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關(guān) 鑫 李 堅 郭明輝
(生物質(zhì)材料科學與技術(sh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為了實現(xiàn)森林資源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得到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木材的同時緩解溫室效應(yīng),研究木材品質(zhì)、固碳量與森林培育和加工利用的關(guān)系,是實現(xiàn)人工林定向培育和高效利用的先導。培育措施包括林分結(jié)構(gòu)、初植密度、間伐、修枝等,是影響木材材質(zhì)和固碳量的重要因子,因此了解不同培育措施與木材微觀構(gòu)造特征和固碳量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將有利于培育優(yōu)質(zhì)高固碳量人工林[1-4]。初植密度是人工林培育的主要參數(shù)之一,直接關(guān)系到人工林木材的材質(zhì)。目前對于初植密度的研究結(jié)論較多[5-11],Polge研究發(fā)現(xiàn)[12],初植密度較大易產(chǎn)生較大的節(jié)子和較多的幼齡材,而尖削度較大的樹木主要生長在初植密度較小的空間內(nèi)。Cown研究表明[13],在初植密度較大的條件下生長的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其木材密度較低。郭明輝[14]研究表明,紅松(Pinus koraisensis)初植密度較大,其胞壁率、生長輪密度、抗彎強度、順紋抗壓強度、橫紋抗壓強度、木材密度較大。可見,樹木的多樣化使其培育措施具有專屬性[15]。筆者以東北人工林主要樹種之一的大青楊為對象,主要研究其初植密度對木材微觀構(gòu)造特征和固碳量的影響,從而推動大青楊人工林定向培育技術(shù)的發(fā)展進程。
試材采自東北林業(yè)大學帽兒山實驗林場老山生態(tài)站的大青楊人工林。選取3種初植密度為2.0 m×2.0 m、3.0 m×3.0 m 和 4.0 m×4.0 m 的林分,在每塊樣地隨機選取3棵樹,于胸高1.3 m處分別截取厚25、50 mm圓盤各一個,標明南北方向。樣木狀況見表1。
表1 樣木
解剖特征測量 解剖特征包括纖維長度、導管長度、纖維直徑、導管直徑、壁厚、壁腔比、胞壁率和組織比量。其中,纖維和導管長度采用離析法[1]測定,其余橫切面解剖特征采用木材顯微圖像分析[1]處理系統(tǒng)進行測量。
木材固碳量計算 木材是一種復(fù)雜的多孔性材料,其微觀構(gòu)造有導管、管胞、木纖維、木射線、胞間道等,結(jié)構(gòu)復(fù)雜,但存在共性,即都是由細胞腔和細胞壁構(gòu)成。細胞壁是碳的儲存體[5],通過測量細胞壁的量可以總體評價木材碳匯能力。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為木材的固碳量;r為胞壁率;V為木材材積,按照伐倒木區(qū)分求積法計算;n為轉(zhuǎn)化系數(shù),若C的單位為g,V的單位為 cm3,則n為1,若C的單位為kg,V的單位為m3,則n為103。
2.1.1 木纖維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木纖維特征測定結(jié)果如表2所示。方差分析表明,纖維壁厚、纖維長度和纖維組織比量差異性顯著。
表2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木纖維特征測定結(jié)果
從數(shù)值上看,初植密度為3.0 m×3.0 m的組織比量最大,其次為4.0 m×4.0 m,最小為 2.0 m×2.0 m。但是初植密度為3.0 m×3.0 m的纖維長度和纖維壁厚都小于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木纖維,而初植密度為2.0 m×2.0 m的木纖維長度較長。從造紙角度而言,紙張的質(zhì)量品種多樣,纖維長度影響紙的撕裂強度、耐折度、耐破度等,通常要求纖維長度在0.9~3.0 mm之間。此外,管胞的長寬比、壁腔比與紙張強度和質(zhì)量也有密切關(guān)系,一般認為長寬比大于30~45,壁腔比小于1的纖維適合造紙。對照本研究結(jié)果可知,3種初植密度生長的大青楊木纖維指標均符合造紙要求,且2.0 m×2.0 m優(yōu)于4.0 m×4.0 m,其次為3.0 m×3.0 m。
2.1.2 導管
導管體積一般占木材總體積的7% ~43%,是輸導組織,但導管本身是降低木材物理力學性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16]。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導管特征測定結(jié)果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導管直徑、導管壁厚、導管長度、導管長寬比和導管組織比量差異性顯著。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大青楊,其導管相對短小,導管腔相對較大,組織比量相對較小,相對來說,其既利于樹木生物量的累積,又不會顯著降低木材的力學強度。初植密度為3.0 m×3.0 m和2.0 m×2.0 m的大青楊,其導管各項指標相對較為接近。但考慮木材固碳量的累積,初植密度為2.0 m×2.0 m的大青楊,其導管各項指標更符合要求。
表3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導管特征測定結(jié)果
由圖1 可知:初植密度為2.0 m×2.0 m 和3.0 m×3.0 m的大青楊人工林,其連年固碳量變化趨勢較為相似,即先緩慢增加(<16 a),而后呈相對穩(wěn)定的波動性變化;初植密度為2.0 m×2.0 m的大青楊人工林,其連年固碳量在前期的增加幅度要相對較大;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在短期內(nèi)(<7 a)快速增加,而后呈相對穩(wěn)定的波動性變化。表4表明,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最大,其次是被植密度為2.0 m×2.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而初植密度為3.0 m×3.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最小。其中2.0 m×2.0 m的初植密度對連年固碳量具有高度顯著性影響。不同初植密度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的差異性顯著。對于單株大青楊而言,4.0 m×4.0 m的初植密度將獲得最多的固碳量。而對于單位面積內(nèi)大青楊人工林總的連年固碳量而言,初植密度為2.0 m×2.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最大,而初植密度為3.0 m×3.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最小,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大青楊人工林連年固碳量介于兩者之間,因此,2.0 m×2.0 m的初植密度應(yīng)是科學合理的選擇方案,但同時應(yīng)該采取其他培育措施來增加大青楊的固碳量,即提高單株樹木固碳量的同時也提高大青楊人工林總的固碳量。
表4 不同林分類型人工林大青楊木材連年固碳量測定結(jié)果
圖1 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固碳量徑向變異
初植密度4.0 m×4.0 m的大青楊人工林,其徑級相對較大,力學性能相對較好,單株樹木短時間內(nèi)固碳量累計較高,因此可考慮作為短期輪伐林的培育模式;初植密度2.0 m×2.0 m的大青楊人工林,其力學性能相對低于初植密度為4.0 m×4.0 m的大青楊,但單位面積內(nèi)大青楊累積固碳量較高,因此可考慮作為長期固碳林的培育模式。此外初植密度為2.0m×2.0m的大青楊,其木纖維各項指標相對較優(yōu),故采伐后的木材可用作造紙原料。
[1]郭明輝.木材品質(zhì)培育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1.
[2]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fā)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Liu Guoliang,Han Shijie.Long-term forest management and timely transfer of carbon into wood products help reduce atmospheric carbon[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13/14):1719-1723.
[4]Liu Guoliang,Wardman C W,Nelson J D.A target-oriented approach to forest ecosystem design-changing the rules of forest planning[J].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7(2/3):269-281.
[5]王效科,馮宗煒,歐陽志云.中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植物碳儲量和碳密度研究[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01,12(1):13-16.
[6]陳紅林,曹健,黃發(fā)新,等.提高木材碳匯的林木育種技術(shù)初探[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8(6):42-46.
[7]Van Buijtenen J P.Controlling wood properties by forest management[J].Tappi,1969,52(2):257-259.
[8]Wauters J B,Coudert S,Grallien E,et al.Carbon stock in rubber tree plantations in Western Ghana and Mato Grosso(Brazil)[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5(7):2347-2361.
[9]Berndes G,B?rjesson P,Azar C.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lantations and the economics of energy crop production:the case of salix production in Sweden[C]//Gale J,Kaya Y.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UK:Elsevier Science Ltd,2003.
[10]Sivakumar M V K.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and desertification[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7,142(2/4):143-155.
[11]Petit B,Montagnini F.Growth equations and rotation ages of ten native tree species in mixed and pure plantations in the humid neotropic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4,199(2/3):243-257.
[12]Cown D J.Wood density of Pinus caribaea var.Hondurensis grown in Fiji[J].New Zealand Journal of Forestry Science,1981,11(3):244-253.
[13]郭明輝.初植密度對人工紅松林木材材質(zhì)變異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29(2):7-11.
[14]李堅.生物質(zhì)復(fù)合材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5]Krauskopf K B,Loague K.Encyclopedia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3rd.San Diego: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2002.
[16]李堅.木材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