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藍色國土綻放“海油花”—訪十大海洋人物、中海石油研究總院技術研發(fā)中心主任朱江
○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從最基層的機修車間普通技術員做起,朱江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我國海洋石油開發(fā)研究和設計的最前沿。她用“認真”二字書寫了海油人的睿智與堅韌。
●優(yōu)雅的舉止,清秀的面容,美麗的朱江成為第三位獲得“中國十大海洋人物”稱號的海油人。
最近這段時間,中海石油研究總院技術研發(fā)中心主任朱江意外地收到很多同事、朋友甚至老同學表達祝賀的短信和電話,更有不少媒體爭相約訪。對此,她不無感慨:“沒想到這件事引起了網絡上如此大的關注度,更沒想到我居然也成為了網絡人物!”
“這件事”正是朱江獲選“2011年度中國十大海洋人物”一事,雖然她對此表現(xiàn)得漫不經心,但這在海洋石油界卻頗有影響力。
此前,已有兩位海洋石油人登上“十大海洋人物”領獎臺。第一位是中海油總公司首任總經理秦文彩。他讓國人看到了海洋石油奠基者的堅苦卓絕,看到了中國人走向海洋的決心和斗志。第二位是海上鐵人郝振山。他讓國人看到了海洋石油人戰(zhàn)風斗浪、與海共舞的壯美風采。而這一次,朱江走上領獎臺。她向國人展示了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在國家能源保障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中所做出的努力。
雖然,朱江出席了頒獎儀式,但對于這項殊榮,她心中并沒有太多驚喜。視功名淡如水,視事業(yè)重如山,這絕不是朱江面對媒體的一種矯揉造作之態(tài)。初見朱江,優(yōu)雅的舉止、淡定的言談,敏捷的才思、坦率的性格、樂天的精神都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入交談,就會發(fā)現(xiàn),她面對榮譽時有如此反應一點兒也不稀奇。
朱江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祖母是退休工人,父母是醫(yī)務工作者,打小就對她進行了深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同時,江南人特有的溫婉與儒雅,仔細與縝密的基因也經歲月洗禮,融進了她的血液。她一直相信只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一定能有所收獲。榮譽對她而言是鼓勵,更是鞭策,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
參加工作以來,朱江巾幗不讓須眉,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yè)的科技進步和快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贏得了諸多榮耀和光環(huán):我國第一位海洋石油開發(fā)的女性項目經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海油首批石油工程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十大首席”……
可以說,被評選為“2011年度中國十大海洋人物”,對朱江的人生而言僅是錦上添花的好事。對此,她最大的感觸是:興海強國使命之下,海洋石油人和所有人一樣,深深熱愛著這片藍色海洋。在藍色國土上,海油人能做的不僅是守護和等待,而且是科學建設和耕耘。不僅要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多采油,而且還要采好油。
“采好油并不是以前人們所理解的狹隘概念,比如找到優(yōu)質品位的油氣儲量、高的采收率以及低成本開采,其內涵已經拓展到要‘綠色’采油,和諧用海。在開發(fā)海洋油氣資源的時候,要把對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來考慮。”朱江說。
朱江向國人展示了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在國家能源保障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中所做出的努力。
“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我為祖國獻石油……”這是所有石油人都膾炙人口的一首老歌——《我為祖國獻石油》。對朱江而言,同樣的歌每每唱起來,都有別樣的意味。因為她與石油的緣分,正是從嘉陵江上游的西南石油學院開始的。
“我在高中時候,作為舞蹈隊成員排練過一個《石油工人心向黨》的節(jié)目,覺得他們的事業(yè)很豪邁,但從沒想過自己的一生會和石油有多大牽連。”在朱江看來,與其說是她選擇了石油,倒不如說是石油選擇了她。30多年前,不到17歲的朱江高中畢業(yè)后積極前往貴州龍里縣城關公社做知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糞、鋤地、辛苦不堪。半年后的她萌生了通過繼續(xù)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所以在國家首次恢復高考后克服一切困難,頂住一切壓力走進了考場,并幸運地被西南石油學院機械系錄取。
畢業(yè)后,在很多機會面前,朱江滿懷憧憬地選擇了天津渤海石油鉆井公司,她與海洋石油的緣分從此開始了。
“去報到之前,我想象著到天津工作應該是這樣一幅畫面:銀色的沙灘、蔚藍的大海、高聳的井架,而我們就在沙灘上的辦公樓里工作,透過窗戶能將一切美景盡收眼底?!敝旖f。到了天津,朱江才發(fā)現(xiàn)一切與自己的設想截然相反—望不到邊的鹽堿地、蘆葦蕩,加之一陣陣呼嘯而過的北風,越發(fā)顯得荒涼。當?shù)氐乃浅8?,手黏糊糊的,總是洗不干凈。再聽說公司職工每個月只有六斤米票,大部分時候只能吃雜糧饅頭時,一直在南方長大的朱江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就在報到后的第二天,渤海石油勘探局門口的一個標語深深觸動了她:“拼命下海也要拿下大油田”。當時,朱江腦袋里閃現(xiàn)了這樣兩個結論:其一,這件事需要大家一起拼命,說明非常艱難。其二,大家齊心協(xié)力,在艱苦的環(huán)境干一件事情,一定非常壯美。她決定留在這里好好干,及早加入到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洪流中。
此后的工作中,單位里不少老同志都對這個難得一見的女大學生關愛有加,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給她特別多的照顧。這些關愛也點點滴滴溫暖了朱江的心。在機修車間主任張鐵的引導下,朱江利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從為車間職工設計自行車棚,為油田的子弟學校設計滑梯、轉椅、運動器械,為車間設計能靈活使用的懸臂吊車等小事做起,逐步擔任重要的、大型鉆井設備的設計和修理。她不僅找到了工作的樂趣,品嘗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而且從張鐵身上繼承了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今年4月,中海油召開三十周年表彰會,邀請了歷屆勞模參加。作為勞模的朱江進入會場后,意外地聽到有個熟悉的聲音叫自己的名字,一轉頭才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老主任張鐵。他是中海油的老勞模。但一向低調的他很少提及這件事,就連曾作為徒弟的朱江也不知道。二十多年未曾謀面的師徒二人緊緊擁抱,激動的淚水從眼眶溢出。
“這是我海油生涯的第一個導師。跟著他干了那么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是一個老勞模,我多么幸運!”
在渤海石油鉆井公司機修車間,朱江一待就是6年。后來為了能在油田開發(fā)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調到渤海石油工程設計公司工作。在這樣的單位,作為女性總免不了被輕看。但朱江憑借多年的車間實踐經驗,認真、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很快贏得了同事和領導的信服。
1995年,朱江在東海平湖油氣田鉆井模塊的詳細設計工作中擔任項目經理,需要在3個月時間內拿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對于沒有任何經驗的朱江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為期間還要遠赴數(shù)千公里外的新西蘭實地測量,但她利用過硬的技術水平,發(fā)揮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期完成了任務,使平湖油氣田順利投產。
有了這次成功的項目歷練經歷,隨后,朱江又被任命為渤西油田群QK17-2油田開發(fā)工程的設計經理。這個項目是渤西油田群中的最大油田,比平湖項目難度更大,更富有挑戰(zhàn)性。朱江帶領項目組分為工藝、總圖、結構、機械、電氣、儀控、海管、安全等十多個專業(yè),按照國際標準,嚴謹求實,圓滿完成了該項設計工作。1999年,QK17-2油田開發(fā)工程項目組榮獲天津市青年突擊隊的光榮稱號。2000年6月投產之際,作為設計項目經理,朱江的名字也被銘刻在了這座平臺的工程銘志標牌上。
在朱江看來,要設計出最優(yōu)的油田開發(fā)方案,就必須把設計研究工作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所以,后來因工作需要被調到中海石油研究總院后,即便有著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且已經是中海油技術研發(fā)領域的老手,朱江也不愿意在辦公室“遙控”指揮,不愿意僅僅伏案分析同事們采集回來的資料。她總是親力親為,前往茫茫大海中的海洋石油開發(fā)一線,和現(xiàn)場各個工種的專業(yè)人員溝通,了解情況。海洋石油開發(fā)界流傳有這樣一句話:開發(fā)上有難啃的硬骨頭,交到朱江手上就放心了。
做到讓大家放心,僅有認真的品格是不夠的,還需要面對挑戰(zhàn)時不服輸?shù)挠職夂筒粩鄤?chuàng)新的精神。在朱江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先后主持完成了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海域53個油氣田的百余項開發(fā)設計及科研項目,為國家節(jié)約或直接創(chuàng)造的經濟價值有數(shù)十億元。
在中海油,朱江有著另外一個別稱—“區(qū)長”。這是源于其提出海上油田區(qū)域開發(fā)理念后,成功在錦州25-1南油氣田成功應用,并且大力推廣。這不僅提高了中海油油田開發(fā)效率,節(jié)省了油田開發(fā)成本,而且極大減少了海上油氣田開發(fā)對環(huán)境的污染。
“以前,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油田,就開發(fā)一個,但好在很多是綏中361這樣的大油田。但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這樣的大油田難度越來越大,不少是單個的小油田。如果每開發(fā)一個,都在海上重起爐灶,不僅投資大,而且避免不了含油污水、火炬燃燒氣等的排放?!敝旖f,如果采用區(qū)域集中開發(fā)的理念,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在區(qū)域里找到最優(yōu)開發(fā)方案,就可以做到地下資源綜合考慮,海上資源相互依托,綜合利用,不僅提高了油田開發(fā)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除諸如此類的油田開發(fā)設計研究工作外,為提高我國海上油田開發(fā)效率,朱江在推動我國海洋石油模塊鉆機設備國產化方面也付出了艱辛努力。
“鉆修機專業(yè)設備系統(tǒng)和接口界面復雜,對油田開發(fā)的前期方案影響很大,以往的海洋平臺模塊鉆機主要依靠進口。全套下來,設計建造費用高達2000多萬美金,極大影響了油田開發(fā)效益。”朱江說。為了打破外國公司的壟斷,朱江走南闖北,多方調研,并組建項目攻關小組,最終使得我國海上模塊鉆機設備國產化率由不足70%提高到94%,獲得直接經濟效益9606萬元。
本文圖片均由中海石油研究總院提供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朱江終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