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林超
狀元故里銅鼓響
文 何林超
2003年10月,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左二)參觀農民畫家現(xiàn)場作畫。(麻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币驗橛邢耐?,百余年來叫響了獅山,叫響了狀元第,叫響了麻哈古城。
夏同龢幼小時就隨父游歷在云南四川之間。夏廷源死后,夏同龢隨兄燮(時任廣東道員補用)赴廣東游歷,不僅認識和交結了康有為等飽學大儒,而且與畢生為國鼓呼的丘逢甲結為摯友,為他后來的積極探索墊下了深厚的基石。
清末的這個狀元,雖其含金量早已大不如昔,但夏同龢似乎也沒把這個“身份”當一回事。他謀劃好了,以官派留學的形式東渡扶桑,看看是否能借他山之石,來攻自己的玉?夏同龢然后針對性地選修了法政,留學時間未滿,即編著了《行政法》一書,成了首開我國最早研悟依法行政的學者之一。
回國后,他在兩廣總督岑春煊的幫助下成立了法政學堂,為大清及后來的中華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法政人才;之后北上江西探索實業(yè),以身示范踐行法政,請辭廳長職務之后,又走上全力推行法政的“務虛”道路。以狀元起,以議員終,不虛此生。
遙遠的報喜鑼聲似乎還在獅山回響,而今天,在豐富的文化養(yǎng)分里走出的麻江人民,也在繼續(xù)延唱著獨特的文化之歌,銅鼓村就是一個代表。
銅鼓村是黔東南知名的苗族大寨,排名僅次于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共有530多戶2300余人,其中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8%。這里匯集了“蘆笙會”、“鬧沖節(jié)”、“爬坡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以及享譽世界的苗族民間繪畫。
銅鼓村的民族民間繪畫筆法和風格,它既不同于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也不同于陜西戶縣充滿現(xiàn)代色彩的民間繪畫,更不同于上海金山、浙江舟山等地的民族民間繪畫,銅鼓民族民間繪畫有其獨具的特色和表現(xiàn)手法,那就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源自歷史深處的,充滿現(xiàn)實寫真的內容,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色、厚重感和厚度感。在構圖上以莊重典雅為主。在銅鼓民族民間畫鄉(xiāng)的諸多作品中,《睡貓》、《太陽和月亮》、《殺蟲歸來》、《管天苗女》等都曾獲省級及以上大獎。
銅鼓村現(xiàn)有省、州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28人,省州現(xiàn)代民族民間研究會會員46人。 銅鼓農民畫被國家、省級博物館收藏35幅,獲國際獎28個、國家級獎76個和省級獎103個。1991年,銅鼓村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之鄉(xiāng)”。
(作者系麻江縣文聯(lián)主席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