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彭迎春,高 麗
(1.安徽新聞出版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安徽 合肥230601;2.安徽新聞出版職業(yè)技術學院 印刷工程系,安徽 合肥230601)
自信心是人類心理態(tài)度中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內在品質之一。自信心的強弱程度,對于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智力因素,都具有深遠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的生活、學習、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人們樹立信心,是指引人們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正如鄧小平指出的,“為什么我們過去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 信念,有共 產主義 信 念?!保?](P110)因此,在高職學生群體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信心品質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當前,“90后”的學生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體。為更好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自信心狀況,2011年11月,“高職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研究”課題組隨機抽取安徽新聞出版職業(yè)技術學院11個專業(yè)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51份,有效回收率為93%。課題組在分析校情、學情的基礎上自行編制22個問題的調查問卷,內容涉及自我認知、挫折認知、自信心培養(yǎng)認知等方面。在被調查的651人中,城市學生共216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128人;農村學生共435人,其中男生165人,女生270人。
從表1中可知,409名受訪學生(占總數62.8%)對于自身接納程度呈現(xiàn)中等及偏下認識,整體自信水平不高,這和5年前的類似調查呈現(xiàn)出較高的一致性[2]。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總體自信評價無顯著區(qū)別。調查顯示,城市學生中自我悅納程度高的男生有31人(占男生總數35.2%),女生為55人(占女生總數43%),總體自信評價呈現(xiàn)差異,女生總體自信評價好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反省自己。表示不知道自己優(yōu)缺點的男生為12人,女生有15人。課題組還發(fā)現(xiàn),農村學生自我悅納程度高的男生為59人(占農村男生總數35.8%),而女生為97人(占農村女生總數35.9%),總體自信評價基本一致,和城市男生水平一致,但均低于城市女生。這可能與獨生子女政策有關,男女平等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再加上在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中女生更加適應,故城市女生在這項指標的表現(xiàn)較好。
表1 自我悅納程度
表2顯示,從總體上看,249人(占學生總數約38.2%)能正確對待挫折,雖然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但并無明顯的受挫感受。其中,男生104人(占男生總數41.1%),女生145人(占女生總數36.4%),總體差別不大。但是,在城市學生中,男生36人(占城市男生總數40.9%)的抗挫折能力顯著強于女生38人(占城市女生總數29.7%);在農村學生中,男生68人(占農村男生總數41.2%)與女生107人(占農村女生總數39.6%)基本一致。挫折感受明顯和嚴重的學生,城市學生24人(占城市學生總數11.1%),農村學生74人(占農村學生總數17%),顯然挫折感強的學生比例,農村總體高于城市,且農村男生的比例高于城市女生(21.8%:7.8%)。這反映出兩個現(xiàn)象:一方面男生的抗挫能力要強一些;另一方面男生(特別是在農村)更容易感受到挫折。這可能和我國“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在占有資源相對較多的條件下,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男生的總體表現(xiàn)卻不如女生,心理落差較大,更容易有受挫感;同時,因為男生獲取資源相對較容易,所以,男生對待挫折可能也就更有韌性。
表2 挫折感受強度
表3顯示,占學生總數60.7%的395人都把挫折原因歸結為個人努力不夠,能認識到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在城市學生中,男女比例差別不很明顯(59.1%:53.9%);而農村學生男女比例差異顯著(49.7%:71.1%)。城鄉(xiāng)學生間也存在顯著差別。通常,歸因反映的是個體對于引起某個事件原因的認識,是個體對事件的一種主觀解釋,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這種主觀解釋往往比真實的原因更能影響個體的情緒、行為等各個方面[3](P27)。積極歸因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而消極歸因會使學生自暴自棄,喪失信心。
表3 挫折歸因分析
在談及“增強自信心的因素”時,在受調查的學生中,62.7%的學生(408人)特別看重交際能力的發(fā)展,51.2%的學生(333人)看好知識淵博或愛好廣泛。從男女生群體內部或城鄉(xiāng)學生內部看,也呈現(xiàn)出相似特點。14.3%的學生(93人)對于學習成績表現(xiàn)出較強的理性,認為學習好是自信心的主要因素;64.2%的學生(418人)對集體活動態(tài)度呈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顯示出高職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在不斷發(fā)展。從總體看,69%的學生(449人)認識到豐富自身能力素質對于提高自身自信品質意義重大,有意在大學期間完善自己。其中,城鄉(xiāng)學生比例有差異(76.4%:65.3%)。在城鄉(xiāng)學生內部,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分別為82%:75%,66.3%:63.6%)。
研究發(fā)現(xiàn),在“90后”高職學生內部,女生在總體自信、具體自信、理性自信等方面的表現(xiàn)均強于男生,農村女生尤其突出。這可能和我國應試教育體制有關,女生往往比男生更能配合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此中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促進了女生自信心更好的發(fā)展。在高職學生分布中,女生數已明顯超過男生數。當然,這也可能是問卷內容差別導致的。認清這樣的現(xiàn)實,是高職院校學生構建自信心培養(yǎng)機制的基礎。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專門發(fā)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對體制機制、師資隊伍、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及工作條件諸多建設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高職院校也都開設了相應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調查顯示,37.5%的學生明顯感覺到學習壓力,只有14.3%的學生愿意把學習好當做增強自信心的來源,這反映出高職生學習動力的萎縮。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就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
從教學內容看,自信心在心理品質中的基礎地位、社會轉型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增多等都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突出自信心教育和訓練。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自信心與個體自我能力的認知、個體成功經驗、成敗歸因、外界評價體系密切相關。自信并非與生俱來,是在個體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同時,形成之后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力從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知與評價能力、學會正確歸因、增加成功體驗等方面入手[4]。
從教學方法看,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學效果。學校要著眼于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學生想擴大社會交往、豐富自身素質的現(xiàn)實需求,積極支持各類學生組織或社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揮作用,廣泛構筑學生“可信、可及、可用”的平臺載體,積極探索完善“六我”(我聽、我看、我講、我議、我做、我行)模式,引導學生更好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實際、生活實際,努力實現(xiàn)思想性和通俗性、說理性和生動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從教學對象看,女生日益成為大學生的主體,農村學生比例也在增長。當前,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帶來了城鄉(xiāng)子女在經濟、文化、社會資本上的不平等,而且這種差異在繼續(xù)擴大和再生產不平等[5](P27)。從長遠看,農村學生將經歷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砥礪,既可能因此比城市學生閱歷更豐富、眼界更開闊,也可能會出現(xiàn)角色轉換失敗導致適應社會困難。對于女生而言,她們在適應社會過程中常會因性別角色與職業(yè)角色的矛盾而感到不安:除生理條件限制會給工作帶來一些不便之外,家庭與事業(yè)的矛盾也往往令人苦惱,她們更要面對男性在本專業(yè)或行業(yè)中已經具備的強大優(yōu)勢。這種職業(yè)角色與性別角色的矛盾使女大學生們感到極為困惑[6]。因此,從大學生成才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現(xiàn)實出發(fā),積極應對并有效激活和擴大其中的有利因素,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所必須正視的時代課題。
大學生對于成長成才都有很高的期望,也是其自信心的主要來源。認清社會現(xiàn)實,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實現(xiàn)成長成才的根本途徑。鄧小平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1989年,他曾痛惜地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保?](P306)進入新時期以來,黨對思想政治工作極其重視,先后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重要文獻,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把精神與物質利益結合起來,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對“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體現(xiàn)了黨對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堅持政治教育的利益性和情感性的統(tǒng)一。鄧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保?](P146)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還是人們的謀生手段,人們合法正當的利益追求是實現(xiàn)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回避,還應該給受教育者提供獲得現(xiàn)實或可期利益的方法。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緊緊圍繞學生成長成才這個中心展開的,而成長成才恰恰是大學生最根本的利益。教師要將教育教學始終與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相結合,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多出主意,多想辦法。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豐富和發(fā)展師生的社會情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目標就能較好地融會貫通于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中。
堅持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在新時期,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跡不可能馬上消失,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利益調整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前途的認識出現(xiàn)了迷茫、困惑甚至動搖,價值觀念出現(xiàn)偏移。馬克思指出“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xiàn),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xiàn)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和確證。”[8](P79)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根本屬性,決定了科學的理想必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社會發(fā)展客觀趨勢一致性的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凝聚了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主體發(fā)展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事實穿透”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升華”,從而達到“理論貫通”的效果。
堅持政治理論的穩(wěn)定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總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穩(wěn)定性,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動搖,并把它貫穿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中去。政治理論教學還要從時空上貼近學生,努力使學生能夠用理論自身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以案例教學為例,就應對案例本身的專業(yè)性與時代性進行審視與詮釋。案例應該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要能向學生展示出事件發(fā)生和演變的全部過程,還應與教學內容、學生思想實際、學生能力水平相適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9]。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該緊密把握學生實際需求,最大程度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念,引領學生穿梭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社會現(xiàn)實之中,學會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看待各種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塑造學生的人格,最終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千名高職生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存在自卑感[EB/OL].http://www.hf365.com/html/01/07/20071019/61677.htm.
[3]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6-89.
[5]卜鵬翠.農村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調查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1,(3):118-119.
[6]徐少紅,溫梅英.大學實施女性教育探討——50名理工科女生畢業(yè)發(fā)展的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10,(1):126-129.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許瀅倩.放慢教學速度——由澳大利亞地理教材中的一個案例所想到的[J].現(xiàn)代教學,2007,(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