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生梅
人們比較熟悉的直立式水車有兩種——下沖式水車與上射式水車。前者是把正在使用中的車輪潛入水中,依靠水流轉動它;后者則是利用斜槽把水送到車輪的上部,這樣在水下降時靠水流向前的沖力與重力來驅動車輪。在這兩種情況下,動力皆由水平軸傳動,然后,就像巴貝加耳磨坊一樣,通過木齒輪傳給垂直軸。就這兩種水車結構而言,上射式水車的效率要高一些。但如果水量沖力不管怎樣都可以驅動磨石時,它的能量利用率可能就沒有什么優(yōu)勢了。此外,因為上射式水車要求有一個水磨貯水池和升高的斜槽來調節(jié)水量的供給,所以安裝起來價格就比較貴。
從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式水車到下沖式水車,最后到上射式水車,它們的設計在逐漸完善,所以現(xiàn)已確立的觀點就是不同的技術是按時間順序出現(xiàn)的。但是,倫敦皇家科學技術學院的史密斯卻認為,這些技術是為了適應當?shù)氐男枰c傳統(tǒng)而單獨發(fā)展起來的,而且在古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幾乎沒有臥式水車,即使有也非常少見。在巴貝加耳磨坊中,所有的水車都是直立式,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那些水車的結構是下沖式的還是上射式的。盡管兩種結構的水車都已經(jīng)提到了,但毫無疑問,上射式水車要更多一些。
這是因為當時水渠供給的水流量比較小而且受到控制,所以需要用到上射式水車的高效率。
巴貝加耳磨坊已經(jīng)超出了上面那些技術問題,它引出了這樣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即技術的社會作用。傳統(tǒng)的學說認為,古代人對水車有充分的了解,但使用水車卻少得驚人,因為奴隸提供的人力很便宜。
在此,這種非常普通的水車卻涉及了古代重大的疑難問題之一:技術在社會中的相對停滯會造就一批嶄露頭角的杰出人才。人們普遍認為,古代技術在利用動力方面有缺陷。例如,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都幾乎不會利用蒸汽,因為他們缺乏加工精確金屬部件的機械制造技術。那么他們?yōu)槭裁春鲆暳怂麄兛梢岳玫馁Y源呢?古代人通過船帆對風力很熟悉,但很明顯從未使用過風車。實際上他們建造出了水車,但數(shù)量不是很多。
對此,現(xiàn)代學者再次不斷地對這種已確立的觀點產(chǎn)生了懷疑。事實上,水車在古代可能并非那么稀少,水車稀少的跡象幾乎完全出于考古學的結論??脊艑W家發(fā)現(xiàn)的水車很少,因此人們就認為古代很少存在水車。但是重新對這種學說以及考古學證據(jù)進行的驗證現(xiàn)已表明,在公元2世紀的整個古羅馬帝國,水車得到了比較廣泛的使用。
這一觀點的改變一部分基于較多水車的發(fā)現(xiàn),一部分基于推理得出的同樣有說服力的論點。例如,公元11世紀的英國現(xiàn)在僅留下了10余座各式各樣的磨坊的遺跡,但英王威廉一世頒布的土地調查清冊,清楚地記錄著至少存在5624座磨坊。如果把這一發(fā)現(xiàn)放大到整個古代世界,那么有關“水車稀少”的某些權威解釋就站不住腳了。
根據(jù)權威解釋,地中海地區(qū),特別是意大利,缺少河流給磨坊提供所需要的可靠而穩(wěn)定的水流。只要人們認為存在的磨坊不多,這一理論就似乎很有說服力。相反,如果人們認為當時存在很多磨坊,人們很快就會想到,實際上古羅馬人就是普遍依靠水渠來提供可靠而穩(wěn)定的水流的。水渠應該完全適合于水動磨坊的需要,特別應該適合于像巴貝加耳磨坊那種上射式水車結構。當然,人們可以基于費用問題提出反對意見,但答案仍是能找到的。在所有使用水渠的地區(qū),磨坊必定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它們既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對于一條普通城市的水渠,在其沿途任何地方設置磨坊(這樣做并不影響它的正常功能),應該說是可能的。
事實上,在羅馬郊區(qū)的山坡上,人們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磨坊?,F(xiàn)在,人們迫切想知道的是,上面這種情況只是一個孤立的例子呢,還是其他這類磨坊的遺跡因為人們沒想找到它們而被忽略了。水渠在地勢突然降低的地方形成急流,于是磨坊往往就修在這些地方,這的確是非常常見的。當然,并不是所有這樣的情況都證明是經(jīng)濟的,有的天然適合建磨坊的處所可能由于距離遙遠或地形險惡而被放棄了。
然而,古羅馬人使用水動磨坊的范圍不及他們能夠使用的范圍廣泛,這是不能否認的。他們?yōu)槭裁礇]有更廣泛地使用呢?傳統(tǒng)的答復——有關古羅馬衰落的技術論——聲稱,隨著古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在邊疆穩(wěn)固之后,古羅馬人已經(jīng)失去了技術上的活力,所以他們缺乏經(jīng)濟刺激來發(fā)展技術。這一理論幾乎完全立足于奴隸制的影響衰退。
過分依賴奴隸制來做出解釋是危險的。事實上,廉價勞力,無論來自奴隸還是自由人,都能抑制節(jié)省勞力的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然而,奴隸常常比人們通常所想象的都要昂貴,因為購買時要花去高額費用,勞動負荷太大又造成勞動壽命短暫,并且平時供養(yǎng)和看管他們的費用頗高。
當市場上出現(xiàn)大批奴隸時,可以壓低每個奴隸的購買價格,這樣奴隸才有可能經(jīng)濟實惠。隨著古羅馬帝國的擴張,獲得勝利的古羅馬軍團不斷把前線的戰(zhàn)俘遣送到后方,大量的奴隸涌現(xiàn)出來了。公元1世紀,當前線安定了,更主要的是當那些野蠻人開始獲勝時,奴隸來源就逐漸枯竭,勞動力費用就上漲了。古羅馬帝國于是陷入了某些現(xiàn)代企業(yè)的處境:要么發(fā)展,要么衰落。
但是還有一種更直接得多的因素。這一因素實質上是純技術性的,表明了古代水車稀少的原因。利用水車建造像巴貝加耳磨坊這樣的工廠并形成以這些工廠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文化,這一定與馬的使用有關系。
盡管由于缺乏馬蹄鐵,馬作為牽引用牲畜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但馬蹄鐵的缺少與標準馬具的不足相比就微不足道了。馬具的皮帶正好與馬的解剖結構相重合,所以,如果馬要拉動很重的負荷,它就會被勒死。對陸路貨物運輸來說,即使是在古羅馬最好的道路上也見不到馬,這一動力由牛提供。牛的力量很大,但速度太慢。
因此,對于二三十千米的長距離來說,牛需要走好幾天,陸路運輸?shù)馁M用也就貴得令人不敢問津。這種貨物分配上的弱點具有一個極其深刻的影響:它幾乎把工廠完全排除在外了,因為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獲得的經(jīng)濟效益大大低于把貨物運往市場所花費的高額費用。而如果沒有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就不會有什么發(fā)展機械化的契機。
如果能夠既方便又便宜地獲得水,而且當?shù)厥袌鲇殖渥?,由水力驅動的機器就會使人獲益。如果需要給距離較遠的市場提供服務,那么這些工廠必須修建在碼頭附近,利用河運駁船或海運輪船——這是古代最便宜的運輸工具——把產(chǎn)品運走。公元4世紀的一位羅馬詩人曾描述過這樣一種企業(yè),他富有詩意而且非常清楚地描繪道,在特里爾附近,摩澤爾河的一條支流魯沃河上有一家切割大理石的工廠。它是人們已知的生產(chǎn)其他東西,而不是磨面的少數(shù)幾個工廠之一。
那么,巴貝加耳磨坊非常獨特嗎?并不完全是這樣。還有另外兩個已經(jīng)知道的復式磨坊,但沒有一個在規(guī)模上像巴貝加耳磨坊那么大。一個在突尼斯西部的Chemtou,那兒有一個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初的橋梁與水壩的聯(lián)合結構,它橫跨邁杰爾達河。在橋臺上安裝著三臺臥式磨坊水車,它們并排安裝在一起,而不是像巴貝加耳磨坊那樣依次排列著。水車安裝在一個叫做輸水管的圓筒形石頭池中,水流進入水池時略略偏離中心,就像在水輪機中一樣,水流主要沖擊水車的一邊。另一座磨坊在以色列,安裝在古代愷撒里亞附近鱷魚河的大壩上,正好在海法和特拉維夫的中間。兩臺臥式水車分別安裝在輸水管的底部,水從上面放入,靠水流下降時不斷增加的沖力沖擊水車。這兩處設施還沒有人進行過全面的研究,但人們知道,只有它們與巴貝加耳磨坊的水車類似。
然而問題的要點恰恰就在這里。巴貝加耳磨坊位于一個現(xiàn)代發(fā)達國家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它的遺址既沒有被掩埋,也無須發(fā)掘,只要適當清理一下就行。應該說巴貝加耳磨坊不容易被人忽視,但事實上,它被世人忽視了好幾個世紀。
教訓是很清楚的。類似巴貝加耳磨坊的其他遺跡也一定等待著人們在古羅馬帝國較為偏僻、人們對其研究較少的地區(qū)去發(fā)現(xiàn)。那么,在伊拉克或北非(在那兒,沙漠的流沙至今仍然隱藏著古羅馬城市的遺跡)可能掩埋著一些什么樣的杰作呢?對它們的發(fā)掘研究,對有關技術史、制造業(yè)史、經(jīng)濟史和文化史的結論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