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龍生
(諸暨市人民醫(yī)院,浙江諸暨311800)
對檢驗實習生進行科研論文寫作指導的實踐
袁龍生
(諸暨市人民醫(yī)院,浙江諸暨311800)
目的:了解帶教老師對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科研論文寫作指導的重要性,規(guī)范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的帶教工作,提高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的科研論文寫作能力。方法:利用隨機抽樣方法確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在帶教老師指導下進行論文的設計、研究、分析、寫作和論文的發(fā)表,對照組不進行論文指導。對2組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的畢業(yè)論文數量進行比較。結果:2組在發(fā)表論文的數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帶教老師對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科研論文寫作進行指導可提高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的科研論文寫作能力。
臨床醫(yī)學檢驗;實習帶教;科研能力
做科學研究,寫科研論文是訓練學生科研能力的一種重要的培養(yǎng)形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畢業(yè)論文發(fā)表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研能力的差異。在畢業(yè)前約12個月的實習期間,醫(yī)學檢驗實習生可以利用實習機會直接獲取臨床病例的數據,掌握臨床病例的第一手材料,同時實習生在這期間可以跟臨床醫(yī)生積極溝通、交流,從而完成對臨床病例的進一步分析、研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論文。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每年在我科實習的五年制本科實習生,來自浙江大學醫(yī)學院、溫州醫(yī)學院、紹興文理學院的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其理論知識扎實,知識面廣,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自我要求較高。每位實習生實習結束后均要求遞交畢業(yè)論文。本研究采用學生抽簽的方法,分別在2007年7月至2010年來本院實習的五年制本科實習生中每年隨機抽取20位研究對象,將20位實習生按照完全隨機化分組的方法,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人,因此本實驗歷時3年共60位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
分組確定后,為每一位實習生配備帶教老師一名,實驗組的實習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論文的設計、研究、分析與發(fā)表,對照組的實習生自行完成自己的畢業(yè)論文,帶教老師不進行論文寫作指導。為實驗組學生配備的指導老師具有培養(yǎng)人才的高積極性,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時有自己的科研課題,或者已經出版5篇論文的中級以上職稱的老師[2];實驗組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課題研究的各個步驟,包括以下幾步:
1.2.1 文獻查閱 查閱關于臨床醫(yī)學檢驗的文獻,以及查一些外文的文獻,使目的研究更加具有時效性,更加具有前沿性,更加具有研究價值。
1.2.2 課題設計 課題的名稱是我們研究內容高度的概括,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映了整個課題要研究的最主要特征。我們在進行課題設計的時候著重考慮課題與內容,尤其和研究論點間的關系。
1.2.3 開題報告 介紹一下課題的背景,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對現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說一說自己的課題如何進行,然后做成PPT,經科室專家評審鑒定,讓專家協助解決一些切實的問題。
1.2.4 課題研究 根據一開始的計劃進行課題的研究,在實施方案中,如果在研究的過程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特殊情況,那就要及時對原來的方案進行修正。但是不管原訂的還是修正的方案,我們都要切換研究的中心,要堅定不移遵照執(zhí)行下去。
1.2.5 統計分析 統計研究階段得到的結果,并運用一定的軟件進行整理,得到自己想要的數據規(guī)律。
1.2.6 撰寫論文 論文要做到以下幾點:論點要明確,要能在短時間可以陳述明白自己觀點。中心要突出,論文的各個層次各個部分都要圍繞論文的中心。論據要充分扎實,材料貼切中心,可以用作家的話、別人的評論、以前或者現在對論題所研究得到的結論等作為論據。文章的思路要清楚,結構要合理,用分段來代表不同思路和層次,分段要恰到好處,以3到4段為宜。表述清楚明了,文字不一定華麗,但是要清楚,語言干凈利落最好。寫作要規(guī)范,比如注釋和引文等要嚴格按要求寫,做到學術的規(guī)范。論文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要有新角度、新觀點。
1.2.7 投稿指導 在指導老師的指點下進行論文的修改,最終使得論文得到老師的滿意評價。
指導老師幫助學生選擇課題,引導他們正確地撰寫論文,并細致地講解科研的步驟、要求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在科研中及早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各種偏差,傳授其自身經驗及有效合理的科研方法,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初入科研時的茫然和盲人摸象般地探究,避免其走彎路。最后按其各自在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比較2組實習生科研寫作能力的差異。
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
從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醫(yī)學檢驗實習生論文發(fā)表情況可見,每年實驗組實習生發(fā)表的論文分別為8、7、7篇,對照組實習生發(fā)表的論文分別為1、2、1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實驗組的論文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水平,反映出臨床帶教工作中對學生進行科研及論文寫作的指導可以顯著提高醫(yī)學檢驗實習生科研寫作能力。
表1 2007-2010年醫(yī)學檢驗實習生論文發(fā)表情況
醫(yī)學檢驗學作為交叉學科的專業(yè)特殊性,畢業(yè)前的實習期是實習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維能力,為其成為一名合格的醫(yī)學檢驗工作者打好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研究可以看出,對檢驗實習生進行科研論文寫作指導有著非常明顯的成效,從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發(fā)表的論文數遠遠超過對照組發(fā)表的論文數。事實上,在實際的帶教過程中,我們也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通過帶教老師指導下的實習生,能夠有目的地去收集實驗材料(第一手數據),能夠積極完成標本的處理和保存,并通過查閱文獻,很快收集實驗相關信息,找到合適的實驗方法,得出有效的實驗結果。而目前的教育工作中,對醫(y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認識誤區(qū)[3],在醫(yī)學檢驗的實習教育過程中,就依然存在應用傳統的醫(yī)學教育模式即只注重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其相關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及人文知識的傳授,混淆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動手能力,誤認為學生的科研能力即動手能力??蒲心芰κ且粋€綜合性概念,它由創(chuàng)新能力、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良好的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處理能力等幾個要素構成[4]。顯然,把學生的操作技能看成科研能力太過于片面,只掌握實踐能力未免過于簡單[5]。
由本實驗結果可見,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指導老師的合理有效的指導工作[6],在學生科研活動中教師應對其進行合理而有效的點撥與指導。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應重在培養(yǎng)其科學意識,尤其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培養(yǎng)準確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與設計方法的能力以及對論文的理論深度和廣度的正確認識等方面進行點撥與指導。本研究就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科學的研究方法觀。如在對論文題目確定時首先由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結合自己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提供2~3個題目給學生參考,然后由學生和教師最終共同研究確定;在課題研究、統計分析和撰寫論文的各個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由于第一次做論文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問題,老師并非一味的灌輸,而是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培養(yǎng)學生鑒別、分析和糾正自己錯誤的能力。
本實驗對指導老師指導下檢驗實習生科研論文發(fā)表的數量作了研究,但未對其質量作進一步深入研究,若要全面反映檢驗實習生科研論文寫作的能力,必須綜合考慮其發(fā)表文章的質量,我們將對此作更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
[1]李芳,馬誼平,劉芳,等.醫(yī)學生科研實踐活動的探索和思考[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06,26(6):41-42,75.
[2]呂世靜.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學生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探索[J]. 檢驗醫(yī)學教育,2005,1:13-15.
[3]董發(fā)廣,趙毅斌.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1):237-238.
[4]王衛(wèi),胡震寰,丁金萍.醫(yī)學本科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6,11:1-2.
[5]劉海華.淺議大學生科研活動指導與科研能力培養(yǎng)[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22(4):98-101.
[6]吳丹桂,徐名頌,劉世明,等.醫(y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探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0,1:19-21.
Practice of guidance on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to medical laboratory interns
YUAN Longshe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Zhejiang 311800,China)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guidance on writing research paper by the teacher to medical examination students and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teaching work in a teaching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Method]The intern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In one group,the publication work of interns was performed under a teacher’s guidance.In the other group,the publication work of interns was performed without the teacher’s guidance.The number of the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from January,2007 to December,2010 in the two groups was calculated and further compared.[Result]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number of the pub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Th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clinical teaching made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interns.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intern’s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G642.477
B
1672-0024(2012)01-0024-03
袁龍生(1976-),男,浙江諸暨人,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臨床檢驗及免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