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國,薛思浩,楊琳琳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自然對流換熱問題是計算流體力學與數(shù)值傳熱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研究自然對流換熱問題對改善室內空氣環(huán)境、節(jié)約建筑能耗、抑制有害物擴散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1]。1983年,De Vahl Davis G[2]對封閉方腔內的自然對流換熱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發(fā)表了關于封閉方腔自然對流換熱問題的基準解。Ben Yedder[3]、Bilgen[4]、Basak[5]等對方腔側壁呈線性變化的自然對流換熱模型進行了數(shù)值研究。國內湯廣發(fā)[6]、李光正[7]、馬洪林[8]等人先后對二維方腔內自然對流換熱問題進行了不同方法的數(shù)值計算分析。
以上文獻并沒有涉及室內熱源問題,筆者采用有限容積數(shù)值方法對質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9-10]進行離散求解,分析了在熱源位置不同、不同Ra數(shù)的情況下,室內流體溫度場、流場分布特征和Nu數(shù)的變化特征,為進一步研究室內自然對流換熱過程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參考數(shù)據(jù)。
物理模型[11-12]如圖1所示。邊長為H×H,房間屋面坡度θ=30°,室內為空氣,考慮重力影響,Pr=0.71。底部中心位置有一內熱源,尺寸為l×s(設a=l/L,b=s/L,本例取a=0.1,b=0.2),溫度為Th,房間的左右壁面保持低溫Tc,屋頂及地面除去熱源的部分均為絕熱。
計算網格采用非均勻網格劃分[13],靠近壁面處加密以滿足精度要求[14]。為驗證網格數(shù)對計算結果的影響,增加網格總數(shù)10%及20%,計算得到結果偏差均在1.0%之內,說明采用的網格具有獨立性。
圖1 物理模型
為簡化分析,做如下假設:將空氣流動視為層流、穩(wěn)態(tài)、不可壓縮;室內空氣熱物性為常數(shù),密度隨溫度的變化遵循Boussinesq假設。則該問題的無量綱控制方程[15]為
控制方程中采用的無量綱變量分別定義為
無量綱幾何參數(shù):(X,Y)=(x,y)/H;
無量綱速度:(U,V)=(u,v)H/α;
無量綱壓力:P=p/ρ(α/H)2;
無量綱溫度:
上述方程中,H、α/H、ΔT分別作為長度、速度、溫度的特征尺度進行無量綱參數(shù)化。此外,引入Prandtl數(shù)Pr、Rayleigh數(shù)Ra作為無量綱控制參數(shù),分別定義為:,,其中υ為運動粘滯系數(shù),α為導溫系數(shù)。
所采用物理參數(shù)為:參考溫度為300K,Pr=0.71,Th=305K,Tc=295K,β=0.00333,υ=1.589×10-5m2/s,α=2.724×10-5m2/s,ρ=1.1766kg/m3,μ=1.8754×10-5N·s/m2,重力加速度g=9.807m/s2。
計算了Ra為103~106時封閉室內自然對流情況[16]。采用控制容積法(FVM)進行離散,壓力 速度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17];壓力差值方案選擇標準格式,動量和能量方程均采用二階迎風格式;壓力和動量欠松弛因子分別采用0.3和0.25[18]。
圖2為Ra=103~106,熱源處于中間位置時的溫度場和流場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室內溫度場和流場隨著Ra的變化而變化。對于溫度場,在Ra=103時,等溫線以熱源為中心向外擴散呈拱形,靠近壁面處多為豎直方向,說明此時的傳熱機理主要以導熱為主。在Ra=104時,以內熱源所在界面為對稱面,溫度場等值線開始發(fā)生彎曲變形,即逐漸由豎直方向向水平方向變化。隨著Ra的增大,變形逐漸明顯,對流換熱作用逐漸增強。當Ra增大到106時,冷壁面附近的溫度等值線幾乎保持垂直,形成薄邊界層,說明此時的換熱機理為對流換熱。對于流場,從圖中可以看出,所有流場的共同點為:在底部熱源浮升力的作用下,氣流先從熱源中部向上運動,后在房間左、右壁面處向下運動,整個流場由兩個對稱反向的渦旋組成。隨著Ra的增大,兩個渦旋也逐漸增大并變成橢圓,渦旋的中心逐漸上升向房間頂部靠攏。
由上述分析可知,存在熱源的封閉房間在低溫壁面處會產生邊界層,較大的溫度梯度會使人產生不舒適感,建議工作人員避免在墻壁區(qū)域工作。在高Ra數(shù)時,房間地面和冷壁面的交匯處會形成漩渦死角,易造成污染,應注意清潔。
圖2 D=0.5時不同Ra下的溫度場和流場圖
圖3 D=0時不同Ra下的溫度場和流場圖
圖4 D=0.25時不同Ra下的溫度場和流場圖
Nu數(shù)隨Ra數(shù)的變化關系如圖5所示。將不同Ra數(shù)、不同熱源位置下計算出的Nu數(shù)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不同D值下,Nu與Ra數(shù)的關系曲線形狀大致相同,均為以Ra為自變量的冪指數(shù)函數(shù),擬合的線性相關性可達90%。D=0.5時的曲線最陡,D=0時的曲線最平緩,D=0.25與D=0.752種情況下Nu曲線幾乎重合,只是在Ra=106時有較小的差值。當Ra=103時,D=0與D=1兩種情況下Nu最大,這是由于2種情況下的熱源位置都在壁面附近,雖然此時的室內傳熱以熱傳導為主,但仍然存在較弱的熱對流形式,而熱源只與一側空氣接觸,故對流換熱阻力較小,Nu值相對較大。隨著Ra的增大,室內的對流換熱越來越強烈,與空氣接觸的熱壁面無量綱場地增大,Nu值也必然增大。
將5種情況下的Nu與Ra數(shù)進行擬合,得到的公式如表1所示。
圖5 不同熱源位置下Nu隨Ra的變化
表1 不同熱源位置時的Nu數(shù)公式
Ra=103時,等溫線以熱源為中心呈均勻拱形向外擴散,靠近熱源位置的溫度梯度較大,隨著Ra數(shù)的增加,傳熱由熱傳導向熱對流轉變,等溫線逐漸彎曲變形,在冷壁和熱壁附近形成薄邊界層。
Ra=103時,流線呈現(xiàn)為兩個反向對稱的渦,渦的大小與熱源位置有關。隨著Ra增大,熱源上方的渦逐漸增大且有向上的運動趨勢。D=0.25情況下分裂為3個渦。
Ra=103時,D=0與D=1,2種情況下的Nu最大。Nu數(shù)與Ra數(shù)呈冪數(shù)關系,擬合的線性相關性可達90%,符合理想效果。
熱源的位置對換熱量的影響較大,D=0.5時Nu數(shù)曲線最陡,D=0時曲線最平緩。
存在熱源的封閉房間在低溫壁面處會產生邊界層,較大的溫度梯度會使人產生不舒適感,建議工作人員避免在墻壁區(qū)域工作;在高Ra數(shù)時,房間地面和冷壁面的交匯處會形成漩渦死角,易造成污染,應注意清潔。
[1]趙福云.室內空氣多態(tài)模擬及對流反演[D].長沙:湖南大學,2008.
[2]De Vahl Davis G,Jones I P.Natural Convection of Air in a Square Cavity[J].Int.J.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1983(3):249-264.
[3]E.Bilgen,R.Ben Yedder.Natural convection in enclosure with heating and cooling by sinusoidal temperature profiles on one side[J].Int.J.Heat Mass Transfer,2007 (50):139-150.
[4]E.Bilgen.Natural convection in cavities with a thin fin on the hot wall[J].Int.J.Heat Mass Transfer,2005(48):3493-3505.
[5]T.Basak,S,Roy,A.R.Balakrishnan.Effects of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s on natural convection flows within a square cavity[J].Int.J.Heat Mass Transfer,2006(49):4525-4535.
[6]湯廣發(fā),陳在康,呂文瑚,等.二維層流室內自然對流數(shù)值解[J].空氣動力學學報,1986(4):407-414.
[7]李光正,馬洪林,張寧.原始變量法計算封閉腔內自然對流[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21(2):4-7.
[8]馬洪林.封閉腔內高瑞利數(shù)(Ra)層流與湍流自然對流數(shù)值模擬[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9]楊世銘,陶文銓.傳熱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章熙民,任澤霈,等.傳熱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11]李光正,李貴,張寧.封閉腔內自然對流數(shù)值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2,19(4):20-22.
[12]馬洪林.封閉腔內高瑞利數(shù)(Ra)層流與湍流自然對流數(shù)值模擬[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13]傅德薰,馬延文.計算流體力學[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02.
[14]楊偉,孫躍,薛思浩,等.射流混水過程數(shù)值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0,21(5):72-75.
[15]王福軍.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6]江帆,黃鵬.Fluent高級應用與實例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7]Pantankar S V.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J].McGraw Hill,New York,1980.
[18]楊偉,孫躍,楊光,等.高壓切割噴嘴沖擊磨損的數(shù)值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1,22(4):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