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英 徐廣萍 昝恒蓮
(河南省南陽市油田總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南陽 473132)
婦科手術多為經(jīng)腹手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手術患者增加,加之高頻電刀的臨床應用及其他原因,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有增加趨勢[1]。筆者應用皮下深層、前鞘前面放置無菌橡膠管,持續(xù)負壓吸引的方法,使脂肪液化的治療過程明顯縮短,現(xiàn)報道如下。
婦科經(jīng)腹手術患者64例,年齡、病情、營養(yǎng)狀態(tài)及縫合方法均無明顯差異,手術前后無感染征象,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均為術后5~9d出現(xiàn)刀口脂肪液化,52例切口未裂開,切口滲液,部分愈合不良;12例切口裂開,脂肪液化流出。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方式,實驗組32例,對照組32例。
實驗組:拆除全部縫線,局部用甲硝唑注射液沖洗以預防感染,用10%氯化鈉紗條作切口皮下引流,每日換藥,1~2次/d,具體可根據(jù)切口脂肪液化后滲出液量的多少來決定,如敷料滲濕嚴重可增加換藥次數(shù),以保持切口的干燥,當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新鮮,無滲出時行減張清創(chuàng)縫合術,皮下置橡膠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保留數(shù)天無明顯滲液拔出,減張線直到切口愈合拆除。對照組:在嚴格消毒下清洗切口,然后用四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胰島素1mL:40單位(國藥準字H11020548)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取15mL沖洗殘腔,余5mL向切口皮下組織兩側浸潤或點注,再將沖洗液擠凈,以消毒蝶形膠布固定;配合采用重慶巴山儀器廠制造特定電磁波治療儀(型號TDPCQ_29P),圓形輻射器對準切口部位進行照射,與體表距離20 cm,治療溫度36~45℃,治療時間為20min,照射后進行無菌換藥,直至刀口愈合。
所有病例切口全部愈合,實驗組7~10d,對照組16~28d,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
脂肪液化主要是因為局部血供不足造成脂肪細胞壞死。術后切口脂肪液化不僅使患者的身體承受痛苦,更延誤進一步治療,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關于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體形肥胖。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刀口脂肪液化率明顯高于非肥胖患者[2],但肥胖患者發(fā)生脂肪液化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明了[3]。由于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術中對于脂肪的反復切割、鉗夾、擠壓等使脂肪組織發(fā)生缺血,術后脂肪組織發(fā)生無菌性壞死,產生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②高頻電刀的廣泛使用。其發(fā)生機制可能是在用電刀切開皮下組織時,由于電刀所產生的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的淺表性燒傷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發(fā)生變性,同時脂肪組織的毛細血管由于熱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血供進一步發(fā)生障礙,導致脂肪組織發(fā)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的滲液影響切口愈合。③長時間操作,切口暴露時間過長,不注意保護切口,過度牽拉可損傷局部組織細胞,造成水腫,血供不良,使組織發(fā)生氧化分解,產生無菌性炎癥、壞死,使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此外,手術延長1h,切口感染率增加1倍[4],也增加了刀口脂肪液化的概率。④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及腫瘤消耗所致。⑤縫合問題:縫合打結時縫線切割脂肪組織過多,縫線結扎過緊,皮下留殘腔等均能影響切口血液循環(huán)。
關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處理:傳統(tǒng)脂肪液化的處理方法,療程長、愈合慢、患者痛苦較大,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內注射強的松治療,使療程縮短至平均8.8d;如使過氧化氫、胰島素生理鹽水沖洗,平均療程約8.1d。筆者采用皮下深層、前鞘前面放置無菌吸痰管,持續(xù)負壓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療過程明顯縮短,平均約6d。原因可能在于通過持續(xù)負壓吸引,使得壞死的脂肪液化組織及時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壞死脂肪組織引起周圍脂肪組織的進一步液化壞死。通過皮下置管引流雖然患者活動受到一定限制,但免除了過去常規(guī)撐開切口引流的痛苦,又減少瘢痕面積,縮短了愈合時間,降低了醫(yī)療費用,獲得了患者的肯定,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1]高霞,蔣興芝.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和處理[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5,3(5):66.
[2]章安慶.外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腹部外科,2004,17(5):300.
[3]胡建明.預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98例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4,20(3):225.
[4]阮先禮,李凱,姚濤.胰島素治療切口脂肪液化的體會[J].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2005,3(1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