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菲
(東源縣環(huán)境保護局,廣東 東源 517500)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日用消費品的普及,農村生活垃圾也是逐年增加。大量生活垃圾無序丟棄或露天堆放,對農村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占用土地、破壞景觀,而且還傳播疾病,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居民健康。因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已成為農村發(fā)展中亟需解決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
東源縣全縣區(qū)域面積4070km2,下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總人口52萬人,按生活垃圾產生系數0.6kg/人·天來算,日產垃圾312噸,年產垃圾11.39萬噸。
(1)總量少,變動性強
我縣城鎮(zhèn)人口規(guī)模小,絕大多數鄉(xiāng)鎮(zhèn)生活垃圾日產量不足20T,其產量和組分極容易受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局部開發(fā)、集市貿易等因素影響而發(fā)生較強的波動。
(2)產生源分散
我縣城鎮(zhèn)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產生源分散,組分復雜,交通落后,不利收集。
(3)可資源化物質含量低
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垃圾中有機組分少、無機成分多,熱值低,廢品含量少。
(4)未經分類
受多種因素制約,我縣生活垃圾分類難以有效推廣。
由于絕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處理,醫(yī)療垃圾、廢舊電池、報廢燈管、農藥包裝等危險垃圾也被隨意拋棄,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農民生活生產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潛在危害。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雨水的沖刷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機物和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將嚴重污染水體。垃圾腐爛產生惡臭、滋生蚊蟲、傳播疾病,垃圾分解或焚燒釋放的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直接危害人體健康。亂堆亂放的垃圾形成了景觀污染,直接影響村莊環(huán)境、破壞居住環(huán)境。另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低、飲用水大多取自淺井,逐年增長和堆積的垃圾經過雨水的浸漬和廢水本身的分解,其滲濾液和有害化學物質轉化和遷移,必然會對附近地區(qū)的河流及地下水系和資源造成污染,威脅到農民的飲用水安全,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4.1 分類收集
(1)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必要性
分類收集是在垃圾產生源頭按不同組分分類的一種收集方式。目前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燒三種,為了取得最佳的效益,每種方式都對待處理的垃圾有最基本的技術要求。所以為了能對收運的垃圾采取更有效的處理方式,有必要首先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我縣農村地域廣大,交通落后,垃圾集中收運困難。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后,可就地分化處理掉一部分垃圾,當地無法處理的再集中收運處理,這就減少了垃圾的運輸量;分類收集使各組分相互分離,增加純度,方便對垃圾進行資源化、能源化、和綜合利用。
(2)分類收集現狀
現在我縣在分類收集這方面除農村的廚余垃圾和可燃垃圾,有一部分分類收集用于喂養(yǎng)家禽和燃燒堆肥之外,其它基本上沒有分類收集。也沒有分類收集的設施,加上農村居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比較差,對于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處置的知識非常有限,垃圾分類收運作業(yè)不分類,以及主要以堆放和填埋方式處理垃圾,這些因素也都影響了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2.4.2 回收利用現狀
東源縣以村為單位基本沒有廢品回收站,只有很少一部分鄉(xiāng)鎮(zhèn)有廢品回收站,農民回收的廢舊物資無人來收,導致無人愿意再分類收集,回收利用率非常低。而部分以盈利性為主的個人回收利用就只回收那些經濟回報率高的廢品,相當一部分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廢品,如廢舊電池、日光燈管、廢塑料等,就無法做到環(huán)境無害的回收利用。
我縣村鎮(zhèn)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各方面都相當落后,資源化率極低,生活垃圾資源化方法也十分有限,基本以廢品回收為主。我縣大多村鎮(zhèn),沒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房前屋后、坑邊路旁、河流池塘岸邊;一些村鎮(zhèn),設置有生活垃圾收集點,但收集點為露天的,沒有任何有效的密封、清潔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也只是直接在離住宅區(qū)較遠處堆放或進行簡易填埋,沒有采取任何防滲措施,對于周邊人居環(huán)境,土壤,地下水等環(huán)境資源都是一種極大的危害;還有一些村鎮(zhèn),將生活垃圾從收集點直接運至簡易填埋場進行處理,但所謂的填埋場也只是由鎮(zhèn)一級建設的簡易填埋場,在技術、管理方面都達不到衛(wèi)生填埋場的要求,在運輸和處理過程中都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目前全縣共有垃圾處理場3座,均采用簡易填埋的處置方式,設計容量共38.6萬立方米,年處置生活垃圾1.6萬噸,這就意味著我縣一年有8萬多噸生活垃圾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向環(huán)境。
東源縣是全省第二大縣,面積大,交通落后,運輸成本高,導致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經費嚴重不足。另外農民環(huán)保意識差,收入相對較低,垃圾收費難于實現,治理資金不易籌集。
解決垃圾問題的目標是將垃圾減容、減量、資源化、能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和綜合利用四種方法。
填埋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理方法,能處置各種類型的生活垃圾,是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
焚燒就是將垃圾作為固體燃料送入焚燒爐中,在高溫條件下,可燃成分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劇烈的反應,放出熱量并留下固體殘渣的過程。
綜合利用是實現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活垃圾進入環(huán)境之前對其進行回收利用,可大大減輕后續(xù)處理處置的負荷。
下表總結了幾種典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法的技術參數,并進行了優(yōu)缺點比較。本文介紹的幾種處理技術都可不同程度地應用于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每種技術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及實用性,因此最終選擇適當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取決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如技術因素、政治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都依賴于當地條件,一般應考慮:①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和性狀;②處理能力和垃圾的減容率;③國家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④工作人員的職業(yè)健康和安全;⑤處理、運行及其它成本;⑥處理設備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⑦需要的配套設備和基礎設施;⑧處理設備及排放裝置對當地的總體影響
幾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優(yōu)缺點比較
由于農村環(huán)境的特殊性,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不能簡單套用現有城市垃圾處理的方案。一是成本高。農民居住比市民分散得多,顯然,包括垃圾桶、中轉站以及運輸車輛的使用,都很難實現規(guī)模效益,從而加大垃圾收集和運輸成本。二是不符合農村的特點。農村人居住比較散,各村規(guī)模小,日均產生活垃圾量在幾噸左右,垃圾產量太少,也不適合長距離運輸進行集中處理。三是經濟條件限制。經濟承受能力是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正常運行的關鍵條件。而農村一般存在經濟承受能力弱、資金少等困難,如果將各個小城鎮(zhèn)的垃圾集中起來進行處理,可能要增加幾倍的成本,地方財力很難承受。
根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原則及上述選擇處理技術的影響因素,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路線大致如下:①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加強廢品的回收利用;②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鼓勵農民建設沼氣池,大力發(fā)展農村沼氣;③合理選擇天然的低洼地作為填埋場;④發(fā)展農戶清潔能源循環(huán)利用技術,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綜合利用;⑤借鑒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經驗,總結、提煉、創(chuàng)新適合在農村推廣普及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農村垃圾治理難度較大,單憑政府的推動顯然不夠,但僅憑農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現實,因此只有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利用成熟工藝,發(fā)展專用新興工藝,充分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作用,才能真正治理好農村垃圾問題。
建設新農村、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問題是很重要的,農村生活垃圾也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因此尋求一種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的處理工藝,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環(huán)境效益的統一,是非常必要的。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從上述幾種處理方法來看,應選用衛(wèi)生填埋法來處置我縣的生活垃圾,但是衛(wèi)生填埋存在土地占用量大、滲濾液處理困難且費用高、資源化利用不足、封場后維護監(jiān)管期長,限制土地再生利用等問題,不能滿足長遠發(fā)展目標的需要,沒有真正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目標,應繼續(xù)加大對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與實用性技術的研究,逐步改變現有垃圾單一衛(wèi)生填埋的方式,向綜合利用、處置的轉變。
[1]張小平.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217.
[2]張小平.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216.
[3]管冬興,彭劍飛,邱誠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探討.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9.25(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