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云,沈嘉華
(云南省楚雄州食品藥品檢驗所,云南 楚雄 675000)
巖陀為虎耳草科植物羽葉巖陀 Rodgersia pinnata Franch.的干燥根莖,味苦、澀,性平,具有解熱、祛風、收斂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頭痛、風濕骨痛、腸炎、細菌性痢疾、外傷出血[1]。巖陀藥材在彝族地區(qū)應(yīng)用廣泛,使用歷史很長。1977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有該品種,但標準中只有性狀描述。為完善巖陀的質(zhì)量標準,筆者對巖陀進行了顯微和薄層色譜鑒別研究,試驗表明,兩種方法對控制該藥材的質(zhì)量都具有專屬性和可控性。
Sartorius BP211型電子天平;KQ250DB型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儀;Autosampler型自動點樣儀;Plate HeaterⅢ型薄層色譜加熱顯色儀;TS-122H型生物組織自動脫水機;尼康E400型顯微攝像儀。巖白菜素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為1532-200001);巖陀藥材樣品3批,分別采自楚雄(20060703)、祿豐(20060502)、大姚(20060601),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鑒定。
橫切面顯微鑒別:將巖陀藥材切段,長度約0.5 cm,用游離氨基酸(FAA)溶液固定浸泡,取出用70% 乙醇浸洗3~4次,洗去固定液的藥材經(jīng)不同濃度梯度的乙醇逐級脫水后,進行逐級透明處理,隨即將其放入石蠟中浸蠟,浸好蠟后用相同比例的混合石蠟包埋,迅速冷卻,切片,切好的片子移至載玻片上烤片,然后脫蠟,染色,及時封固。將封固的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結(jié)果見圖1。木栓層15~25列細胞;皮層中偶有根跡維管束;維管束外韌形,大小不一,斷續(xù)環(huán)列,有的韌皮部外側(cè)有纖維束,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的導(dǎo)管中常含黃棕色物質(zhì),束內(nèi)形成層明顯;射線寬窄不一;髓部寬大,髓周有維管束散在,其韌皮部位于內(nèi)側(cè),木質(zhì)部位于外側(cè)。薄壁細胞中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鈣針晶束。
圖1 巖陀根莖橫切面圖
粉末顯微:取巖陀藥材粉末(過80目篩)少許于載玻片上,加水合氯醛2~3滴,封片后置顯微鏡下觀察,結(jié)果見圖2。木栓細胞多角形,黃棕色,壁增厚;導(dǎo)管為梯紋導(dǎo)管和螺紋導(dǎo)管,直徑24~38 μm;非腺毛由1~4個細胞組成,壁薄,外壁光滑;淀粉粒眾多,多單粒,呈類橢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臍點呈裂縫狀或人字形,多數(shù)不甚明顯,有的隱約可見層紋,直徑2~16 μm;草酸鈣針晶單個散在,長30~86 μm。
圖2 巖陀粉末圖
據(jù)報道,巖陀 Rodgersia pinnata Franch.含巖白菜素[2]。根據(jù)巖白菜素的提取方法,以巖白菜素作對照品進行薄層色譜鑒別試驗。
取巖白菜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不同產(chǎn)地的巖陀粉末各0.3 g,加乙酸乙酯 15 mL,超聲處理15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其溶解,即得供試品溶液。
圖3 薄層色譜圖
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2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5∶4∶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新制的2%三氯化鐵溶液與2%鐵氰化鉀溶液的等容混合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見圖3。
橫切面特征(圖1)和粉末特征(圖2)根據(jù)實物觀察描述,顯微特征有較強專屬性,且重現(xiàn)性好。
從薄層色譜圖中可以看出,樣品與巖白菜素對照品相同位置的斑點清晰、顯色一致,不同產(chǎn)地的巖陀顯示的斑點穩(wěn)定,無明顯差異,用此方法控制藥材質(zhì)量,具有可控性。
[1]云南省彝族醫(yī)藥研究所.中國彝族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93.
[2]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云南天然藥物圖鑒[M].昆明:云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