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康康
(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多元文化下的網絡流行語特性分析
鄧康康
(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網絡流行語是現代漢語詞匯體系中較為特殊的組成部分,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網絡流行語具有多種特性。首先,網絡流行語在語義和語用上的特殊產出模式使其具有能產的特性。此外,網絡流行語不僅在語言本身能形成有效擴散而且還能進行文化擴散,體現社會文化的變遷,具有擴散性;最后,網絡流行語在不同社群,不同范圍上的傳播差異使其具有層級性。
網絡流行語;能產性;擴散性;層級性;
2011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報告指出:網絡的發(fā)展,網民的不斷增加,覆蓋面的擴大,網絡語言從網絡中擴散到日常生活用語中,其影響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網絡的小小天地中,其發(fā)展不僅能影響到社會生活,也會給社會文化,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然而,針對網絡語言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構成類型及其成因的分析等方面,對于網絡語言文化的特性少有提及。因此,本文試圖從社會語言學角度,通過采用歸納、例證、比較和闡釋的研究方法,探究網絡流行語流行背后的語言學機制和社會文化因素,對網絡流行語的特點的進行歸納和分析,從而在此基礎上對當下網絡流行語的特性做出綜合、宏觀的描述,以期對其發(fā)展趨勢和前景做出一定的預測,從而進一步促進人們對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認知。
對于網絡語言的界定目前暫無定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于根元(2001)在《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對網絡語言的界定。于根元把網絡語言分為三類:一是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相關的專業(yè)術語,如視窗、儲存器、超文本等;二是與網絡文化現象有關的術語,如網吧、網蟲、黑客、電子商務等;三是網絡交際使用的特殊用語,如斑竹、灌水、沙發(fā)等等。簡而言之就是把網絡語言分為了網絡專用術語、網絡媒體語言及網民語言。本文所探討的網絡流行語主要是后兩者,即吳傳飛(2003)所說的網絡交流中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而當下網絡語言中,網絡流行語因其的擴散的頻度,散布度和流通度在網絡語言中獨樹一幟而引起語言學界的關注。本文采用孫崇飛(2010)對網絡流行語的定義:所謂網絡流行語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區(qū)被擁有一定量文化知識的網民在互聯網上或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流傳、熟知的用來交際的語言,即人們日常網絡交際中經常使用的網絡語言。
網絡流行語之所以能廣為流行,不得不提及其強大的能產性。網絡流行語的能產性體現在其語言表現形式和語用結構的多樣化上。
1.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陳群秀(2003)女士在《網絡、網絡語言與中國語言文字應用研究》中總結了網絡語言的組成:①符號疊加②數字代碼③英文術語和句子④自創(chuàng)英文極簡縮略語⑤自創(chuàng)拼音極簡縮略語;⑥漢語諧音詞語⑦動物名稱借用⑧漢語同音字詞代替⑨傳統(tǒng)詞匯新含義⑩港臺校園流行語11○語氣用語12○新造詞語13○網絡文學作品或“大話西游”經典語句作密碼14○網上筆名(網上綽號、網名)。網絡流行語只需一個基本模式或框架便可以產生大量的相關表述形式,而該表述形式亦能符合大眾對流行用語表達的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因而得以迅速傳播。以類詞綴的構詞方式為例:以“雷”為詞根的流行語就可以有:雷姐、雷文、雷語、雷篇、雷人、雷劇、雷語錄、雷文化等等,但凡能和雷搭配的名詞,都可以自由組配而形成新的網絡流行用語。當然,一種基本模式的形成是以大量相關流行語的產生為先決條件的。人們在大量已經產生的網絡流行語的基礎之上進行語言學上的探索研究,從而總結出其形成的內在機制。目前總結出的網絡流行語表述模式基本包括如下幾種形式:
隱喻:菜鳥,潛水,神馬,浮云,沙發(fā),草根,山寨;
諧音:杯具(悲?。赡停蓯郏?,介個(這個),偶(我),醬紫(這樣子);
類詞綴:X奴,X族,X門,X哥,X帝,X控,X二代,X體;
框填:很X很XX,又X又XX,XX喊你回家吃飯,哥XX不是XX是XX;
英漢、數字、符號混用:郁悶 ing,Hold住,傻 B,I服了 U,@你(在微博上聯系你),Q我(QQ聯系我),+U(加油),哈 9(喝酒),3Q(謝謝)、80后;
縮略語:BT(變態(tài)),GG(哥哥),PP(照片、鈔票、怕怕、漂亮),TMD(他媽的);
數字:987(就不去),88(拜拜),9494(就是就是),520(我愛你);
2.語用結構的多樣化。
隨著網絡流行語在基本模式下的不斷衍生,其語用上必然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打破原有的結構,出現許多新的用法。如“雷”本是名詞,表示由于下雨時帶異性電的兩塊云相接,云層放電時發(fā)出的強大的響聲;也指軍事用的爆炸武器;而網絡流行語中,人們有“雷圖”、“雷劇”、“雷藝術”的用法,將“雷”用作形容詞,強調夸張、奇特、令人咋舌甚至令人不舒服的效果。網絡流行語“杯具”本是名詞,意指盛水的器具;而在網絡流行語中,“杯具”表悲劇義,即“主觀地表示不如意,不順心或者失敗,或者是委婉地對別人表示某方面的不滿,主要靠意會,一般戲謔的味道比較強”(轉引自百度百科)。從傳統(tǒng)語用上看,副詞應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名詞前往往是數量詞或形容詞。而網絡流行語“”“萌翻了”、“雷倒眾生”這樣的表達則變成了形容詞+動詞的形式。諸多打破傳統(tǒng)語用的網絡流行語表達方式陸續(xù)產生,如“曬幸福”“給力 2011”、“非常 2+1”等等,其表述上的便捷性、經濟性、幽默性、創(chuàng)新性和隨意性也促成了流行語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頻次的不斷增高。多樣的構詞方式和表達形式使得網絡流行語富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得以不斷傳播并擴散開來,形成龐大的,有規(guī)模、有層次、有跡可循的由點及面的擴散,使網路流行語獨具強大的能產特性。
隨著新興流行語的不斷演化,其語義也不斷泛化而得以擴散開來。流行語在不斷擴散的過程中,也反應出一定的規(guī)律特性。流行語的擴散特性是由其造詞方式和傳播方式所決定的,其擴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本身衍生機制下的語內擴散;另一方面則是文化擴散。
1、語內擴散
網絡流行語在不斷傳播和使用過程中,出現詞性上的變異,并且表達更多的詞義,語義來迎合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特征。如前所述,在網絡流行語語內擴散的過程中,“雷”不僅由名詞詞性演化為形容詞詞性,還衍生出了動詞的詞性,如“雷人”、“雷倒”、“雷爆了”。隨著流行語“雷”的擴散,其語義也逐漸穩(wěn)固下來,進而回歸到名詞的用法上來,當然此時的“雷”不再僅僅是原來的意指自然現象,其語義擴散成為了能夠指代酷、炫、搞怪、夸張的事物或震撼人心的事件的名詞。在語詞的演化過程中,詞語由其原始意義慢慢衍生出豐富的、迎合時代特征的語義表達,并逐漸發(fā)生詞性轉變,實現該詞在語內的擴散,使該詞得到更加廣泛和頻繁的使用。
此外,網絡流行語在語用上的擴散也比比皆是。比如:“杯具”在網絡流行語表達上其句法功能是多樣的??梢猿洚斮e語、主語、謂語,也可以做定語、狀語、補語。比如:
(1)沒有洗具頂多口臭,沒有杯具直接掛掉。(充當主語)
(2)這哥們杯具了。(充當謂語)
(3)人生就像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充當賓語)
(4)刷牙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因為既有杯具,又有洗具。(充當賓語)
(5)史上最杯具的太監(jiān)。(充當定語)
(6)今年過得杯具么?(充當補語)
網絡流行語的語用的變異使得網絡流行語打破了傳統(tǒng)的表述形式,不斷產出新的表述形式,從而使得流行語不斷演化、擴散,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擴散
網絡流行語的擴散還表現在文化擴散上。網絡流行語流行的時間短、頻度高、范圍廣。其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并高頻次的傳播,一天的使用頻次甚至可達數萬次,覆蓋社會、文化、生活、科技等各個領域。僅以2011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之一“坑爹”①為例:在百度引擎上搜索,截止至2012年2月18日,“坑爹”出現頻次已高達90,800,000次;其使用范圍涉及社會新聞、學術研究、書刊評論、電子商務、時事政治、休閑娛樂等諸多方面。
如:“坑爹”的汽車裝飾品京華時報2011年9月8日(社會新聞)
當爹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坑爹”!社會雜談2011年8月16日(社會生活)
坑爹的美國性事法律2011年6月3日(時事政治)
坑爹小游戲專區(qū)愛拍游戲 2012年2月2日(網絡游戲)
可憐天下父母心從張默看坑爹的“二代們”雅虎娛樂2012年2月10日(休閑娛樂)
在短時間內,網絡流行語“坑爹”迅速擴散,并且其使用不再僅僅局限于網絡,而是波及整個社會文化,涉及各行各業(yè),在人們感嘆“坑爹”時代的來臨時,也從側面體現了當下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一些不滿情緒的宣泄,體現了人們在精神面貌上的變化。再比如,當“我爸是李剛”這句網絡流行語開始不斷流傳,各種版本的流行語“我爸是XX”、“你爸是XX嗎?”開始大肆流行于網絡,并帶動人們對“官二代”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探討,于是有人感嘆,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從一句流行語而引發(fā)全民對于“官”、“民”、“二代”、“炫父”、“特權”的深刻思考,從側面反應了人們對當下社會某些不良現象的不滿情緒,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諸多的網絡流行語在不斷的高頻次,大范圍的擴散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語言詞匯,而且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著當下的文化,也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
網絡流行語作為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一個最富動態(tài)性的子系統(tǒng),其流行的范圍、程度和流行效果,因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場合或是不同的時代而使得網絡流行語在使用起來出現不平衡或不一致的差異性,即層級性。
1、網絡流行語使用人群的層級性
從網絡流行語使用的社群來說,葉蜚聲,徐通鏘(1997)認為社會中的人群由于性別、年齡和社會分工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言語社團。在社團內部,由于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密切,交際頻繁,在語言的使用上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團的特點。比如:體壇流行語“下課”、“摘牌”、“帽子戲法”、“黑哨”等;校園流行語“裸考”、“蹭飯”、“蹭課”、“掛科”、“翹課”等;娛樂圈流行語“炒作”、“耍大牌”、“海選”、“PK”、“出道”、等;職場流行語“炒魷魚”、“裸辭”、“跳槽”、“臥槽”、“蟻族”、“焦郁碌”、“橡皮人”等;新聞流行語“和諧社會”、“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小康社會”、“躲貓貓”、“范跑跑”等;股市流行語“跳水”、“割肉”、“煤飛色舞”、“套牢”、“平倉”、“抄底”等。而這些流行語,有些如果不屬于此類社群或參與其中的話,是比較難于理解其真正含義的。從以上例證中不難看出,雖然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具備普遍性,但仍有一大部分網絡流行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不同社群的限制,其流行范圍大大減小,且流行效果在不同社群之間的層級性明顯。
2、網絡流行語使用的范圍的層級性
網絡流行語使用的范圍也呈現出層級性。由于使用范圍的不同,如民族、地域、文化程度、時代背景等,使用的流行語也會有差異,表現出層級特性。比如,早些年普遍流行的用“~黨”、“~團”來表達一類人,如今已被“~族”、“~控”慢慢取代。改革開放人們見面彼此打招呼時,互稱“同志”,后來“兄弟”、“朋友”的稱呼比較多用,如今互相稱彼此為“親”,“親們”則比較流行。另外,各地因區(qū)域、文化,表達習慣等差異,許多方言流行語在當地很流行,但在非本方言區(qū),為人們認識、使用、流行的程度都會不一致。如:湖南地區(qū)的流行語“那確實”、“好韻味”、“霸得蠻”在非湖南地區(qū)則幾乎鮮見提及;另外,年齡和性別差異,文化層次的不一,也會使流行語的出現層級性。低齡高文化年輕人,擅長使用并能熟練操作電腦,熟悉網絡文化生態(tài),同時又非常關注和留心時事變幻,他們有自己的網絡抒發(fā)的天地,如博客,微博,QQ空間,或是聊天平臺等。而年紀稍長的相對而言則對電腦和網絡的熟知度則大打折扣,因此,對于這個平臺所流行使用的語言知之甚少。比如:網絡流行語“圍脖”、“灌水”、“頂”、“圍觀”、“沙發(fā)”、“潛水”、“冒個泡”恐怕只有經常使用網絡并熟知其文化生態(tài)的群體才能很好的懂得其實際意義;“Hold 住”、“I服了 you”、“@你”、“3Q”、“菲林(Feeling)”、“血拼(shopping)”等,因為夾雜著英文發(fā)音、詞匯和符號,更加考驗使用者的文化層次和領會能力。誠然,只有當人們領會語言的實際意義,才有可能將其付諸于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進而使其得到廣泛傳播。然而,當意義理解出現障礙時,無疑將有礙流行語的流行的范圍,也從另一方面使流行語的傳播表現出層級性的特性。
當然除以上特性之外,網絡流行語還具有時代性、動態(tài)性、創(chuàng)新性、優(yōu)先性、經濟性、文化性、趣味性、反正統(tǒng)性、非規(guī)范性等特質,因其并非網絡流行語的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故本文對此暫不做詳細闡釋。
隨著互聯網的建設使信息化腳步加快、普及,寬帶、手機(3G),農村、城鎮(zhèn)網民的擴展,上網設備、上網地點、方式、網民屬性(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收入、城鄉(xiāng))的轉變,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的不斷滲透和共享,新技術,新溝通手段和傳播方式的變化又會引發(fā)新的流行性語言,而使得剛剛適應和接收的流行語逐漸消亡,被新的流行語所替代。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成為虛擬空間的主流話語。它以其簡潔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幽默性而廣受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其能產性、擴散性和層級性揭示了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一種信息交流方式,是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產物,更重要的是流行語體現了社會文化現象,反映了大眾的心理表征,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也是社會習尚與道德評價的體現。網絡流行語反映著當下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與此同時,社會文化也反過來深刻影響著流行語的形成,演化和發(fā)展變化。兩者相互制約,互相影響,推動著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注 釋]
① “十大流行語”由全國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從前一年社會語文生活使用中的高頻詞語中評議選出,并且必須符合“時尚性”“大眾性”“具有新穎強烈的表達效果”這三個條件。
[1]2011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報告 [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1
[2]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6
[3]吳傳飛.中國網絡語言研究概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4]孫崇飛.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理據認知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0(7):93-95
[5]陳群秀.網絡、網絡語言與中國語文現代化[A].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
[6]劉大為.流行語的文化傳播功能[A].耿龍鳴、何寅(編)中國文化與世界(第四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On Network Catchwords under Multiculturalism
DENGKang-kang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 Hunan)
Network catchwords,a special part of Modern Chinese Lexical System,are born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urroundings over a period of time.Network catchwords have a lot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First,the product models of speci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 of network catchwords lead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oductivity.In addition,network catchwords themselves can not only diffuse in language,but also in culture which reveals socio-cultural development.Network catchwor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ibility that include inter-lingual diffusion and cultural diffusion.Last but not least,the discrepancyon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range ofuse ofnetwork catchwords bringthemthe characteristics ofhierarchical nature.
network catchwords;productivity;diffusibility;hierarchical nature
H519
A
1671-5004(2012) 03-0069-03
2012-6-5
本文系湖南農業(yè)大學青年基金項目《當代流行語語言擴散的研究》(項目編號:10QN67);2010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CET網考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0-161)階段性成果之一。
鄧康康(1981- ),女,湖南益陽人,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