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生 劉芯邑
“打拐”:喚起民間力量
□ 實習生 劉芯邑
近年來,在政府加大力度監(jiān)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加入到“打拐”隊伍中來,一個全社會打拐、反拐的氛圍正在迅速地形成。
自2009年4月9日全國“打拐”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截至2011年3月14日,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拐賣婦女案件16137起,拐賣兒童案件11777起,打掉拐賣犯罪團伙7025個,解救被拐賣兒童18518人、婦女34813人。
近年來,在政府加大力度監(jiān)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加入到“打拐”隊伍中來,一個全社會打拐、反拐的氛圍正在迅速地形成。
其中一個名為“寶貝回家”的公益網(wǎng)站頗為引人注目?!皩氊惢丶摇背闪⒂?007年4月,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個由志愿者發(fā)起的尋子民間組織,如今已躋身國內最具公信力及影響力的公益組織之列。日前,本刊記者走訪“寶貝回家”計劃,對其創(chuàng)辦人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進行了專訪。
談起創(chuàng)辦網(wǎng)站的初衷,張寶艷表示,自己3歲的兒子曾有過走失的經歷。從那以后,張寶艷夫婦就特別關注被拐兒童。2007年4月30日,張寶艷夫婦在吉林通化正式注冊民間公益組織“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專門幫助被拐賣、遺棄、走失的流浪乞討兒童回家。
協(xié)會發(fā)展至今,已有志愿者2.2萬多名,專職工作人員7名。志愿者遍布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地區(qū),以及美國、瑞士、荷蘭、日本等國家。網(wǎng)站已成了孩子找家、父母尋子的交流平臺。
2009年,張寶艷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志愿者,當選為“中國十大法治人物”。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天使媽媽”。4年來,她與丈夫先后60余次南下北上,奔赴解救孩子的第一現(xiàn)場,親撫流浪兒童,為殘疾孩子募集救助善款。
每當看到孩子撲到久別的父母懷里失聲痛哭的一幕幕,張寶艷夫婦就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每一個被解救的孩子都和全國各地志愿者的努力密不可分;每一個成功案例的背后,志愿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小梅、大叔、甘嶺、微風輕揚……這些網(wǎng)名的背后,是一個個不求回報的“幕后英雄”。志愿者的工作涉及各行各業(yè),他們也被戲稱作“地下黨”。利用下班時間上網(wǎng)查看尋親資料,仔細核實條件,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極其繁雜瑣碎。他們常常忙到深夜,忘了吃飯睡覺,完全置身于案件里不能自拔。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他們表示并不覺得有多累,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并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2009年4月9日,公安部召開打拐專項會議,并專門邀請“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在會上,志愿者們的意見得到了采納:只要是找家的孩子,可免費采血;有的尋親孩子不敢讓養(yǎng)父母知道,警方也準許他們在異地采血;沒有身份證的孩子,只要通過“寶貝回家”協(xié)調,警方也都準許采血。“寶貝回家”對尋親孩子的資料可以進行較快的對比篩選,同時也可對較早離開親人而沒有任何記憶的孩子進行心理催眠,喚回他們丟失的記憶,得到更多可靠的訊息,盡早讓不完整的家庭團圓。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寶艷和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結識,這也促成了這個民間公益組織與官方的順利合作,并成為其工作的有益補充。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與公安部的聯(lián)合打拐機制下,公安部及各省市公安廳的打拐辦都加入了“寶貝回家”網(wǎng)站QQ群。
網(wǎng)站創(chuàng)辦前兩年,所有的運營費用都由張寶艷夫婦承擔,有時一個月電話費達到上千元,對于工薪階層的他們來說,壓力非常大。張寶艷表示,曾經有人想要贊助網(wǎng)站,但是她不敢要,怕影響網(wǎng)站公信力。后來經過與志愿者們的協(xié)商,他們決定成立自己的基金。
“寶貝回家”公益網(wǎng)站的創(chuàng)辦人張寶艷。
2010年,張寶艷聯(lián)系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達成協(xié)議,成立了“寶貝回家慈善基金”,網(wǎng)站作為發(fā)起單位出資50萬元,由搜狐、盛大網(wǎng)絡、拜耳等企業(yè)贊助。
今年以來,公益組織集體面臨尷尬,公眾對其信任度呈下降趨勢,對此張寶艷卻坦然面對。她說:“今年開始,通化市政府對我們進行長期資助,搜狐暢游每年也無償贊助一定資金。有了企業(yè)與政府的支持,‘寶貝回家’每年的運轉資金就有了充足的保障,我們沒有后顧之憂,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做好尋親工作?!?/p>
對于未來,張寶艷計劃,將社會捐贈不經手而直接捐給需要幫助的家庭,這樣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營救孩子的工作中。“我們只是在做一件簡單的善事”,張寶艷說?,F(xiàn)在各省市“寶貝回家”志愿者群已達130個,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運轉體系,解救進度也在不斷加快。
如今,“寶貝回家”已成為很多失去孩子、失去親人的人們的傾訴平臺和精神寄托。張寶艷表示,自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即使哪天我不做了,它依然會存在于社會,為需要的人服務,讓更多的寶貝回到親人身邊?!?/p>
民生周刊: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寶貝回家”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公益機構,有大量的志愿者,您如何看待這個團隊?
張寶艷:“寶貝回家”好比一個足球隊,每個志愿者都是優(yōu)秀的球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都在用心當好自己的角色,但需要每個人的配合才會進球。
民生周刊:通過“寶貝回家”網(wǎng)站得到解救的孩子一共有多少?是否有具體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張寶艷:到目前為止,“寶貝回家”幫助家長尋子女、孩子找父母的成功事例已達354例,這個數(shù)字仍在不斷刷新?,F(xiàn)在我們的效率越來越高,平均每周能找到兩個孩子,這里面有公安民警的功勞,很多警察都加入到志愿者隊伍里,幫著查戶籍、查線索。
民生周刊:作為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你們未來的計劃是什么?
張寶艷:“寶貝回家”有一個自已的既定目標,讓更多失散家庭得到團圓。我們以網(wǎng)站為平臺,動員每個志愿者,通過網(wǎng)絡和媒體大力宣傳。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網(wǎng)站登記尋人資料,而資料越多,對比的可能性就越大,找到孩子機率就會更大。
民生周刊:目前機構運營狀況如何?是否面臨一些困難,如何解決?
張寶艷:現(xiàn)在“寶貝回家”運營狀態(tài)穩(wěn)定良好,我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運轉方式,聯(lián)系緊密,效率很高。但是我們在救助孩子和家人尋親時面臨很多困難,比如沒有線索或是在DAN大量對比中不符合。此外,在排查資料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員對尋親資料逐個分析對比,工作量很大,目前專職工作人員都在超負荷工作。而我們也正在重新升級網(wǎng)站,爭取增加一些自動匹配功能,這樣工作效率能進一步提高。如果我們的工作人員再增加1-2倍,那么效率會更快些。
民生周刊:“打拐”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全民性的話題,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寶艷:做到堅決打擊人販子,要解決根本,首先要做好防拐。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