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雅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十年來我國激情犯罪的研究取向與展望
劉妮雅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激情犯罪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犯罪,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也常被用作對犯罪人從寬處罰的理由。近年來,它逐漸進入學術界的視野,成為不少學者的研究課題。通過文獻分析法,對2000年至2011年所有的激情犯罪文獻進行了梳理和比較,總結出10年來國內學者對激情犯罪問題的研究發(fā)展狀況和趨勢。
情緒心理學;激情犯罪;文獻研究
2010年10月20日23時許,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從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qū)返回市區(qū)途中,將非機動車道上騎電動車的張妙撞倒,因恐其記住車牌號引來麻煩,便產生殺人滅口之念,轉身從車內取出一把尖刀,對張妙連捅數(shù)刀,致其當場死亡。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藥家鑫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案件背后,辯方律師提出被告屬于“激情犯罪”,請求法庭從寬考量,讓激情犯罪一詞再次進入公眾的視線,引起公眾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回顧2000年以來國內學術界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就若干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一)激情犯罪定義研究
“激情犯罪”(Crime by Passion)一詞是舶來概念,國外對激情犯罪的規(guī)定可以追溯到13世紀。至17世紀時,關于激情犯罪的概念和原理已經(jīng)通過一系列的判例在英國確定下來。而在我國,激情犯罪的概念并沒有在法典中予以規(guī)定,它只是基于犯罪形式,從犯罪動因來定位的概念。同時,由于激情犯罪在不同的學科中產生的價值與作用不同,因此,不同學科都對其做出了獨具本學科特色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犯罪學定義。由于犯罪學關注的是犯罪現(xiàn)象及其產生的原因和預防對策,因此,犯罪學對激情犯罪的界定比較寬泛,如徐章潤[1]學者認為激情犯罪即受突如其來的、強烈的情緒刺激而形成的犯罪。其中“突如其來的、強烈的情緒刺激”指外界一切不正當?shù)暮驼數(shù)拇碳ぁ?/p>
第二種:刑法學定義。與犯罪學不同,刑法學主要是一門規(guī)范學科或者說是司法學科,因而,刑法學所關注的是確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以及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等問題。所以,在刑法學中,激情犯罪被定義為因被害人的不正當言行,使行為人產生強烈而短暫的激情沖動,喪失自我控制能力,并即刻或在之后的合理時間內實施犯罪的行為[2]。
第三種:心理學定義。激情在心理學意義上是指一種強烈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心理學意義上的激情犯罪更注重于犯罪的心理機制和情緒成因。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定義是栗克元[3]教授在其《犯罪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的,激情犯罪就是由于行為人激情體驗到最高閥限而爆發(fā)出的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個體,意識控制減弱,意志失去監(jiān)督,表現(xiàn)出不可抑制的情緒體驗。行為人確定目標、方式和評價行為的心理過程變得極其短暫,一般沒有犯罪的預謀過程,甚至表現(xiàn)出不合邏輯性和不協(xié)調性。
(二)激情犯罪文獻統(tǒng)計
以“激情犯罪”為關鍵詞,CNKI數(shù)字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檢索2000~2011年間的全部期刊,共檢索到相關論文47篇(文獻統(tǒng)計截止至2011年8月,非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通俗文章不包含在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內),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法學等不同學科,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2000~2011年激情犯罪文獻學科分布情況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在學科分布方面,法學領域對激情犯罪的關注度最高,其產生的研究成果也最多,其次是教育學和社會學,而心理學領域的文章數(shù)量最少,只占到文獻總量的10.6%。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激情犯罪問題大多由實際案件引出,所以更易引起法律學者的研究熱情。
另外,論文的年份分布也具有一定特點,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2000~2011年激情犯罪文獻年份分布情況
由表2數(shù)據(jù)可知,激情犯罪文獻的總量在上升,尤其是從2004開始,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截止2011年8月,2011年的文獻數(shù)量就已經(jīng)達到了2008年全年的文獻總和,這表明激情犯罪日益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和其他研究問題相比較仍顯缺乏,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一)激情犯罪的立法研究
由表1的數(shù)據(jù)可知,法律學領域的激情犯罪文獻最多,據(jù)筆者進一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即立法和量刑。
一方面,眾多研究者強烈呼吁在法典中明文規(guī)定激情犯罪。如中國政法大學的盧鵬[4]在對激情犯罪理論做了詳實地分析之后,在認真分析了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激情犯罪的狀況、特點、類型、心理機制的基礎上,以理論及其司法實踐為依據(jù),認為我國刑事立法應將激情犯罪納入其中,以示與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有所區(qū)別,以完善我國的激情犯罪理論體系。
另一方面,對于激情犯罪的具體量刑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主流觀點是激情犯罪并不必然導致從寬處罰,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孫加奇[5]提出,激情犯罪的責任解析應以人格責任論為根據(jù)、以意志自由的價值論立場為落腳點、以規(guī)范責任論為注腳。中國人民大學的鄒兵[6]認為在量刑時可依據(jù)刺激的性質及其與主體的關系將激情犯罪分為兩大類,即因主體以外不當刺激而致的激情犯罪和因主體以外的非不當刺激而致的激情犯罪。
(二)激情犯罪的群體研究
在激情犯罪的群體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對象為青少年,共7篇,占激情犯罪研究文章總量的14.89%,占群體研究文章的41.18%。其次是大學生和中學生群體。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特殊群體的激情犯罪也得到了關注,比如曲阜師范大學的謝亞平[7]從生理學角度研究女性激情犯罪的內在誘發(fā)機制,認為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和體內礦物質鈣鎂的缺乏共同作用促使女性產生了煩躁、易激動等不良心理品質,并使其在外界誘因和刺激的作用下產生了犯罪心理,發(fā)生了犯罪行為。中國政法大學的盧鵬[4]對蒙古族激情犯罪的特征、類型、心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以烏拉特后旗蒙古族激情犯罪典型案例為對照,構建了一套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激情犯罪的防治對策,旨在減少激情犯罪的發(fā)生。此外,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黃立[8]將警察這一特殊職業(yè)作為研究對象,以實際案例作為切入點,分析了警察激情犯罪背后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提出了預防、發(fā)現(xiàn)和緩解警察心理壓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徑,為進一步提高警察的整體素質和執(zhí)法水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見解。
(三)激情犯罪的成因研究
當激情犯罪日益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時,探析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成為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業(yè)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最主流的觀點是二因論,即將激情犯罪的成因歸納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對此闡述最為全面的是華東政法大學的郝小娟[9],她在其碩士畢業(yè)論文中提出了“激情犯罪行為內外因雙重誘發(fā)機制”,認為激情犯罪的實質原因是犯罪人內在心理缺陷與所遭受的外部不良環(huán)境刺激兩者的結合。其中,前者是激情犯罪行為生成的主觀依據(jù),包括偏激狹隘的認知水平、消極的情緒情感品質和薄弱的意志品質;后者是激情犯罪行為生成的客觀條件,包括社會發(fā)展失衡、法制教育不當以及不良文化侵蝕3個方面。
(四)激情犯罪的干預研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犯罪干預工作的開展是犯罪防控系統(tǒng)工程的源頭和基礎,對構建和諧社會、降低刑事案件發(fā)案率起著重要作用,為此眾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犯罪預防。比如王艷霞[10]、張西林[11]、馬會梅[12]等認為可以通過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來提高個體的不良情緒控制能力,改善心理應變和承受能力,從內部環(huán)境最大程度地減少激情犯罪的發(fā)生。另外,賀麗、李傳熹[13]、吳曉露[14]等認為可以通過凈化外部環(huán)境、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強法制教育,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將外部誘因降低到最小程度。
其次是刑罰裁量。河南大學的楊從杰[15]認為犯罪行為發(fā)生后,對罪犯進行必要、及時、科學、嚴厲并充滿人性化的刑罰裁量十分重要,同時,建立合理的法律評價體系,給罪犯一個改過的機會,也是人權保障與法律公平正義觀念的體現(xiàn)。
最后是罪犯矯正。前期的預防、中期的懲治都必不可少,但后期的矯正工作對鞏固前中期的效果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科學的罪犯矯正措施,能夠從思想上使罪犯徹底轉變其劣根性,從行為上使罪犯真正回歸社會。對此,郝小娟[9]提出應從激情犯人的內在心理缺陷入手,開展心理矯正和疏導工作,逐漸培養(yǎng)其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其能夠在服刑期間乃至回歸社會后重新樹立對社會、對人生的信心,徹底消除其心理障礙,杜絕其對社會的潛在威脅。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激情犯罪的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文獻總量來看,數(shù)量不多,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第二,從研究對象來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大學生,對成人群體的研究,尤其是特殊群體的研究還很缺乏;第三,從研究范圍來看,主要集中在法學領域,作為一種以情緒心理學為基礎的問題,心理學工作者還應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不斷深化和充實激情犯罪的研究內容;第四,從研究方法來看,仍然停留在理論研究的階段,相關研究還是空白;第五,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主要是文獻研究,對于如何界定激情犯罪還沒有出現(xiàn)量化指標。
因此,未來的激情犯罪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拓展研究對象,加大對成年人,尤其是特殊群體的研究力度;第二,拓寬研究范圍,開展多學科、多方位深入細致的研究;第三,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特別是問卷式等量化的研究方法;第四,開發(fā)適用于不同年齡階段或職業(yè)群體的激情犯罪測量工具。
[1]徐章潤.犯罪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王 娟.激情犯罪立法問題研究——以激情殺人為線索的展開[D].吉林大學,2008.
[3]栗克元.犯罪心理學[M].香港:香港亞太經(jīng)濟導報雜志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2003.
[4]盧 鵬.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激情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
[5]孫加奇.激情犯罪探析——以行為人人格為視角[D].中國政法大學,2008.
[6]鄒 兵.論激情犯罪的刑事責任[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5):39-45.
[7]謝亞平.論女性激情犯罪的生理學原因[D].曲阜師范大學,2011.
[8]黃 立.“激情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改善途徑[J].求索,2004(12):169.
[9]郝小娟.激情犯罪收成激勵及其防控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
[10]王艷霞.談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預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39-41.
[11]張西林.淺談激情犯罪的成因及其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9(3):38-39.
[12]馬會梅.加強情緒教育預防大學生激情犯罪[J].煤炭高等教育,2006(6):83-85.
[13]賀 麗,李傳熹.論激情犯罪的高發(fā)人群及預防對策[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4):15 -17.
[14]吳曉露.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特點、成因及預防對策[J].社科縱橫,2009(10):100 -101.
[15]楊從杰.激情犯罪研究[D].河南大學,2007.
G445
A
1674-5884(2012)07-0168-03
2012-04-27
2010年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科研項目(S100149)
劉妮雅(1985-),女,湖南安化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教學心理研究。
(責任編校 謝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