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芳,趙立群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河南 鄭州 450052;2.鄭州大學醫(yī)藥科學研究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因其早期癥狀不典型,常被臨床忽視而延誤早期診斷及治療機會。胃鏡及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但胃鏡檢查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不適宜在廣大農(nóng)村普查。近年來,有文獻指出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在確診時已存在止凝血指標異常,機體凝血、纖溶系統(tǒng)均處于激活狀態(tài)[1]。纖溶系統(tǒng)在腫瘤的發(fā)生、浸潤和轉(zhuǎn)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研究證實:D-二聚體(D-dimmer)在肺癌、結腸癌、卵巢癌等腫瘤患者體內(nèi)水平升高,其含量對惡性腫瘤的輔助診斷和預后判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文通過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40例食管癌患者和40例慢性食管炎患者的血漿D-dimmer水平的比較,探討其與腫瘤標記物聯(lián)合檢測在食管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1 對象 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就診的40例食管鱗癌住院患者的血清,全部病例均經(jīng)病理細胞學檢測確診,且為未經(jīng)治療的初診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8.8歲,以40例慢性食管炎患者為對照,男23例,女17例,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55.75 歲。
1.2 方法 試劑來源與正常值:血清CEA、CA19-9采用羅氏公司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試劑用儀器配套的試劑盒;入院后次日晨空腹采血,離心后收集血清;血清CEA正常值0~5.0 ng/ml,CA19-9正常值0~37 ng/ml。D-二聚體檢測依據(jù)試劑盒說明書采用膠體金雙抗體夾心法測得;D-二聚體正常值為小于0.3 mg/L。
1.3 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以 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食管癌組織及炎癥組織中 D-dimmer、CEA、CA19-9的水平含量比較 D-dimmer在食管癌組和食管炎組中的陽性率分別為47.5%及25.0%;CEA在食管癌組及炎癥組的陽性率分別為35.0%及15.0%;CA19-9在食管癌組及炎癥組的陽性率分別為15.0%及0;D-dimmer、CEA、CA19-9在食管癌組及慢性食管炎組中的陽性率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各指標單獨檢測結果(n,%)
2.2 食管癌組、慢性食管炎組中CEA+D-dimmer,CA19-9+D-dimmer陽性率比較 食管癌組中,D-dimmer+CEA陽性者為26例(65.0%),比其單項檢測陽性率高;D-dimmer+CA19-9陽性者為21例(52.5%),與表1對比,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性相對較高,CEA+D-dimmer,CA19-9+D-dimmer在食管癌組及慢性食管炎組中的陽性率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D-二聚體是已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的降解產(chǎn)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纖維系統(tǒng)的激活,可以作為體內(nèi)血栓前狀態(tài)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標志物之一。有報道,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栓形成和惡性腫瘤之間存在一定生物學關系[2],齊擁軍[3]發(fā)現(xiàn)食管癌患者的 D-二聚體血漿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本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患者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慢性食管炎組,陽性率為47.5%,與其報道一致,說明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有助于食管惡性腫瘤的診斷。但此與梁亞嘉[4]報道不一致,其指出:在D-二聚體在食管癌中的陽性率最高,能達到95.65%,兩者對比相差較遠,可能與本實驗樣本量太少有關;另據(jù)靳小石[5]報道:D-二聚體含量與腫瘤進展、轉(zhuǎn)移有一定關系。閆華等[6]研究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患者中,惡性腫瘤轉(zhuǎn)移組D-二聚體明顯升高,治療緩解組血漿D-二聚體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本實驗組研究對象未涉及食管癌初治患者是否已經(jīng)伴遠處轉(zhuǎn)移等,推測其與此也有一定的關系。
CA19-9屬1型糖類抗原,是Koprousi等1979年從人結腸癌細胞株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糖蛋白,是非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在多種由內(nèi)胚層細胞分化而來的上皮類惡性腫瘤的血清中可明顯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CA19-9在食管癌中的陽性率為15.0%,高于其在慢性食管炎中的表達,與張寧[7]報道的一致。但因其陽性率遠低于CEA及D-二聚體的表達,說明CA19-9的敏感性低于CEA及D-二聚體,其單獨檢測意義不大,多用于聯(lián)合檢測中。
CEA屬于非器官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分泌CEA的腫瘤大多位于空腔臟器,如胃腸道、呼吸道、泌尿道等,成年人胃腸道腫瘤,惡性細胞能新表達CEA,并由細胞表面分泌入血。本研究顯示:CEA在食管癌中的陽性率為35.0%,與慢性食管炎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文獻報道一致。同上,CEA類似CA19-9對食管癌的靈敏性相對較低,也常用于與其他標記物的聯(lián)合檢測中。
目前至今所知的腫瘤標志物還沒有任何一項其敏感性能達到100%,而單一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食管癌的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引起部分患者的漏診,因此本研究采用血清腫瘤標志物與D-二聚體聯(lián)合檢測。本結果表明:腫瘤標記物CEA和CA19-9單項檢測時,其靈敏度都較低,分別為35.0%和15.0%,D-二聚體單獨檢測時敏感性達47.5%,均高于CEA及CA19-9的敏感性。而兩項指標聯(lián)合D-二聚體檢測后的敏感性明顯高于其單一指標檢測,分別為達65%和52.5%。說明腫瘤標志物與D-二聚體聯(lián)合檢測可以彌補單項指標診斷的漏診,完善了單項指標對食管癌早期敏感性不強的缺點,降低漏診率。這與任傳利等[8]報道一致,因此我們認為:D-二聚體與腫瘤標記物的聯(lián)合檢測能明顯提高其單一標記物檢出的陽性率,是一種提高敏感性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早期食管癌的診斷,有助于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的鑒別。
[1] 姚一蕓,胡鈞培,葉為德.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止凝血異常的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06,12(6):245-255,261.
[2] 陳文慧,王辰.惡性腫瘤與血栓性疾病[J].中國醫(yī)刊,2008,43(1):14-15.
[3] 齊擁軍.D-二聚體在食管癌診治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1,17(24):105-106.
[4] 梁亞嘉,陳艷.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9,31(3):100-101.
[5] 靳小石.大腸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濃度變化及臨床意義[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12(3):404-405.
[6] 閆華,趙崇高,江濤.惡性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的檢測與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25(1):27-28.
[7] 張寧,于仁波,張美蓮,等.食管癌患者血清 CYFRA21-1、SCC、CA19-9含量及其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7,20(3):250.
[8] 任傳利,韓崇旭,王大新,等.血清CA19-9、CEA、Cal25聯(lián)合檢測診斷食管癌的價值[J].山東醫(yī)藥,2010,50(4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