最厚的區(qū)域,所以該構造帶以鹽構造為主。由于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鹽巖層總體較薄,所以在沉積了上白堊統(tǒng)之后,上覆地層已經(jīng)很厚,鹽構造也逐漸停止活動并定型。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鹽構造與生長正斷裂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即鹽構造大多發(fā)育在生長正斷裂的下盤。從鹽構造的上拱幅度 (上拱幅度由圖4統(tǒng)計所得)可以看出阿爾布期較弱 (160m),晚白堊世強烈 (260m),始新世-中新世基本不活動 (10m),故白堊紀之后鹽構造活動基本停止,可以看出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鹽構造由早到晚構造活動強度呈弱-強-弱的發(fā)育特征,其中晚白堊世鹽構造活動最強。前緣構造帶的褶皺發(fā)育特征與該構造帶的鹽構造發(fā)育一致,受鹽構造控制,每個鹽構造都對應一個褶皺。褶皺與鹽構造同時開始活動,但受沉積作用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漸新世之后褶皺才停止發(fā)育 (見圖4)。
下剛果盆地阿爾布期至今發(fā)育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平面分布上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構造帶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發(fā)育的類型和強度都有差異。
1)后緣構造帶 后緣構造帶阿爾布早期開始發(fā)育正斷裂,斷層生長指數(shù)在1.15左右 (表1),到晚白堊世斷層生長指數(shù)達到1.7左右,可以看出后緣構造帶正斷裂在晚白堊世活動最強,白堊紀之后正斷裂停止活動。后緣構造帶的鹽構造不明顯,鹽巖層主要作為滑脫層存在。
表1 斷層生長指數(shù)統(tǒng)計表
2)中部構造帶 中部構造帶生長正斷裂阿爾布期斷層生長指數(shù)為1.12,晚白堊世為1.81,到漸新世和中新世達到3.44~3.49,上新世為1.16,可以看出中部構造帶生長正斷裂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活動最強,中新世之后逐漸減弱。中部構造帶鹽構造主要在阿爾布期-晚白堊世活動,白堊紀之后鹽構造停止活動。
3)前緣構造帶 前緣構造帶阿爾布期鹽構造開始活動,隨后受鹽構造控制開始發(fā)育正斷裂,從圖3上可以看出阿爾布階褶皺為同沉積褶皺、正斷裂為同生正斷裂,故鹽構造和正斷裂的主要活動期是阿爾布期;之后晚白堊統(tǒng)褶皺為披覆褶皺、且正斷裂停止活動,所以前緣構造帶在阿爾布期之后構造活動逐漸減弱,白堊紀之后構造活動基本停止。
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自阿爾布期開始活動,前緣構造帶自阿爾布期之后構造活動逐漸減弱,晚白堊世之后基本停止;后緣構造帶自晚白堊世之后逐漸減弱并停止;中部構造帶至今仍在活動。其中鹽構造活動白堊紀之后基本停止。
下剛果盆地自阿爾布期開始發(fā)育重力滑脫伸展構造,開始先發(fā)育鹽構造、在鹽構造和滑脫作用的控制下開始發(fā)育正斷裂,阿爾布期以鹽構造活動為主,晚白堊世以生長正斷裂活動為主。阿爾布期的鹽活動影響了正斷裂的發(fā)育,而晚白堊世的正斷裂活動反作用于鹽構造的繼續(xù)發(fā)育。
阿爾布期-晚白堊世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的3個構造帶都在活動,其中中部構造帶構造活動最強,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活動較弱。晚白堊世結束之后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構造活動基本停止。
古近紀至今,下剛果盆地的重力滑脫伸展構造活動主要以中部構造帶為主,且以發(fā)育生長正斷裂為主,始新世和中新世生長正斷裂活動達到最強,并控制著始新統(tǒng)和中新統(tǒng)的沉積[14],中新世之后中部構造帶構造活動開始減弱。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以穩(wěn)定沉積為主,偶有次級正斷裂發(fā)育。
1)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以生長斷裂和鹽構造為主,還發(fā)育受其控制的地壘、地塹和褶皺。
2)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區(qū)中部構造帶構造活動最強、主要發(fā)育生長正斷裂,及相關的鹽構造、地壘和地塹;后緣構造帶構造活動強度次之,主要發(fā)育正斷裂,鹽構造不明顯;前緣構造帶構造活動強度最弱,主要發(fā)育鹽構造,還發(fā)育與鹽構造相關的褶皺和斷裂。
3)下剛果盆地重力滑脫伸展構造自阿爾布期開始發(fā)育,阿爾布期和始新世-中新世是重力滑脫伸展構造的2個主發(fā)育期;其中前緣構造帶和后緣構造帶構造活動終止于晚白堊世,中部構造帶的生長正斷裂至今仍在活動。
[1]呂福亮,賀訓云.安哥拉下剛果盆地吉拉索爾深水油田 [J].海相油氣地質報,2007,12(1):37~42.
[2]張樹林,鄧運華.下剛果盆地油氣勘探策略 [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9,25(9):24~29.
[3]馬君,劉劍平.西非被動大陸邊緣構造演化特征及動力學背景 [J].中國石油勘探,2008,13(3):60~64.
[4]Pierre G.Mesozoic-Cenozoic history of the Congo Basin[J].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2005,43 (1-3):301~315.
[5]Burnham T A,Berkshire S.Petroleum geology of africa:new themes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ies[M].London:The Geological Society,2003.
[6]Marton G,Tar G,Lehmann C.Evolution of the Angolan passive margin,West Africa,with emphasis on post-salt structural styles[A].Webster M,Talwani M.Atlantic rifts and continental margins[C].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Geophysical Monograph Series,2000.115,129~149.
[7]Lavier L,Michael S.An improved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stratigraphy and bathymetry of continental margins:application to the Cenozoic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Congo Margin [J].AAPG Bulletin,2000,84(7):923~939.
[8]Bruno S,Nathalie B.Geological overview of the Angola-Congo Margin,the Congo deep-sea fan and its submarine valleys [J].Deep-Sea Research II,2009,56 (23):2169~2182.
[9]Guiraud M,Buta-Neto.Segmentation and differential post-rift uplift at the Angola margin as recorded by the transform-rifted Benguela and oblique-to-orthogonal-rifted Kwanza Basins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0,27 (5):1040~1068.
[10]Cramez C,Jackson M P A.Superposed deformation straddling the continental-oceanic transition in deep-water Angola [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0,17 (10):1095~1109.
[11]馬杏垣.重力作用與構造運動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2]索書田.重力滑動構造 [J].地球科學 (武漢地質學院學報),1983,8(3):11~22.
[13]胡望水,薛天慶.底辟構造成因類型 [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7,19(4):1~7.
[14]Brouckea F T.The role of deformation processes on the geometry of mud-dominated turbiditic systems,oligocene and lower-middle Miocene of the lower Congo Basin(West African Margin)[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4,21 (3):327~348.
Features of 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 and Extension Structural Development in Lower Congo Basin
YU Shui,HU Wang-shui,LI Tao,HE Yao-yao,CHEN Chuan,MA Lin-rui,RAO Yong(First Author's Address:International Research Department.CNOO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27,China)
Albian 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 and extension structures have bee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of Lower Congo Basin.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the 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 and extension stru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including posterior margin structural belt,middle structural belt and frontal structural belt.In the tectonic zone,the earliest activity was in the posterior margin structural belt,the nest was in the middle structural belt,the last one was in the frontal structural belt.It was the strongest in the middle structural belt,it mainly developed normal faults and related salt tectonics,horst and graben,and the normal faults have been still developed;the tectonic strength in posterior margin structural belt was followed,the normal faults were dominated,and salt tectonic was not obvious,but the activity almost stopped after the Cretaceous epoch;the frontal structural strength was the weakest,where salt tectonics and their related folds and faults were mainly grown,the tectonic zone was weakened after the Albian,it almost stopped after the Cretaceous.On the research of tectonic evolution,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Albian and the Oligocene-Miocene Systems are main active periods of 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 and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Lower Congo Basin.
Lower Congo Basin;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extensional structure;tectonic development feature
TE121.2
A
1000-9752 (2012)03-0028-06
2011-11-07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2008ZX05030-003)。
于水 (1963-),男,1986年大學畢業(yè),高級工程師,現(xiàn)主要從事石油地質研究工作。
[編輯] 宋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