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延明 王 燕 馬云平 許震黎
舞弊作為一個專業(yè)術語,曾經出現(xiàn)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與舞弊相關的責任》中,在財務報表審計中,舞弊是指導致財務報表發(fā)生錯報的故意行為。同時,該準則也指出,舞弊是一個寬泛的法律概念。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用欺騙的方式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本文對舞弊的定義選擇了后者。從上述定義上說,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尋租、貪污受賄、濫用職權、買官賣官是舞弊;企業(yè)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騙取上市資格是舞弊;上市公司編報虛假財務報表是舞弊;學生考試作弊是舞弊;專家為利益集團虛假代言是舞弊……因為,凡此種種,均屬“用欺騙的方式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舞弊具有以下特點:
(1)舞弊的方式和手段是秘密的、具有欺騙性的。顯然,上述所列舉的種種,都需要暗箱操作,不可能拿到“臺面”上來說,更不能拿到“臺面”上來做。
(2)舞弊者的行為違背了對所在組織的受托責任。例如,對于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而言,他們是納稅人的受托代理人,他們的責任是為納稅人服務,為納稅人營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環(huán)境。權力尋租、濫用職權、買官賣官等做法顯然違背了這一受托責任。
(3)舞弊的目的在于謀取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毫無疑問,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切向錢看”的氣息。人們唯利是圖、利益至上,為了獲取個人利益不擇手段。
(4)舞弊行為發(fā)生的結果是使得組織或其他人發(fā)生損失。這種損失可能是經濟的,也可能是非經濟的??赡苁强梢粤炕模部赡苁菬o法量化的。
根據(jù)舞弊的定義及其表現(xiàn),我們不難了解舞弊的危害有多嚴重。讓我們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吃住行來看看吧:
先說“吃”。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先??纯次覀兠刻於荚诔孕┦裁窗桑捍竺资怯卸镜模z頭是過期染色的,食用油是從地溝里撈出來加工的,牛奶是加了三聚氰胺的,豆制品是放了吊白塊的,蔬菜水果是涂抹了避孕藥或浸泡過福爾馬林的,豬肉是用瘦肉精喂養(yǎng)出來的(有的還會在夜晚發(fā)光),羊肉片是用鴨肉和羊油混合而成的……“最近,一位復旦大學研究生和幾十名志愿者完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報告甚至把中國的食品狀況描述為‘易糞相食’”!
再說“住”。汶川地震的慘烈,國人猶歷歷在目。我們有多少建筑真的經得起考驗?四川綦江新建的橋塌了,上海正在蓋的樓倒了,給出的解釋不知我們能否相信。我們的建筑從設計到施工到竣工,有多少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有多少監(jiān)理和施工“軍民一家親”?商品房的產權是70年,而住房與城鄉(xiāng)建設部一位官員在媒體上痛心疾首地說中國的住宅平均壽命只有30年!
最后說“行”。去年7月23日,以大躍進的方式和速度一路高歌猛進的高鐵在溫甬線上創(chuàng)造了小伊伊“奇跡”之后戛然而止;無數(shù)輛嚴重超員、車況惡劣的校車無情地從家長的心頭碾壓過去,呼嘯著開往天堂……
因為舞弊,國家、個人、組織的利益蒙受了損失,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都遭到了破壞。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身處一個事事皆可能存在舞弊、人人都可能實施舞弊的環(huán)境之中。我們人人自危,沒有安全感可言。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失去了誠信!
美國注冊舞弊檢查師協(xié)會(ACFE)第一任主席楊百翰大學教授W.Steve Albrecht在他的《Fraud Examination》(《舞弊檢查》)一書中指出,機會、壓力和合理化(也稱借口)是構成舞弊的三個主要原因。當機會與壓力并存,舞弊的可能就會大大增加;“而誠實水平的下降導致舞弊更易于合理化至可接受水平”。
從理論上說,任何人都有可能實施舞弊。但并非任何人都會實施舞弊。當人們面臨經濟困境(經濟壓力)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會去搶銀行;當人們有機可乘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會“伸手”。即使面對機會、即使面臨壓力,仍然有人不會實施舞弊,仍然有人“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份堅守背后的力量,就是誠信。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也曾有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一直倡導仁義禮智信,我們也曾教育后代“人無信則不立”。為什么到了經濟繁榮、科技昌明的21世紀,我們的生活中卻不見了誠信的蹤跡?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目前出現(xiàn)的嚴重的誠信危機,是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曾指出,“觀念的改變往往落后于社會結構的變遷,當社會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道德觀念很難一下子適應過來,由此發(fā)生了空前的混亂”。先哲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也曾描述過經濟發(fā)展與道德墮落這種“二律悖反”的現(xiàn)象。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歷程中,我們的確都可以看到這種經濟制度的變遷所帶來的特定時期的混亂。
不可否認,我國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誠信危機確實有上述原因,但這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文化層面和政治層面。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經歷了幾千年沉積下來的寶貴財富,在十年浩劫間被踐踏殆盡。本應承擔傳遞文明重任的教育陷于癱瘓狀態(tài)。人們盲目地認為只要對一個已經被神化了的領袖忠誠就是誠信了,為表示自己的誠信不惜將無辜的人(包括家人)送上斷頭臺。經歷了十年的“革命”,被愚弄的人們已經不知何為道德,何為誠信了。從瘋狂的狀態(tài)中慢慢沉寂下來的精神已經極度空虛的人們,在被拋進了市場經濟的大潮后,迅速抓住了“市場經濟下的道德觀承認人追求利益的正當性”這根稻草,怎么也不肯放手了。追求自身利益包括不擇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成為許多人生活的唯一目標。當個人利益成為所有人包括政府官員決策的原動力,“怎會有真正的‘道德’和‘良心’出現(xiàn)于這一社會?‘誠信’這一文化觀念有可能在這種土壤上滋生成長嗎?”沒有了誠信,我們又怎么可能不面對大量的舞弊事件呢?!
既然舞弊亂象叢生的根源是整個社會缺乏誠信。要防范和治理舞弊,就必須從重建誠信著手。溫家寶總理曾說“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罢\信和道德是現(xiàn)代社會應該解決的緊迫問題”。
要重建誠信,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
溫家寶總理曾說,現(xiàn)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誠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整個社會誠信缺失,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茅于軾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一個腐敗的政府,能夠帶出一個有牢固商業(yè)道德的社會”。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作為決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必須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為社會樹立誠信的榜樣,不然就沒有公信力。
一方面要強化社會公眾對政府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對各類舞弊行為的監(jiān)督。政府要首先將自身的行為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除涉及國防軍事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外,政務信息均應詳細公開、透明,尤其是財政收支、人員錄用與變更等方面的信息。作為一個靠納稅人供養(yǎng)的機構,沒有任何理由剝奪納稅人的知情權。只有將自身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并認真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政府才有公信力,才有資格對整個社會的舞弊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治理。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我國的教育經歷了所謂的改革,卻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所謂的素質不過就是會唱歌、跳舞、畫畫、書法、玩樂器等等才藝而已,許多人就連最基本的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打傘不要碰到他人這些最起碼的道德常識都沒有!溫家寶總理認為,現(xiàn)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最大方面就是社會的誠信。教育理念和內涵中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就是失敗的教育。目前誠信缺失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證明。
治亂世用重典。盧梭說,“如果人們不服從而能不受懲罰,人們就可以合法地不再服從”。舞弊者如果不能受到處罰或處罰的力度不夠,就不足以懲治舞弊行為,不足以震懾后來者,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必然大行其道,越來越多的人實施舞弊行為。因而必須嚴格執(zhí)法并加大處罰力度,讓所有人知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才能有效遏制舞弊行為的泛濫。
[1]王俊秀.構建和諧社會始于信任重建.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序言一).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1:2頁.
[2]W.Steve Albrecht.舞弊檢查.李爽 吳溪譯.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頁.
[3]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86頁.
[4]陳少華.防范企業(yè)會計信息舞弊的綜合對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