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董 宇
“最美媽媽”事件的安全啟示
文 / 本刊記者 董 宇
2011年7月2日,杭州某小區(qū)發(fā)生了驚險而感人的一幕,一名2歲的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樓下過路女子吳菊萍不顧自己安危,徒手接住了這名女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吳菊萍的手臂瞬間被巨大的沖擊力撞成粉碎性骨折。這一感人事跡在網(wǎng)絡上熱傳,無數(shù)網(wǎng)民為之動容,稱其為“最美媽媽”。無獨有偶,今年1月27日,“最酷爸爸”謝尚威徒手接住了從五樓墜落的15歲男孩。
不過,當我們在驚嘆奇跡,贊美英雄的同時,是否也應回過頭來,從另一角度,反思一下安全問題呢?
這些年,孩子墜樓意外事故頻發(fā),去年曾有媒體報道16小時內(nèi)4名兒童墜樓。從根源來看,多數(shù)孩子墜落或其他形式慘劇的發(fā)生,幾乎都是由于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或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識差造成的。
這是記者親歷的一件事。一日清晨,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公交站牌處等車,等了一會也不見公交車來。母親便對孩子說:上學要遲到了,媽媽給你錢,坐摩的去吧。誰知孩子回答說:老師講了,坐摩的不安全,我不坐。母親急道:可是你要遲到了呀,坐一次沒關(guān)系的。然而孩子很反感母親的說法,堅決不依。最終孩子還是等來了公交車,高高興興上學去了。本應成為孩子安全教育啟蒙者的母親,卻成為了被孩子教育的對象,不得不令人感慨。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在一個家庭中承擔著樹立安全意識、教授安全知識的主導作用,如果連自身都不具備起碼的安全意識,不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安全規(guī)則,又怎么給孩子以安全啟蒙?
人們都認為家庭、居所是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忽略了居家中的潛在安全隱患,以致墜落、中毒、割傷、燙傷、火災等意外事故頻發(fā),尤其是兒童與老人成了主要傷害對象。
2009年寒假期間,全球兒童安全網(wǎng)絡-中國聯(lián)合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南京600多名3-5年級的學生家庭進行了一項“假期安全檢查”,發(fā)現(xiàn)了存在于學生家庭的安全隱患:90%的家庭中,成人在烹飪時會中途走開;70%的家庭中沒有煙霧報警器;60%的家庭從未規(guī)劃過火災以外的逃生路線;40%的家庭電話旁沒有緊急聯(lián)系電話;40%的家庭中,滅火器放在廚房等火災“危險地”;31%的家庭臨睡前取暖器不斷電;30%的家庭中,瓶裝標簽與內(nèi)置物不一致;30%的家庭中,床邊放打火機、煙灰缸;30%的家庭中,廚房大功率電器接在接線板上。
由此可見,現(xiàn)代家庭有安全減災的迫切需求,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的義務。這里的安全防范問題不涉及社會治安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由于疏忽大意、決策管理失當而使居家潛藏隱患所發(fā)生的問題。每個家庭中的成員,尤其是成年人,要學會排查消除日常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專家建議,家庭成員可以在閑暇時候?qū)W習交流基本的安全常識,如怎樣正確使用各種家用電器、燃氣用具、消防器材,規(guī)劃逃生路線等等。
如何讓講安全、懂安全、保安全成為重要的家庭文化,從而讓家庭成為真正的“安全大后方”?每個家庭都要把落實各種防范措施作為家庭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做父母的要把安全知識作為孩子最基本的啟蒙課程,親人間要把確保安全作為互相勉勵、互相叮囑、互相監(jiān)督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