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長青,肖德明,曾 暉,王天兵
道路交通傷已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傷害死亡原因之一,而四肢又為最易發(fā)生損傷的部位[1-3]。對交通傷的研究既往主要是以交通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登記在案的資料分析為主,弊端之一就是數(shù)據(jù)不完整,登記在冊的交通傷多是相當嚴重的傷亡事故,因此,我們認為這些數(shù)據(jù)分析不能完整反映交通傷的實際情況?;谑占晟频缆方煌▊Y料為出發(fā)點,本研究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法,通過深圳市6家醫(yī)院急診外科對四肢道路交通傷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登記調查,并對相應的四肢損傷的部位、傷情進行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參考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我國常見毒物數(shù)據(jù)庫及中毒、傷害譜課題》協(xié)作組的13家醫(yī)院2000年急診傷害調查方法,將12個月分成3部分,受傷人數(shù)全部人數(shù)的比例分別為:(1)1、4、7、10月占33.13%;(2)2 、5、8 、11 月占32.18%;(3)3、6、9、12月占34.11%。分別與(2)、(3)用假設均一分布進行檢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105)。我們按3等份平均分布的原則進行抽樣調查。
在深圳市6個行政區(qū)各選擇1家綜合性醫(yī)院,在2007年2、5、8、11 月,每月的10 ~16 日,各個調查點急診科對首診的道路交通傷害患者列為調查對象,詳細記錄四肢損傷患者的資料。滿足以下診斷標準者入選為四肢道路交通傷統(tǒng)計病例:(1)當事人一方或一方以上使用了機動車或非機動車(包括自行車);(2)道路交通傷發(fā)生時車輛所在位置必須在道路上;(3)車輛在行駛中發(fā)生;(4)有碰撞、碾壓、刮檫、翻車、爆炸、失火等其中1種或1種以上原因;(5)由人為造成而非自然原因(如地震、臺風、山崩等造成傷害);(6)造成人員傷亡或車輛損壞;(7)存在四肢損傷。
由急診科醫(yī)師填寫統(tǒng)一調查表,職業(yè)分類以國家統(tǒng)計調查制度的職業(yè)分類(6565-85)為準。傷后4個月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創(chuàng)傷康復分級、工作恢復情況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傷后恢復情況,進入資料的患者均完成了知情同意。
嚴格按照流行病學要求采集原始數(shù)據(jù),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 13.0軟件和Excel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四肢交通傷發(fā)生的周分布集中趨勢采用圓分布檢驗。
共調查四肢道路交通傷532例,占所統(tǒng)計的道路交通傷(1328例)病例的40.06%,為急診科外科總量的2.14%,是急診統(tǒng)計道路交通傷害發(fā)病率最高部位。傷者年齡2~80歲,平均33.2歲,其中男性310例,年齡(34.56±6.5)歲,女性222例,年齡(30.44±4.31)歲;年齡分布:0~20歲年齡組95例(17.86%),20~40歲組305例(57.33%),40~60歲組99例(18.61%),>60歲組23例(4.32%)。男性平均年齡>女性平均年齡,兩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女性別比為1.4:1。最易發(fā)生道路交通傷的交通工具是小型汽車、重型卡車、電動自行車,分別占道路交通傷41.6%、20.5%、17.5%。
道路交通傷發(fā)生在周四、周五最多,分別達到28.76%,27.82%,每周在周五存在集中趨勢(r=0.1660,P<0.001),見圖 1。
圖1 2007年深圳市急診四肢道路交通傷害發(fā)生的1周分布
急診交通傷患者職業(yè)排列前3位是農(nóng)民工、工人、商業(yè)人員,分別占 120例(22.56%)、80例(15.04%)、76例(14.29%),總共占 51.89%。其余依次為服務業(yè)人員56例(10.53%)、無業(yè)人員53例(9.96%)、專業(yè)技術人員43例(8.08%)、辦公管理人員40例(7.52%)、家政員33例(6.20%)、學生31例(5.83%)。
532例四肢道路交通傷按損傷部位計算共有損傷部位613處,前3位分別是足部、小腿、大腿,分別187例 (31.15%),94 例 (17.67%),82 例(15.41%),總共占64.23%。其次手部損傷79例(14.85%),上臂損傷32例(6.02%),前臂損傷58例(10.90%),下肢損傷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上肢損傷發(fā)生率。傷情特點:開放性損傷356例(66.92%),閉合性損傷176例(33.08%),合并臟器損傷96例(18%),合并四肢骨折脫位194例(36.47%),合并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 35例(6.58%),合并四肢重要血管神經(jīng)損傷 98例(18.42%),合并皮膚軟組織缺損46例(8.65%)。
四肢道路交通傷患者58.64%經(jīng)急診處理后離院門診治療,28.95%需住院進一步治療,12.59%留院觀察病情發(fā)展,無患者死亡。
傷后4個月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創(chuàng)傷康復分級、工作恢復情況隨訪,215例(40.14%)獲得完整隨訪,4級肢體傷殘占81.35%,3級占12.55%,2級占5.20%,1級占0.9%;隨訪病例中80.47%恢復原來工作,14.42%需調換工作,5.12%不能參加工作。
伴隨現(xiàn)代交通事業(yè)發(fā)展,交通事故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一大公害。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2000年道路交通傷害是傷害的第1位死因,預計2020年將成為第3位致殘原因[4]。但是道路交通傷害是可以預防的,因而尋找科學的途徑對道路交通傷進行監(jiān)察,為交通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交通管理規(guī)則提供理論依據(jù)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道路交通傷研究多采用調查交通局、公安局報案案例或者對醫(yī)院住院病例回顧性統(tǒng)計,多側重嚴重傷害或死亡研究。但現(xiàn)實生活中,道路交通傷多是輕、中度傷,通過以上的研究方法很難獲得真實資料或真實反應道路交通傷現(xiàn)狀,缺乏傷情、治療情況及預后的數(shù)據(jù)[1-2],而且四肢是交通傷最常見的損傷部位[6]。我們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過醫(yī)院急診科對四肢交通傷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填寫嚴格的調查表,突出非致死性研究,可以獲得最準確、詳細的四肢交通傷害數(shù)據(jù),目前國內尚未見通過這一途徑研究四肢交通傷害的文獻報道。
深圳市是一個移民城市,有大量農(nóng)村富余勞動力,流動人口大,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其外來人口比例為82.1%(同期北京、上海和廣州外來人口比例分別為20.0%、19.4%和30.0%)[7]。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道路交通繁忙,負擔重,道路交通安全成為政府部門嚴峻的課題。
本次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四肢交通傷傷者年齡在2~80歲,20~40歲為高發(fā)年齡組,共305例,占57.33%,其中農(nóng)民工和工人占37.60%,這類人員大多是屬于社會弱勢群體,文化素質低,交通安全觀念薄弱,違反交通規(guī)則現(xiàn)象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違章穿越機動車道,必須加強對這類人員的交通安全教育,設立道路保護措施,良好的道路交通照明,減少道路交通傷害發(fā)生。
導致發(fā)生四肢交通傷害最多的交通工具是小型汽車,占道路交通傷41.6%,這與既往研究認為兩輪機動車是亞洲國家道路交通傷主要危險因素不一致[8-10],我們認為是由于近幾年來深圳大力采取禁止摩托車上路,深圳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私人小型汽車擁有量急劇增多,兩輪機動車退出道路交通,這是小型汽車發(fā)生事故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政府部門需要遏制私家車增長勢頭,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系統(tǒng),減少私家車擁有量和出行對減少四肢交通傷害具有重要意義。
在每周道路交通傷病例中,周四,周五發(fā)生率最高,圍繞周五存在集中趨勢,我們分析認為這與一周中工作疲勞、安全防范意識降低、交通管理松懈有關。
所有道路交通傷害患者中四肢傷是發(fā)生傷害最多的部位,左足、右足、左下肢分別占四肢傷害的20.06%、16.64%、15.82%,下肢明顯多于上肢,這是導致交通傷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對這類患者及時救治對減少傷殘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因而醫(yī)院急診監(jiān)測信息對四肢交通傷救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道路安全就是沒有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必須引起社會更多關注[11]。近年來,深圳市常住人口和機動車保有量均大幅增加,道路交通繁忙,負擔重,盡管深圳新建、擴建了市區(qū)及城市周邊道路,但是總的情況是道路的增長不能滿足車輛的增長,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及傷害的救治成為深圳市各部門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通過對醫(yī)院急診監(jiān)測四肢交通傷害數(shù)據(jù)的研究,對深圳市四肢交通傷預防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深圳是移民城市,有大量的農(nóng)村富余勞動力,交通安全觀念薄弱,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最多是這一群體;(2)科學的交通管理:制定嚴格的交通管理措施,嚴格執(zhí)法對減少交通事故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12];(3)適度限制機動車輛增長,改善道路通行狀況。
[1] Nantulya VM,Sleet DA,Reich MR,et al.The global challenge of road traffic injuries:can we achieve equity in safe-ty[J].Inj Control Saf Promot,2003,10(12):3-7.
[2] Varghese M,Mohan D.Transportation injuries in rural Haryana North Indi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ference on Traffic Safety[C].New Delhi:Macmillan India,2003:326-329.
[3]王正國.新世紀道路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趨勢[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2,18(6):325-328.
[4] WHO.World health injuries and violence prevention[OL].http://www.who.int/en/2012.
[5]江長青,張培訓,姜保國.深圳市1328例道路交通傷流行病學特征及傷情特點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9,25(7):640-643.
[6] Nantulya VM,Reich MR.The neglected epidemic: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Br Med J,2002,324(7346):1139-1141.
[7]江捍平,肖德明,李偉,等.1994~2003年深圳市骨科創(chuàng)傷住院病例調查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8(12):1144-1148.
[8] Dandona R,Kumar GA,Dandona L,et al.Risky behavior of drivers of motorized two wheeled vehicles in India[J].J Safety Res,2006,37(2):149-158.
[9] Wang SY,Chi GB,Jing CX,et al.Trends in road traffic crashes and associated injury and fatal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Inj Control Saf Promot,2003,10(1-2):83-87.
[10] Suriyanwongpaisal P,Kanchanasut S.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Thailand:trends selected underlying determinants and status of intervention[J].Inj Control Saf Promot,2003,10(1-2):95-104.
[11] Mock C,Quansah R,Krishnan R,et al.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injuries worldwide[J].Lancet,2004,363(9427):2172-2179.
[12]王聲恿,池桂波.我國傷害預防與控制研究現(xiàn)況和展望[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5):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