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鳳,張衛(wèi)平,伍擇希,陳俊杰,陳文元,吳校生
(1.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學 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上海 200240)
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生物實驗在國民生活中逐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了實現(xiàn)生物實驗的集成化和自動化,人們提出了生物芯片的概念,生物芯片試圖將整個生化檢測分析過程縮微到單個芯片上。
為了實現(xiàn)研究一體化的 PCR—CE生物芯片[1],實驗室采用新手段制作集成電極的PDMS—玻璃微流控芯片[2],將加熱傳感電極與電泳用電極加工于同一面上,用PDMS薄層保護電極并作為穩(wěn)固鍵合的基底。
PCR反應需要3個不同的溫度區(qū),經(jīng)歷變性,退火在90~95℃加熱一段時間,可以使模板DNA分解為單鏈,為下一步與引物結合的反應作準備,稱為變性;在溫度50~65℃持續(xù)一段時間,引物與模板DNA單鏈配對結合,稱為退火或者復性;在70~75℃時,由于TaqDNA聚合酶的作用,實現(xiàn)與模板DNA鏈互補的半保留復制。
實現(xiàn)3個溫度的不斷循環(huán),需要使用溫度控制系統(tǒng)。
圖1是PCR—CE生物芯片的立體圖。其中左邊深色區(qū)域是PCR反應區(qū),右邊是CE分離區(qū)。
圖2則介紹系統(tǒng)升降溫原理框圖。溫度檢測和升溫的基礎是沉積在玻璃表面的Pt。
圖2 系統(tǒng)原理框圖Fig 2 Block diagram of system principle
恒流源激勵Pt電阻器,使之產(chǎn)生電壓信號,經(jīng)過電壓放大轉(zhuǎn)換成3~5V的直流電壓,送到LabVIEW接口,經(jīng)過程序計算,得到實時溫度值[3]。根據(jù)預設的溫度和實際溫度作比較,使控制器輸出加熱或者制冷信號,然后再次采集實際溫度,并與預設溫度作對比,采取控制[4],多次循環(huán)[5,6]。
恒流源電路[7]采用高精度低失調(diào)電壓的精密集成運放OP07構成,基準電壓由REF02提供。REF02為高精度標準5 V輸出,根據(jù)理想運放規(guī)定,反相輸入端的電壓也是5 V,通過電阻器R1的電流就為2.5 mA。電流完全由6腳輸出端提供,那么流經(jīng)Pt電阻器的電流2.5mA。無論Pt的阻值如何變化,通過Pt的電流恒定不變。恒流源電路如圖3。
圖3 恒流源電路Fig 3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circuit
信號放大電路主要由 AD620構成,如圖4所示。AD620為儀表放大器,低輸入電流,低噪聲,高精度放大,R1為5 kΩ。本來應該接入可調(diào)電阻器以改變放大倍數(shù),后經(jīng)實驗證明,可調(diào)電阻時大時小,充滿隨機性,穩(wěn)定性很差。考慮到Pt電阻為100~150 Ω,通過2.5 mA 的電流,電壓為0.25~0.375 V,放大10倍左右即可。采用5 kΩ電阻后,放大倍數(shù)為 10.88。
圖4 信號放大電路Fig 4 Circuit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由于LabVIEW板卡的負載能力為幾毫安的電流,所以,AO接口輸出的僅僅是一個控制信號,要給芯片加熱,需要驅(qū)動電路。OPA552是TI公司生產(chǎn)的一種優(yōu)良的運算放大器,具有寬工作電壓范圍(±4~±30 V),高輸出電流范圍(最大200 mA)的特性。采用OPA552作為驅(qū)動設備,提供的電流足以使該芯片從室溫加熱到150℃。
降溫環(huán)節(jié)采取半導體制冷片主動降溫。制冷片分為上下兩表面,一面升溫一面降溫。半導體制冷片通過的電流為A級別,由于電流很大,產(chǎn)熱面如果不及時散熱,將造成制冷片燒毀,所以,使用CPU散熱風扇和散熱片散熱。一般的芯片提供不了如此大的電流。所以,降溫模塊采用繼電器同時導通半導體制冷片和風扇。
Pt阻值與溫度的關系,在0~650℃范圍內(nèi)電阻公式為:R=Ro(1+At+Bt2)。其中,A,B為常數(shù),Ro為0℃時的阻值,R為溫度t時的阻值。溫度與阻值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但是在0~100℃線性度很高,并且溫度控制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需要控制精度達到0.1℃,PCR的三溫區(qū)控制精度在幾個攝氏度范圍內(nèi)就已經(jīng)滿足要求了。所以,對其進行近似線性化處理。
在干燥箱里調(diào)節(jié)不同溫度,用TES 1310數(shù)字溫度計和萬用表VC 9806采集不同溫度傳感器的電阻值,數(shù)據(jù)如表1。
表1 實測溫度—電阻表Tab 1 Measured temperature-resistance table
用Origin 8進行數(shù)據(jù)擬合,其關系如圖5。
圖5 溫度-電阻關系圖Fig 5 Relation diagram of temperature-resistance
從AI 1口輸入到LabVIEW,對電壓數(shù)據(jù)采樣200次后取平均,然后根據(jù)以上公式,計算出實時溫度值。設定60 s為一個溫控周期。0~16 s,控制溫度為94℃;16~40 s,控制溫度為72℃;40~60 s,控制溫度為60℃。
實時溫度與設定溫度相減得到誤差e,與上次得到的誤差e1相減得到de,對所有得到的e積分,得到總誤差∫edt,然后判斷誤差 e是否大于11℃,如果成立,采取 BANGBANG控制,直接快速加熱,當誤差小于11℃,按PID控制輸出。如果-2<yout<0,則采取自然降溫;如果yout<-2,則采取風扇和半導體制冷片主動降溫,使之快速達到設定溫度。LabVIEW程序框圖如圖6。
圖6 LabVIEW程序框圖Fig 6 Block diagram of LabVIEW program
溫度控制過程如圖7~圖9所示。實驗開始先直接使用PID,發(fā)現(xiàn)控制效果不是很好。嘗試性的結合BANGBANG控制后,使得控制過程快速,超調(diào)量小,穩(wěn)定。
但是在由94℃轉(zhuǎn)入低溫60℃降溫時,由于積分飽和的作用,使得降溫下降緩慢。在降溫時,積分器由于積分作用變?yōu)樨摂?shù),而且會累積負的程度越來越大。此時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預設積分器。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試驗證,當積分器達到一定程度(800),直接將積分器調(diào)為200,降溫迅速,而當積分器為負的時候,直接將積分器設為500,系統(tǒng)立即穩(wěn)定。軟件修改體現(xiàn)在LabVIEW公式節(jié)點C程序中。
圖7~圖9為升降溫曲線,所采用的時間單位是0.1 s,升溫過程很快,只有1 s左右,就穩(wěn)定下來。而降溫過程不能過快,否則片子破裂。并且降溫過程是通過玻璃片后再降溫,導熱效率低。升溫或者降溫開始時,溫度的突變是由于LabVIEW的I/O通道特性造成的,和實驗控制無關。
圖7 72~94℃升溫曲線Fig 7 72~94℃ temperature rising curve
圖8 60~72℃升溫曲線Fig 8 60~72℃ temperature rising curve
圖9 94~60℃降溫曲線Fig 9 94~60℃ temperature decreasing curve
市面上主要的儀器升溫為 3℃ /s[10~12],而本系統(tǒng)升溫速度可在15℃/s以上,并且升溫后立即穩(wěn)定。升溫加穩(wěn)定總共需1 s左右,控溫精度可達到±0.4℃。
通過TES 1310 TYPE—K數(shù)字溫度計進行溫度標定。本文在LabVIEW8.61的環(huán)境下,搭建了相關硬件電路,構建溫控系統(tǒng)。系統(tǒng)升溫迅速,升溫速度在1 s左右;運行穩(wěn)定,控溫精確,原理清晰。
本文用LabVIEW構建的系統(tǒng)程序簡單明了,可視化程度高,電路結構簡單實用,可以作為一個微型溫控系統(tǒng)可行性的驗證裝置,將來定會在工程中廣泛使用。
系統(tǒng)不足的地方就是降溫速度不夠快,影響降溫速度的一大關鍵因素是玻璃基片的隔熱。由于溫度是慣性量,降溫不能及時的傳遞到芯片上。
[1] Senturia S D.微系統(tǒng)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
[2] Lee Dae-sik,Park Se-ho,Chung Kwang-hyo,et al.A disposable plastic-silicon micro PCR chip us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rotocol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enomic DNA amplification[J].IEEE Sensors Journal,2008,8(5):558 - 564.
[3] 張琳娜,劉武發(fā).傳感檢測技術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
[4] Jiang Jingbo,Kaigala G V,Marquez H J,et al.Nonlinear controller design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in PCR ampl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11,8(5):1-20.
[5] 黃惟一,胡生清.控制技術與系統(tǒng)[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
[6] 郭一楠,??×郑w 峻,等.過程控制系統(tǒng)[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7] 李志全,張淑清,時衛(wèi)東,等.智能儀表設計原理及其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8.
[8] 張修太,胡雪惠,翟亞芳,等.基于PT100的高精度溫度采集系統(tǒng)設計與實驗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10,23(6):812-815.
[9] Travis J,Kring Jim.LabVIEW 大學實用教程[M].3版.喬瑞萍,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8.
[10]劉立軍,倪 原,畢雪芹.基于ARM的PCR儀溫度控制系統(tǒng)研究[J].生命科學儀器,2010,8(10):67 -70.
[11]國石磊,劉澤文,秦 健,等.微型PCR系統(tǒng)及其溫控特性研究[J].半導體技術,2010,35(12):1204 -1208.
[12]李麗娜,柳洪義,許時揚.基于虛擬儀器的PCR芯片智能溫控系統(tǒng)開發(fā)[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9,30(5):1223 -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