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泳
(臨汾市規(guī)劃局,山西臨汾 041000)
近年來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在強調功能、質量的同時,忽視了城市風貌的挖掘、保護和培育?!扒宦?,千城一面”成為社會各界對當前許多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抨擊重點,城市風貌雷同,缺乏特色成為普遍現(xiàn)象。臨汾市也正在這場城市風貌危機中經(jīng)受著巨大的沖擊,如何保證城市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保留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讓地域特征得以在城市中延續(xù)、發(fā)展,從而塑造美的城市風貌。作為一名富有強烈責任心的規(guī)劃工作者,這成為一項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城市風貌是指人們在對城市所進行的一系列審美活動中,在審美主客體之間所產(chǎn)生的審美意象?!帮L”是對城市非物化系統(tǒng)的概況,是節(jié)日風俗、城市風采、戲曲、秧歌等軟質方面的表現(xiàn);“貌”則是對城市總體環(huán)境物化系統(tǒng)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體、河流等城市的無形空間和有形形體硬質方面的表現(xiàn),是“風”的載體,兩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形成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風貌。
由此可見城市風貌既反映出城市實體的景物形態(tài),又涵括出審美主體(人)的審美感觀。
美好的城市特色風貌,既有令人賞心悅目、給人深刻印象的城市景觀,又有方便舒適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反映出城市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美好的特色城市風貌,既是城市空間環(huán)境的全方位藝術創(chuàng)造,又尊重人的社會生活習俗,尊重人文歷史積淀的地域文化,使人有私密感、鄰里感、親切感、鄉(xiāng)土感和繁榮感,讓人由衷自豪地說:“這里就是我的家園!”
文化墮距(culture lag)理論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F·威廉·奧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會變遷》一書中率先提出。該理論認為,由于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遇外界情況發(fā)生變遷時,各部分的變遷速度卻不是一致的,有的變化要快一些,有的部分則變化要慢一些,從而導致各部分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衍生出各方面社會問題;他通過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發(fā)生變遷時,往往是不同步的,物質文化的變遷總要“快半拍”,于是就會產(chǎn)生出差距。
如果我們用文化墮距理論來細致分析當前臨汾市城市風貌的現(xiàn)狀,不難看出這種墮距現(xiàn)象不僅存在,而且既嚴重又普遍。近年來,城市在快速的集聚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產(chǎn)業(yè)、基礎設施在城市中大量興建,臨汾市新區(qū)建設、老城更新改造不斷進行,城市建設更是日新月異,從硬件改善上可以說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但作為城市風貌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建設方面尤其是針對地域性文化的建設層面卻沒有能夠獲得同步發(fā)展,具體的城市物質空間形態(tài)空間里缺乏非物質文化的內涵支撐,顯示出一定層面的急躁和膚淺??梢哉f,我們在城市風貌塑造的過程中,客觀出現(xiàn)了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的相對滯后,物質形態(tài)文化同時“一枝獨秀”的局面??梢哉f“我們是無所不有,同時我們也是一無所有”。所以如果沒有了作為核心價值的精神理念、歷史底蘊、制度規(guī)范等“軟性”的地域文化來支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風貌將蕩然無存。
臨汾市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作為行政建制,曾4次在此建都,第一次是帝堯建都(距今4000多年),第二次是韓國建都(公元前415年~公元前375年),第三次是西魏建都(公元前206年),第四次則是匈奴人建立的后漢都城(公元309年~公元319年)。在歷史上先后有平陽城、高粱城、白馬城、臥牛城等名稱。
今臨汾市中心城區(qū)的城市建設始于古白馬城,古城城垣奠基于北魏(公元428年),歷經(jīng)多次復建重修;到隋唐時繼續(xù)修整加固,在城墻四隅各埋一具鐵臥牛,故又稱臥牛城;自宋政和年間至清代,平陽府治皆在臨汾城(見圖1,圖2)。
圖1 古稱白馬城的喬李村明代西城門
臨汾古城按性質功能,以十字街劃分為四大區(qū),街道框架明確,主次分明。鐘樓、鼓樓遙相呼應,城隍廟、府文廟、府武廟依次分布,天慶觀、南禪寺分居南北,民宅獨具特色,對我國城市發(fā)展研究有重要價值。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fā)展迅速,古城風貌所剩無幾,僅存基本肌理。從圖3~圖5中可以看出,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古城的風貌被破壞的越來越模糊。由于物質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具有當?shù)靥厣拿窬咏ㄖ仓饾u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的水泥方盒子。
從嚴謹?shù)囊?guī)劃角度來看,城市整體建設缺乏美學構筑,城市空間中到處都呈現(xiàn)出一種工業(yè)化的駁雜景象,人的地位受到威脅、人的積極情感得不到發(fā)展,相反卻感到某種壓抑,對人的審美情調的排斥與摧殘,忽視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工業(yè)和城市發(fā)展中,加劇了原本脆弱的景觀環(huán)境破壞,這樣的城市建設彰顯出人們缺乏美學的追求,特有的形象和氣質正在一步步被破壞,城市品質逐漸下降。
圖2 明代臨汾東城門
圖3 殘余古城墻
圖4 民居特色
圖5 鼓樓地區(qū)的現(xiàn)代建筑
開發(fā)商為了商業(yè)利益而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管理者為了追求“現(xiàn)代化”和快速城市化,僅僅滿足于城市局部地區(qū)表面的修飾和美化,缺少整個城市藝術布局的控制和辦法;城市特色逐漸消逝,風貌個性不斷弱化,出現(xiàn)了大批量“現(xiàn)代化”的建筑、大量雷同的環(huán)境讓人們不知所處何地,缺乏歸屬感,人們在城市美的審美價值觀中逐漸迷失了方向。
讓我們從規(guī)劃角度細細反思,臨汾市在一些重要城市風貌展示區(qū)中缺乏一定的美學控制。
2.2.1 堯廟地區(qū)
1)主體建筑不突出,兩側建筑喧賓奪主。該組團中的重點建筑和中心建筑應為位于堯廟廣場盡端的華門,但廣場左側形式多樣、色彩濃重的經(jīng)典古建筑奪了華門的彩頭,在很小的空間內為我們展示了“故宮天安門”“天壇祈年殿”等中國古建筑的經(jīng)典之作,但在這些建筑中,沒有主次、重點的區(qū)分。中國古典建筑尊崇的禮制思想中一再強調的等級、尊卑、主從在此沒有體現(xiàn),雖模仿了其形,卻演不出其勢。
2)建筑空間缺乏過渡。中國古建筑的經(jīng)典之作的展示,忽略了通過建筑、綠化等周圍環(huán)境的烘托,沒有了大量等級、體量、色彩略遜于它們的建筑的陪襯和過渡,而是將經(jīng)典堆積于此,建筑群的整體形象受到嚴重的破壞。
3)色彩缺乏協(xié)調。主體建筑與輔助建筑之間的色彩協(xié)調,如廣場主體建筑的色彩——紅色墻體與灰瓦的搭配遠敵不過廣場周邊建筑群紅墻琉璃瓦的色彩搭配。建筑與廣場設施之間的色彩協(xié)調,位于廣場主軸線兩側的廣場燈柱運用了比廣場主體建筑主色彩度還要高的紅色,濃重的色彩使它一躍成為廣場的焦點,打破了廣場的和諧;堯廟圍墻外的藍色燈柱與紅色的圍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行道鋪裝的色彩協(xié)調,廣場人行道紅色、藍色鋪磚的搭配過于艷麗,不適合在這種歷史文化氛圍濃重的區(qū)域使用。
2.2.2 舊城區(qū)
1)新老建筑之間缺乏過渡。舊城區(qū)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建筑,如:平陽鼓樓、鐵佛寺、文廟、古城墻、仿古牌坊等,歷史文化建筑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我們要高度注重歷史文化建筑的價值。但歷史文化建筑的處境不容樂觀,它們大都被大量新建筑簇擁著,新建筑的體量給老建筑極大的壓迫感。新建筑與老建筑之間以突變的形式交接,新建筑沒有在體量、符號、材料、尺度上呼應老建筑。
2)歷史文化建筑之間視線走廊不通暢。平陽鼓樓與鐵佛寺周邊的建筑高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平陽鼓樓與鐵佛寺之間的視線走廊中斷。
當今社會,形象包裝、媒體膨脹、視覺符號的泛濫,這一切構成了我們城市多樣而雜亂的圖景。符號的如此豐富達到了非常過剩的水平,空間中每個人都超負荷地享受符號的成果,放縱地、不拘章法地創(chuàng)造或濫造現(xiàn)代文化,隨心所欲、肆無忌憚地揮灑符號,標新立異地構建出新話語。大量的方式盒子、羅馬柱式、白色瓷磚……沖蝕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摩天樓、大塊頭散布于城市之中欲與群山爭高下;一樣標識風格的快餐店、連鎖超市、西餐廳和玻璃幕墻裝飾的辦公樓,成為城市新形象的象征。由于主導文化和風格的不明確,造成各種符號紊亂,符號的泛濫過剩而造成了意義的匱乏,而具有當?shù)氐赜蛭幕饬x的符號在這場紊亂中逐漸消逝,地位由此在人們心目中急劇下降,它的神圣性、權威性遭到嚴重的打擊,致使地方景觀文化失落,故此城市風貌不可避免地逐漸走向平庸化、低俗化。
當前,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已經(jīng)意識到符號尤其是傳統(tǒng)層面符號對于鞏固地域性文化地位的重要性,這方面同樣在臨汾城市風貌中顯現(xiàn)出來。雖然設計師們找尋本土化設計方向的出發(fā)點是積極的,但是也注定了其挫折、誤區(qū)和一些不盡人意之處,通常表現(xiàn)出來為符號的片斷使用、時空混亂、流于形式和使用手段匱乏等。
臨汾市老區(qū)的建筑使用了很多地域建筑符號,如樓房屋面建筑上架起了六角躥尖的亭子,但由于在使用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控制建筑各部分間比例尺度和建筑材料、建筑細部的處理,造成建筑整體形象不佳,如:山西師大校園建筑屋面多次使用了穹頂符號,但在平陽鼓樓與鐵佛寺之間的視線走廊使用穹頂符號明顯不合適(見圖6,圖7)。
圖6 鼓樓地區(qū)的“馬頭墻”
圖7 六角躥尖的亭子
城市風貌塑造的好壞取決于其塑造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和有效。近年來臨汾市通過一些措施使城市風貌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以文化為導向,在規(guī)劃的引導下,取得了許多優(yōu)美的城市空間。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而在山西省的眾多城市中,汾河穿城而過的地級市只有臨汾和太原。汾河是臨汾城鎮(zhèn)發(fā)展重要的自然和文化依托,也是寶貴的生態(tài)景觀資源。
2009年5月,臨汾市委、市政府啟動汾河城區(qū)段生態(tài)治理工程,集生態(tài)、經(jīng)濟、民生、景觀等多重效益于一體。工程范圍北起屯里大橋,南至堯廟,東西至濱河東西路,南北長約11.2 km,東西寬約0.95 km,規(guī)劃面積10.6 km2。通過兩年的打造,2011年5月1日對外開放,打造出一幅“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城市新形象。通過對汾河環(huán)境的綜合整治,水面增加了157.7 ha,由原來的110.1 ha 增加到 267.8 ha;增加綠地 335.6 ha,由原來的 249.6 ha增加到585.2 ha。另外,建成后的汾河生態(tài)區(qū)形成清水水面和大片綠地每日可減少廢氣269.0 t,釋放氧氣196.0 t,消耗二氧化硫538 kg,吸收粉塵50 t。工程建成后,不但能達到提高汾河水質,擴充城市綠肺,提升人居環(huán)境的目標,還能打造一處濱水旅游景區(qū),更有“臨汾客廳、城市綠肺”之美稱(見圖8)。
圖8 汾河公園實景照
汾河公園以帝堯文化為代表,結合中國古典山水園林造園手法,每個景點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元素,讓每個人都能感覺到臨汾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九州廣場這一景點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堯當初在臨汾建都(那時臨汾稱為平陽),不只是開挖了水井,還欽定歷法,敬授民時。這樣一來結束了廣種薄收和有種無收的年代,農(nóng)耕文明大為發(fā)展。由此各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跨躍為地方性的國家,平陽周邊萬國林立,被稱為萬國林立的國中之國。國中之國簡稱中國。這雖然只是地理格局的稱謂,卻也標志著國家雛形的出現(xiàn)。此時洪水泛濫,堯命令大禹治水,洪水退后劃定九州,從此啟用了行政格局的管理模式。九州廣場的落成,讓遠去的歷史鮮活到了當代。人們上九級臺階,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九州廣場。九州廣場是由九聚合成的。地下鋪的條石長90 cm,前面的大樹是9棵,分別代表最早的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在這里邁步,身心猶如穿越歷史隧道,回到了上古時期,感受著先祖開啟的文明華光。
汾河公園的成功打造,根本在于臨汾市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過去的汾河,黑灰的水流喘息掙扎,隨時都有斷流亡故的可能。刺鼻的臭味散發(fā)出來,偶爾過路的人不得不掩著鼻子加快腳步?;牟莜傞L,不見飛鳥,卻有毒蛇在水草間竄過……如今人們不得不為這條河而贊嘆。
近年來,以文化為創(chuàng)新,通過各種文化符號的形式在城市中展現(xiàn),城市風貌出現(xiàn)了質的提升,城市名片不斷涌現(xiàn)。比如:以非物質文化元素為創(chuàng)新成功打造出的鑼鼓大橋、臉譜大橋;以臨汾歷史文化為演繹,在國內首家以古城文化為主題打造的古城公園;集山西民居文化、雕塑、書法文化為一體打造出的形式多樣的臨汾公廁(見圖9~圖14)。
圖9 鑼鼓大橋
圖10 臉譜大橋
圖11 古城公園
圖12 明清風格公廁
圖13 墨鏡“公廁”
圖14 集雕塑、書法對聯(lián)為一體的公廁
綜上所述,城市風貌是一個城市擁有的公共性資源,其構成包含有諸多的審美成分,而審美層次卻因人而異,不同階層的人群具有不同水平審美傾向,加之各種文化相互混雜交織,不經(jīng)約束的必然結果是特色消逝、缺乏美的城市風貌。因此城市風貌的塑造必須依靠適度的集權來保障,有效引導城市形成基于本土文化為背景、穩(wěn)定的審美習慣。從中外城市風貌塑造的歷史上來看,豪斯曼的巴黎改造、博洛尼亞的紅色外墻、廣州市近代的騎樓,都使城市具有了美的風貌。21世紀以來西安市各條街道的街景整治,也取得了良好的美學效果,對于臨汾市來說在這一點上顯得尤為重要,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而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將在強勢文化的沖擊下沉沒于歷史的長河中。
當今時代,在臨汾市的城市風貌塑造中,已經(jīng)在成功運用著各種地域文化符號,有代表當?shù)靥厣蔫尮姆?,有從歷史建筑中提取的細節(jié)符號,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加工變形的多元符號,但這些符號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構建和魂魄的統(tǒng)一,尚處于游離和漂浮狀態(tài),也僅僅是在建筑中得以體現(xiàn)。筆者認為,臨汾本土符號學體系的構建應該是以具有當?shù)靥厣膱蛭幕ⅫS土文化為魂,由大及小的各種符號元素,體現(xiàn)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從點、線、面到網(wǎng)絡化,最終形成一種“場”,產(chǎn)生一種勢不可破的文化力。
由于臨汾市在晉南乃至中國山西獨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背景,決定了其發(fā)展演變具有自身的規(guī)律性以及規(guī)劃建設歷史演變出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以,臨汾市迫切需要建立系統(tǒng)、嚴謹?shù)呐c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城市美學體系。針對這一層面,人們還缺乏對城市獨特審美規(guī)律的重視,盲目地沿用其他文化地區(qū)的規(guī)劃模式,人為地抹殺了當?shù)氐赜蛭幕?。城市美學體系全方面地建立健全,能夠為臨汾城市風貌塑造提供全方位科學的美學指導,使臨汾市的規(guī)劃建設成為更高層面積極主動的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
全球化雖不可避免,但城市雷同可以改變。事實上,這種改變已經(jīng)在潤物細無聲地悄然進行著,人們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了城市風貌的重要性,并開始了大量的城市風貌研究與實踐。對于臨汾市說,目前正處于一個絕佳的機會期:全球化尚未波及深遠;經(jīng)濟發(fā)展日漸強勁;地域文化的主體性逐漸顯現(xiàn)。本論文正是處于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針對臨汾這樣的具有多元文化歷史的城市而進行的一次深入規(guī)劃思考。
[1]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馬武定.城市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6.
[3]張繼剛.城市風貌的評價與管治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4]任冬冬.黃土文化在城市風貌中的體現(xiàn)[D].西安: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