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謝仁波
(1.貴州省思南縣氣象局,貴州 思南 565100;2.貴州省印江縣氣象局,貴州 印江 555200)
思南縣近60 a降水日數(shù)與降水量變化趨勢
李曉龍1,謝仁波2
(1.貴州省思南縣氣象局,貴州 思南 565100;2.貴州省印江縣氣象局,貴州 印江 555200)
利用貴州思南站逐日降水資料,從量級和量別兩個方面分析了1951—2010年各級別降水日數(shù)、降水量及變化趨勢,結果表明,近60 a來,微量降水日數(shù)平均每10 a減少3.2 d,降水量≥0.1 mm日數(shù)平均每10 a減少3.5 d,小雨平均每10 a減少5.96 d。降水量≤25.0 mm日數(shù)均呈減少趨勢,大雨以上日數(shù)及降水量都呈增多趨勢,突發(fā)性強降水等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增加。
貴州思南;降水;氣候;變化趨勢
洪澇、干旱、暴雨、連陰雨、雪災等災害性天氣不僅與降水量有關系,還與降水日數(shù)有關。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降水量變化趨勢和特征有了較多的認識[1-3]。謝仁波等[4]雖對貴州省銅仁地區(qū)降水日數(shù)變化做了分析,但各量級、量別尚未涉及。銅仁地區(qū)的思南處于烏江中游,防汛任務重。因此,在氣候變化背景條件下,以逐日降水資料為基礎,選擇一定降水指標分析研究降水頻率和強度變化,有助于更全面了解降水變化規(guī)律,對地區(qū)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1961—2010年資料來自銅地區(qū)氣象資料查詢系統(tǒng),1951—1959年資料來自A0文件量級的劃分按氣表-1劃分為8級,量別的劃分以24 h降水量為標準,降雨量不足10 mm為小雨,降雨量在10~24.9 mm之間為中雨,降雨量在25~49.9 mm之間為大雨,降雨量在50~99.9 mm之間為暴雨,降雨量在100~249.9 mm之間為大暴雨,降雨量≥250 mm為特大暴雨。采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各降水序列變化趨勢值。貢獻率用百分比表示。
首先分析各等級降水和各量別降水的日數(shù)多年平均狀況,見表1。從表1知,思南有量降水平均為160.6 d,有雨日平均220.3 d,有量降水日數(shù)占總降水日數(shù)的72.9%,小雨日數(shù)占總降水日數(shù)85.0 %,中雨日數(shù)占 9.8%,大雨占 3.8%,暴雨占1.2%,大暴雨不足0.2%。
表1 各量級降水和量別降水日數(shù)
表2給出了各等級降水和量別降水對多年平均年降水貢獻率,其值是通過60 a該量級或量別范圍內(nèi)降水總量分別去除以60 a降水總量而獲得。從表2可知道,從量級上看,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構成主體是10 mm以上的降水,占73.6%,25 mm以上降水占43.8%;從量別上看,年降水量的構成主體主要是中雨,占29.7%;其次是小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分年統(tǒng)計的極差非常大,如暴雨以上量級的貢獻率,最大達到41%(1954年),也有幾年是零貢獻(1955、1975、1989年)。
表2 各量級量別降水貢獻統(tǒng)計表
3.2.1 微量降水隨時間變化 圖1表明,微量降水日數(shù)呈明顯減少趨勢,減少速率分別為-3.2 d/10 a,減少趨勢通過了90%信度檢驗。尤其最近10 a (2001—2010)的減少較為明顯。
圖1 1951—2010年思南微量降雨日數(shù)變化分析
為了消除是否由于夜班觀測帶來的影響,還分析了該站1954年晝夜值班以來變化趨勢(圖略),微量降水日數(shù)減少速率更加顯著,達到-4.8 d/10 a。
3.2.2 有量降水及小雨量別日數(shù)降水隨時間變化
由于有量降水及小雨量別日數(shù)在數(shù)值上較接近,所以在圖2中同時給出了有量降水和小雨量別日數(shù)變化趨勢。
由圖2可知,有量降水及小雨量別日數(shù)都呈明顯減少趨勢,減少速率分別為-3.5 d/10 a和-6.0 d/10 a,都通過99%信度檢驗。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中雨以上量級和中雨量別日數(shù)都呈明顯減少趨勢,減少速率分別為-0.8 d/10 a和-0.9 d/10 a,可以通過95%信度檢驗。大雨以上量級量別和暴雨以上量級量別日數(shù)都呈上增加趨勢,但不能通過檢驗。
對各量別雨量變化趨勢為,小雨-9.0 mm/10 a,中雨 -11.7 mm/10 a,大雨1.4 mm/10 a,暴雨以上7.3 mm/10 a。各級別中≥0.1 mm、≥1.0 mm、≥5.0 mm、≥10.0 mm雨量都呈減少趨勢,分別為-12.0 mm/10 a、-11.7 mm/10 a、-8.5 mm/10 a、-3.0 mm/10 a;但≥25.0 mm、≥50.0 mm、≥150.0 mm雨量都呈增加趨勢,分別為8.7 mm/10 a、7.3 mm/10 a、2.0 mm/10 a。
圖2 有量降水及小雨量別日數(shù)變化趨勢
思南微量降水日數(shù)、小雨日數(shù)、有量降水日數(shù)、中雨日數(shù)都在減少,大雨以上量級量別日數(shù)和暴雨以上量級量別日數(shù)都有增加趨勢。
從量級上看,年降水量的構成主體是10 mm以上的降水,占73.6%,25 mm以上降水占43.8%;從量別上看,年降水量的構成主體主要是中雨,占29.7%。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年統(tǒng)計的極差非常大,如暴雨以上量級的雨量貢獻率,最大達到41% (1954年),也有幾年是零貢獻(1954、1975、1989年),不出現(xiàn)暴雨以上降水的年份占5%。
[1] 劉學鋒,趙黎明,王穎.京津冀區(qū)域春夏季降水的氣候變化[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72-76.
[2] 周連童,黃榮輝.華北地區(qū)降水、蒸發(fā)和降水蒸發(fā)差的時空變化特征[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6,11(3):280-295.
[3] 趙平,周秀驥.近40 a我國東部降水持續(xù)時間和雨帶移動年代際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6,17(5):548-556.
[4] 謝仁波,等.銅仁地區(qū)雨量和雨日的變化特征[J].貴州氣象,2011,35(4):29-31.
[5]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P468.0+24
B
2012-02-15
李曉龍(1968—),男,助工,主要從事業(yè)務服務工作。
1003-6598(2012)03-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