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六“風”是平王編詩的第一層,體現(xiàn)了其“紹祖”以“明志”的編詩思想和政治意圖。具體而言,我們又可將此層“風詩”細分為“二南”、“三衛(wèi)”、“王風”3組。
自“周南”至“王風”這一層三組的“風詩”排列,代表了周族自興起,至滅商稱王,再至經歷西周覆滅后浴火重生的三個階段。平王編詩,站在所處的歷史背景下,以帝祚唯一合法繼任者的身份,借助由“二南”至“三衛(wèi)”再至“王風”的“國風”排序實現(xiàn)了“紹祖”以“明志”的遞進目的:以“二南”祖述先公基業(yè),借“三衛(wèi)”彪炳克商偉績,此二者是為“紹祖”;將“王風”緊系“二南”、“三衛(wèi)”之后,是為“明志”,表明自己繼任大統(tǒng)、克紹先志、繼往開來、復興周室的
法統(tǒng)地位、政治追求和宏偉愿景。
“鄭”、“齊”、“豳”、“秦”、“魏”、“唐”六“風”是平王編詩的第二層,是其以王畿為中,俯視四野的結果,也是平王“數今”的第一步。具體而言,我們可將此層“風詩”細分為“鄭”、“齊”、“豳”與“秦”、“魏”與“唐”4組。
自“鄭”至“唐”這一層4組的“風詩”排列,是平王在完成了上一層的“紹祖”、“明志”后開始對其統(tǒng)領的東周王朝進行“數今”的關鍵一步。平王遷都洛邑,不免倉惶,四方諸侯也很可能持觀望態(tài)度。平王深諳于此,所以,在這一層的“國風”排序中,盡量體現(xiàn)自己仍為天下共主,四方諸侯當為周室輔的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平王將四方諸侯之“風”系于“王風”和畿內諸侯“風詩”之后,既實現(xiàn)了與上一層“風詩”的形式連接,又通過先中央后四方的排列順序形成了以畿內為核心、四方邦國為輔翼的邏輯結構和主次關系。這就涉及到對四方頗具代表性的方國的選擇。前文所述鄭、齊、秦、晉四國均有資格入選,除此以外,還有兩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方國不能忽視,即處于周廷南北二極的燕國和楚國。
燕、楚二國均不具備成為方國代表的條件,因此也都無“風”入選。如此則南“風”缺失,而北“風”代表則非“唐風”莫屬。于是平王立足洛邑、俯視四野、宅中圖大,取四方大國臣服于周且有“風”可采者,以中→東→(南)→西→北為序,由此便形成了鄭→齊→(無)→秦→晉的方國排序。在此基礎上,平王注意到除大國“風詩”以外,四方之“風”中還有“豳”、“魏”二“風”尤為典型,又因它們在地理方位上分別靠近西方的秦國和北方的唐國且在產生時間上較“秦”、“唐”二“風”更早,于是便將他們分別置于二“風”之前,并由此最終形成了本層四組六“風”的排列情況。
“陳”、“鄶”、“曹”三“風”是平王編詩的第三層,是平王擇選較有代表性的小邦“風詩”以補綴前述十二“風”后的結果,也是平王“數今”的第二步。
顯然,以上“三風”的重要性是不能與前兩層的“十二風”相提并論的,但它們畢竟是周室封國內產生的仍具一定代表性的詩作。考慮到東周王廷的現(xiàn)實國力,平王對諸“風”的搜集范圍不會拓展到邊隅之地,因此諸國“風詩”中未被收錄者肯定不止一二。從這點來看,“陳”、“鄶”、“曹”三國“風詩”的入選,足以證明它們在其所代表的弱邦小國的“風詩”系統(tǒng)中仍為佼佼者。平王繼續(xù)前兩層的編詩思路,在“數今”的層面上除了要對大邦之“風”,包括大邦地域范圍內的“豳風”和“魏風”,一一歷數之外,還要選擇小邦之中別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風詩”補綴其后。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實、擴展周廷“風詩”系統(tǒng),也是完成平王“數今”之舉的重要一步?!瓣悺?、“曹”鄰近東周王畿,周廷對其影響不可小覷,因此它們在平王“數今”的舉措中,也具有了彰顯周廷對小邦諸侯有效掌控力的象征涵義。
綜上,今本《毛詩》中的“國風”排列體系是在《左傳》所記載的魯國宮廷“風詩”體系基礎上產生的,后者是前者的直接來源,它標志著以“十五國”為基本分類方式和排序標準的“國風”基本體系產生于春秋中期之前?!皣L”的基本體系始創(chuàng)于平王。以“克紹先志”、“崇禮諸侯”為己任的平王在東周初立又有攜王分權的時代背景下,亟需確立新興的東周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和自己仍為天下共主的至高權位,編詩是其表達政治目的的方式之一。平王制定的“國風”排序體系可以分為三層。自“周南”至“王風”為第一層,反映了周自興起至武王克商、代有天下再至東周重建的三個階段,表明東周繼承帝業(yè)的法統(tǒng)地位及平王“紹祖”以“明志”的政治追求。自“鄭”至“唐”為第二層,以東周王畿洛邑為天下之中心,取四方大邦有“風”可采者,依中→東→(南)→西→北的次序歷述其“風”,并將大邦界域之內及其周邊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豳”、“魏”二“風”分別置于“秦”、“唐”之前,由此便形成了該層四組“風詩”的排列情況。這層“風詩”是平王繼上一層的“紹祖”、“明志”后“數今”的重要一步,旨在強調東周是天下中心、自己是天下共主,四方諸侯仍為周室藩屏的政治立場?!瓣悺?、“鄶”、“曹”三“風”為第三層,它們的入選是平王“數今”的第二步,具有擴充周廷“風詩”系統(tǒng)和彰顯周廷對小邦諸侯有效掌控力的象征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