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華
(桂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西 桂林510000)
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慢性營養(yǎng)缺乏性疾病,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以夜驚、多汗、煩燥等為早期特點,此時如不積極采取治療措施,將出現(xiàn)方顱、肋骨外翻、X或O型腿等骨骼畸形,骨骼一旦變形就很難用藥物恢復(fù)。2008—2010年,筆者用龍牡壯骨顆粒治療嬰幼兒佝僂病9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4個月至2歲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患兒90例,病程1~6個月。均有夜驚、多汗、煩燥、枕禿、肋骨外翻等現(xiàn)象。將其隨機分成為兩組,治療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兩組病例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佝僂病主要體征:顱骨軟化、雞胸、方顱等;次要體征:枕禿、肋外翻、出牙遲等。癥狀:夜驚、多汗、煩燥不安。判定標準:有明顯癥狀,并伴有2項主要體征及2項次要體征。
治療組給予龍牡壯骨顆粒溫開水沖服,1歲2.5g/次,2歲內(nèi)5g/次,均3次/d。對照組予葡萄糖酸鈣口服液口服,1歲內(nèi)5mL/次,2歲內(nèi)7mL/次,均3次/d;維生素AD膠囊1粒(每粒含維生素A1800U,維生素D3600U),1次/d。兩組均30d為1療程,服用2個療程,服藥期間囑嬰幼兒多曬太陽,合理增加膳食營養(yǎng),重視護理。治療期間患兒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痊愈:癥狀消失,體征減輕,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圍,觀察3~6個月無異常變化;好轉(zhuǎn):癥狀改善,體征減輕,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接近正常;不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均無變化。
表1 治療結(jié)果對比 (n)
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佝僂病多見于3歲以下小兒,以6~18個月患病率為高,是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中醫(yī)屬“五遲、五軟、龜背、龜胸”等范疇,發(fā)病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yǎng)失宜,脾腎虛虧所致[3]。其病在脾,肌肉松弛、納差、大便不調(diào);病在腎,枕禿、方顱、肋骨外翻,而夜驚、多汗、煩燥則是由脾腎之病涉及心、肺、肝所致,故治療應(yīng)以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為主?,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佝僂病主要是維生素D缺乏引起鈣磷代謝紊亂,以致鈣不能正常沉積在骨骼的生長部位而引起了骨骼病變。龍牡壯骨顆粒以中醫(yī)“脾腎雙補”的理論組方,同時又吸收了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的精髓,起到了強筋壯骨、健脾和胃之功效,改善了營養(yǎng)的吸收功能,既補鈣又促進鈣的吸收。該顆粒以龍骨、煅牡蠣、龜板(醋制)、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含鈣原料為基礎(chǔ),加以黨參、黃芪、山藥、白術(shù)、麥冬、五味子、茯苓、雞內(nèi)金、大棗、甘草、維生素D制成[4],其中龍骨、牡蠣、龜板、五味子皆入肝、腎經(jīng),安神潛陽、收斂固澀,服用10~15d后能有效減輕小兒多汗、夜驚、煩燥等癥狀,且現(xiàn)代中藥研究發(fā)現(xiàn),龍骨、牡蠣中含豐富的碳酸鈣、磷酸鈣等有機鈣和多種礦物質(zhì)、微量元素,龜板中有骨膠原[5],不僅有助于骨骼的生長,還使骨骼提高了韌性和強度。黨參、黃芪、麥冬益氣養(yǎng)陰,山藥、白術(shù)、茯苓、雞內(nèi)金健脾胃,服用30d后能增進食欲,增強抵抗力。以上結(jié)果表明,龍牡壯骨顆粒治療小兒佝僂病療效佳,口感好,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
筆者體會,嬰幼兒時期生長發(fā)育迅速,體內(nèi)所需鈣量快速增加,但城市獨生子女倍受家長溺愛,本市雖處于亞熱帶,光照充足,一進入秋冬季直到次年春季,嬰幼兒戶外活動卻大大減少,日照時間短;其次家長對市面上各種鈣劑不甚了解,不遵醫(yī)囑,盲目補鈣,不規(guī)律補鈣都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應(yīng)從孕婦做起,進行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提倡多曬太陽,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出生后1個月添加VitD,增加戶外活動,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定期參加4:2:1的體檢,對及早發(fā)現(xiàn)和預(yù)防本病有積極作用[6]。
[1]石淑華.兒童保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3.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4.
[3]汪受權(quán).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31.
[4]谷慧峰,黃曉敏,黃孝宇.兩種鈣補充劑的療效評價[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11):2358.
[5]蘇小奇.1080例3月齡嬰兒佝僂病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8,21(6):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