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 湖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長沙 410128;2 農業(yè)部多熟制作物栽培與耕作重點實驗室,湖南長沙 410128)
2012-01-20
鄭華斌(1982—),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Email:zhhb107@126.com。*通信作者,Email:hh863@126.com。
“十二五”國家公益性行為(農業(yè))科研專項(201103001)。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分析
鄭華斌1,2,扈婷1,2,陳楊1,2,黃璜1,2*
(1 湖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長沙 410128;2 農業(yè)部多熟制作物栽培與耕作重點實驗室,湖南長沙 410128)
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將經濟效益更好的野鴨品種“綠頭野鴨”代替普通家鴨的一種新型種養(yǎng)技術,即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與單一水稻種植對比,采用該技術能促進分蘗早發(fā)和根系生長發(fā)育,提高了9.04%的水稻產量,增加了近6倍的單位面積利潤,提高了36%的產投比。通過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可在保證水稻生產的前提下顯著提高稻田經濟效益,調動稻農積極性。
水稻;種植;產量; 野鴨; 經濟效益; 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
稻鴨共育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在我國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前人[1~11]對該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報道,在防蟲、除草、抗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保證稻米品質等方面達成了共識。通過分析常規(guī)稻鴨共育技術與單一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前人[6,12~15]研究認為與單一種稻相比,稻鴨共育水稻產量增減不大,但稻米品質明顯改善。加上養(yǎng)鴨收入,其經濟效益增加2 000~4 500元/hm2。然現(xiàn)有的稻鴨共育生態(tài)技術所能獲得的經濟效應已到達最大值,對比現(xiàn)有稻田種植蔬菜和水果(如葡萄等[16])的經濟效益相差甚遠,農民已逐漸放棄采用該技術。為此,本文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將經濟效益更好的野鴨品種“綠頭野鴨”代替普通家鴨的一種新型稻田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即稻-野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以期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開辟一項新的技術。
綠頭野鴨[17]是一種適應性強、食性廣、耐粗飼、容易飼養(yǎng)的特禽。在良好的營養(yǎng)與飼養(yǎng)管理下,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率高,60~70日齡體重可達到1.3 kg的上市體重,肉料比為1∶3。肉質鮮嫩,富含營養(yǎng),胸腿肌肉豐富,肌纖維細,清香滑嫩,野香味濃,特別是沒有家鴨那樣令人不愉快的腥騷味。普遍認為綠頭野鴨加工成食品后味道鮮美,而且具有良好的滋補藥用價值,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綠頭野鴨養(yǎng)殖是發(fā)展高產、優(yōu)質、高效養(yǎng)禽業(yè)的新途徑以及出口創(chuàng)匯的新產品。
1.1 試驗地點與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1年早稻季進行,設在瀏陽市北盛鎮(zhèn)烏龍社區(qū)肥力均勻的稻田自然丘塊上。該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10℃的活動積溫5 000~5 500℃,無霜期260~320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類型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發(fā)育的紅黃泥水稻土,土壤有機質33.51 g/kg,全氮1.52 g/kg,全磷0.94 g/kg,全鉀12.68 g/kg,速效氮130.12 mg/kg,速效磷30.78 mg/kg,速效鉀134.71 mg/kg。
早稻品種為湘早秈13號,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所提供;野鴨品種為綠頭野鴨。
1.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兩個處理,即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T1)和對照處理(T0),3次重復。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T1): 前茬作物為水稻,不灌水不浸泡,肥料撒施在板田上,采用起壟機直接在板田上起壟,壟的規(guī)格為1.2 m寬,高30 cm,實現(xiàn)肥料集中深施。水稻移栽參照黃璜等人的水稻梯式栽培方法[18],每壟移栽6行水稻,株距為20 cm,移栽后采取壟溝蓄水、壟上為半旱式浸潤灌溉。水稻移栽7 d后施返青肥,移栽15 d后放15~20日齡的野鴨。試驗小區(qū)面積為330 m2,每小區(qū)放10只鴨(放鴨數量以300只/hm2為標準),水稻齊穗期收野鴨。野鴨放養(yǎng)期間根據田間餌料情況酌情補飼料。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間不施農藥和除草劑,水稻生長后期不再追肥。
對照處理(T0):按照農民常規(guī)模式進行水稻種植,株行距為20 cm×20 cm,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間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打農藥(早稻一般為3次),噴除草劑,早稻在移栽7 d后追N肥。
3月25日播種,4月30日移栽,7月23日收獲。
1.3 測定指標
1.3.1 水稻測產
選取長勢均勻的區(qū)域,約5 m2進行水稻產量的測定。水稻成熟期各小區(qū)5點取樣考查水稻有效穗數、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空殼數、千粒重。
1.3.2 土壤溫度測定
采用土壤溫度記錄儀(杭州澤大儀器)進行自動記錄,記錄間隔為15 min,測量深度為5 cm。
1.3.3 水稻分蘗動態(tài)
每個小區(qū)選取長勢均勻的水稻植株10株,每隔3~5 d觀測1次。
1.3.4 經濟效益分析[19]
即財務分析,指從農戶自身利益出發(fā),用市場價格計算農戶的經濟收支狀況。財務成本包括直接生產成本、間接生產成本。直接生產成本包括: 野鴨苗及飼料、種子、化肥、農藥等購買費用,以及機耕、勞力等其它直接生產成本。間接生產成本包括:小農具購置修理費、土地承包費、管理費等。
1.4 數據處理及分析
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處理和SPSS 11.0進行數據分析。
2.1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T1處理的產量要比T0高9.40%,但差異不顯著。從產量構成來看,每穗粒數、有效穗數、結實率、千粒重和收獲指數兩處理間均未達到5%的顯著水平,從而可以得知,采用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不會造成水稻產量的降低,反而會略有增加。
表1 早稻產量與產量構成
2.2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下水稻分蘗動態(tài)
T1處理在移栽后30~33 d,群體苗數達到最高,為409.4萬苗/hm2,而T0處理在移栽后30 d,群體苗數還在不斷增加,移栽33 d后,達419.4萬苗/ hm2。T1處理分蘗的早發(fā)也為水稻增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3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下土壤溫度變化
5 cm土壤溫度隨著大氣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處理對極端溫度天氣事件的響應則不一致(圖1、圖2)。由圖1可知,移栽后28~33 d,45~50 d,58~68 d,都發(fā)生高溫天氣事件,大氣平均溫度在35℃以上,并持續(xù)3 d以上。與T0相比,壟作栽培處理的土壤溫度低1~5℃,且土壤溫度增溫或降溫較為平緩,振幅為0~5℃,但CK的土壤溫度變化則較為劇烈,振幅為0~8℃。而由圖2可知,兩個處理的土壤最低溫度則變化較小,隨大氣溫度的劇烈變化較小,表現(xiàn)較為平穩(wěn)。因此,與T0比較,T1處理能提供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土壤溫度環(huán)境,加之采用半旱式浸潤式灌溉,提高了土壤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長發(fā)育,從而為水稻獲得較高產量打下基礎。
圖1 不同處理下最高土壤溫度的變化Figure 1 Change of max soil temperature on different treatment
圖2 不同處理下最低土壤溫度的變化Figure 2 Change of min soil temperature on different treatment
2.4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的經濟效益分析
稻田養(yǎng)鴨同時遵循了生態(tài)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收獲鴨的同時,稻谷也得到增產。由表2可知,從投入方面看,T1的經濟投入為12 933.58元/hm2,其中購買野鴨苗和飼料、鴨棚及配套設施占總投入的27.8%,勞動力占總投入的40.7%;T0的經濟投入為9 035.01元/hm2,其中農藥和勞動力投入占總投入的54.8%。T1增加的投入主要是用于購買野鴨苗和飼料、鴨棚及配套設施及所用的勞動力。從產出方面看,T1的產出值為19 921.00元/hm2,野鴨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4.7%;而T0的產出只有稻谷,為10 070.00元/hm2。從利潤上看,T1的純利潤為7 187.42元,是T0(1 234.99元)的近6倍,T1高的純利潤大部分來自于野鴨。從產投比上看,T1處理每投入1.00元就可以產出1.54元的產品,而T0處理只有1.11元。與常規(guī)稻鴨生態(tài)種養(yǎng)相比,T1處理的純利潤是常規(guī)稻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純利潤的3倍,產出比也要比常規(guī)稻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高出將近30.0%。
表2 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元/hm2)
注:勞動力包括牧鴨、圍欄和田間管理等;防護設施包括尼龍網和鴨棚;稻谷價格1.90元/kg;工人工資50.00元/d;成野鴨(批發(fā))價格30.00元/kg。
3.1 技術的推廣應用前景
要解決糧食生產的效益問題,無論是政策、技術方面,還是投入方面,都難有可操作的辦法。如吳晨[21]指出國家實行6年的糧食補貼政策,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對提高農民收入和穩(wěn)定糧食生產作用不大。從技術角度分析,唯有種養(yǎng)結合可破解我國大宗農產品生產的效益問題,這是因為對于種植業(yè),附帶的養(yǎng)殖業(yè)不僅減少了種植業(yè)的成本(如通過養(yǎng)殖家禽捕食害蟲減少農藥施用次數與數量),而且作為養(yǎng)殖業(yè)的副業(yè)還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于養(yǎng)殖業(yè),依托種植業(yè)進行,同樣可減少飼料成本(如通過養(yǎng)殖家禽捕食害蟲減少飼料)和集中養(yǎng)殖的防疫風險。
多年的常規(guī)稻鴨技術研究推廣和實際情況[14~16]表明,飼養(yǎng)普通家鴨已無法提高農民使用該技術的積極性,雖然該技術相對于單一水稻種植仍然是增產增收,但其增產增收的“量”已逐漸被其他產業(yè)(如種植葡萄等水果)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利好所沖淡和取代。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由于耕地減少、人口增長的剛性需求,同時由于剛性的自然條件約束和較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我國的糧食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已面臨嚴峻挑戰(zhàn)。糧食生產的首要問題是效益問題。與單一水稻種植對比,采用稻-野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能促進水稻分蘗早發(fā)和根系生長發(fā)育,提高了9.04%的水稻產量,增加了近6倍的單位面積利潤和提高了36.0%的產投比,可在保證水稻生產的前提下顯著提高稻田經濟效益,調動稻農積極性,意義深遠。
3.2 飼養(yǎng)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
(1) 由于綠頭野鴨仍保持著野鴨的習性,80~100日齡的綠頭野鴨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每次能飛行50~100 m遠,給群體飼養(yǎng)野鴨帶來一定的困難。傳統(tǒng)的處理辦法是采用烙鐵對幼齡綠頭野鴨翅膀進行燙烙,使其一邊翅膀形成殘疾,從而不能飛行。另一種就是采用剪刀對30~50日齡綠頭野鴨翅膀進行修剪。修剪過程中,只修剪一邊翅膀即可。
(2) 與普通家鴨相比,綠頭野鴨比較敏感,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大多情況下都有一些過激的行為,進而影響進食和生長發(fā)育。因此,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野外放養(yǎng)時要提防犬類和黃鼠狼的騷擾,如晚上收回鴨圈后,應做好防范家鼠的措施。
[1] 甘德欣.稻鴨共棲免耕減排甲烷機制及綜合效益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 2003.44-46.
[2] 禹盛苗,金千瑜,歐陽由男,等.稻鴨共育對稻田雜草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效應[J].中國生物防治,2004,20(2):99-102.
[3] 甄若宏,王強盛,張衛(wèi)建,等.稻鴨共作對稻田主要病、蟲、草的生態(tài)控制效應[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30(2):60-64.
[4] 劉小燕,楊治平,黃 璜,等.稻鴨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二化螟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5,28(1):70-74.
[5] 楊治平,劉小燕,黃 磺,等.稻田育鴨對稻鴨復合系統(tǒng)中病、蟲、草害及蜘蛛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4,24(12):2756-2760.
[6] 魏守輝,強 勝,馬 波,等.長期稻鴨共作對稻田雜草群落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6,30(1):9-16.
[7] 徐德利,高金成.連云港市稻鴨共作高效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初探[J].作物雜志,2005,(4):74-94.
[8] 湯顥軍,曹湊貴,張似松,等.稻鴨共育體系多因素正交旋轉回歸試驗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1):99-104.
[9] Zhang JE, Ouyang Y, Huang ZX.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a rice-duck farm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J].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8,54:167-172.
[10]Li CF,Cao CG,Wang JP. Nitrogen losses from integrated rice-duck and rice-fish ecosystems in southern China[J]. Plant Soil, 2008, 307:207-217.
[11]汪金平,曹湊貴,金 暉,等.稻鴨共生對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6,39(10):2001-2008.
[12]章家恩,陸敬雄,張光輝,等.鴨稻共作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的功能與效益分析[J].生態(tài)科學, 2002,21(1): 6-10[13]黃 梅,黃 璜,甘德欣.晚稻免耕拋秧養(yǎng)鴨技術應用[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3): 207-210.
[14]官道義.閩北單季稻田稻鴨共育效果初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 2005, (4): 56- 57.
[15]鄧強輝,潘曉華,吳建富,等.稻鴨共育生態(tài)效應及經濟效益[J].生態(tài)學雜志,2007,26(4):582-586.
[16]種植葡萄投資及效益分析[EB/OL]. http://wenku.baidu. com/view/a74504e819e8b8f67c1cb9c2. html.
[17]野鴨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1371. htm.
[18]黃 璜,鄭華斌,傅志強,等.水稻梯式栽培技術:中國, ZL 2010 1 0233986.9[P]. 2011-06-29.
[19]向平安,黃 璜,黃 梅,等.稻-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減排甲烷的研究及經濟評價[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6,39(5): 968-975.
[20]沈建凱,黃 璜,傅志強,等.規(guī)模化稻鴨生產對早稻病蟲害變化規(guī)律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9,23(3): 161-165.
[21]吳 晨.制度變遷視角下的糧食直補政策及其績效——基于13個糧食主產省(2004~2009)面板數據分析[J].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1,24(3):52-27.
AnalysisofGrainYield&EconomicBenefitsofRice-mallardComplexEcosysteminPaddyField
(1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ulti-cropping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 Hunan 410128,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previous researches, presents a new type of complex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with more economic benefits of mallard displace of duck. Compared with single rice cultivation, it promoted early onset of tillers and rice root growth & development,increased rice yield by 9.04%,which was nearly 6 times profit per unit area and more than 36% o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VCR). Rice-mallard complex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made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n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rice field and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rice farmers i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rice production.
Rice; Cultivation; Yield; Mallard;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S511.048
A
1001-5280(2012)02-0127-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2.05
責任編輯:黃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