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沈特立
(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上海 200051)
面癱急性期(發(fā)病1星期內)常常伴有耳后疼痛,由面神經受損引起,嚴重的疼痛常常導致寢食難安,徹夜難眠,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病程。西醫(yī)早期以激素治療為主,如Lagalla G等在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隨機研究中發(fā)現(xiàn),早期大劑量的皮質內固醇治療有利于Bell's palsy 的自然改善[1]。但由于激素的副反應明顯及禁忌證較多,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故中醫(yī)學治療多采用針灸療法[2-5]。我們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中渚穴對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療效甚好,并進行了臨床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所有入組病例均來自我院針灸科門診,共150例。應用SPSS11.0軟件隨機分成治療組、針刺組、藥物組,每組50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7±14)歲。針刺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6±17)歲。藥物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37±17)歲。三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神經病學》[6]中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發(fā)病不超過3 d;③伴耳后疼痛;④年齡在18~70歲之間;⑤知情同意接受本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面癱,如腦血管疾病、外傷、腫瘤、手術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②雙側面癱;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伴有其他嚴重疾病者,包括肝、腎、心血管疾病;⑤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神經官能癥患者。
取患側牽正、陽白、太陽、四白、地倉、夾承漿,雙側合谷。選用0.35 mm×13 mm毫針,直刺或橫刺入皮膚約2~3 mm,留針20 min。從第7天開始面部穴位用電針,采用G6805-2型電針儀,選連續(xù)波,頻率1 Hz,強度以患者剛能覺察跳動并能耐受為宜。通電20 min后起針,期間不行針。隔日治療1次,觀察14 d。
初診開始給予口服強的松片,每日30 mg,晨間1次頓服,連服5 d;第6~10天每日20 mg,每日1次;第11~14天每日10 mg,每日1次。從治療的第7天起,采用針刺療法,方法、取穴同針刺組第7天后的治療。觀察14 d。
取雙側中渚穴,選用0.35 mm×40 mm毫針,直刺入皮膚約10~15 mm,采用捻轉瀉法針刺,留針20 min,期間行針1次。從治療的第7天起,采用針刺方法、取穴同針刺組第7天后的治療。隔日治療1次,觀察14 d。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觀察即刻止痛效果,使用視覺模擬評分尺于治療前、治療即刻、20 min、1 h分別進行VAS評分,以觀察即刻止痛療效。記錄各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
3.2.1 治療組和針刺組首次治療各時段VAS分值比較
由表1可知,治療組治療即刻、20 min、1 h時VAS分值均減少,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針刺即刻便產生止痛療效。兩組治療即刻、20 min、1 h時VAS分值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針刺即刻、20 min、1 h時止痛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治療組和針刺組首次治療各時段VAS分值比較(s,分)
表1 治療組和針刺組首次治療各時段VAS分值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即刻 治療后20 min 治療后1 h治療組 50 5.8±2.3 2.7±1.71)2) 3.1±1.91)2) 3.7±2.11)2)針刺組 50 6.0±2.3 5.6±2.2 5.7±1.9 5.6±2.5
3.2.2 三組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由表2可知,治療組與針刺組、藥物組經秩和檢驗,疼痛緩解時間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治愈耳后疼痛具有明顯優(yōu)勢。
表2 三組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n)
《靈樞·經筋》載有“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中也談到:“口眼喎斜,面部之氣不順也。”中渚穴,別名下都,“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名中渚”(《子午流注說難》)。中渚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穴,屬五腧穴之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穴性屬木。《針灸甲乙經》:“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痛,中渚主之。嗌外腫,肘臂痛,五指瘛不可屈伸,頭眩,頷、額顱痛,中渚主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贝思凑f明,經氣痹阻不通,針刺本經輸穴可通經絡之氣,通調三焦之氣。綜合歷代文獻,中渚穴具有清熱開竅、疏經活血、開竅聰耳、清三焦熱之功。中渚為手少陽輸穴,善于疏通手少陽三焦經氣,經筋調和,可達到消腫止痛之功效。
目前所知貝爾麻痹的誘因主要有兩個,疲勞和面部、耳后受涼;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出現(xiàn)面神經麻痹。感受風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等激發(fā)因素,可引起局部的神經營養(yǎng)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的缺血水腫。早期病理改變?yōu)樯窠浀乃[和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按經絡循行分布規(guī)律,耳區(qū)為手、足少陽經脈循行所過之所,手足少陽經均迂回繞行于耳后,并各有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分別由耳門、聽會向外上方到達目外眥。其次,手少陽經另一支脈由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下頜處,又向前回還而上達目眶下。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故取手少陽經輸穴中渚針治,為遠道取穴法。
針刺中渚穴治療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即刻效果顯著,疼痛在3 d之內緩解的病例較多,約3/5患者在7 d之內緩解,少數(shù)嚴重病例疼痛時間大于2星期。針刺組疼痛緩解時間多在7~14 d,表明中渚穴對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止痛療效顯著。故治療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在常規(guī)取穴基礎上加用中渚穴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
[1]Lagalla G, Logullo F, Di Bella Petal. Influence of early high-dose steroid treatment on Bell’s palsy evolution[J]. Neurol Sci, 2002,23(3):107-112.
[2]ZHANG Ting-ting, WANG Nian-hong, HE Tian-you. Subcutaneous Needl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 Report of 7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2):118-120.
[3]DENG Xin, BAO Chun-ling, ZHANG Yu-li.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by Acupoint-penetrating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3):189-190.
[4]米建平,趙曉紅,余焯粲.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3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38.
[5]包連勝,高霞,高燕.溫針灸治療亨特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2):713-714.
[6]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