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婕蕓
湖南省懷化市婦幼保健院,湖南懷化 418000
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84例臨床分析
熊婕蕓
湖南省懷化市婦幼保健院,湖南懷化 418000
目的 觀察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在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的應用及治療效果。 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168例VLBW隨機均分為兩組,實驗組全部給予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對照組均給予全靜脈營養(yǎng)(TPN)。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的血漿蛋白、電解質、血糖、血尿素氮變化等指標。 結果 在喂養(yǎng)7 d之后,兩組VLBW比較發(fā)現血鈣、鋅、鐵、血清蛋白、總蛋白、血糖、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血尿素氮的變化,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電解質中,鉀和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VLBW取得的效果更為滿意。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微量喂養(yǎng);聯合治療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是指臨床上出生時體重在1 500 g以下的新生兒,多見于小于32周的早產兒。由于VLBW生后喂養(yǎng)困難,吸吮能力較差或不能吸吮,因此長期不能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容易引起各種并發(fā)癥,死亡率較高[1-2]。本研究將168例VLBW進行隨機分組研究,84例VLBW實施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 2006年 1月~2010年 12月收治的 168例VLBW,其中,男 97例,女 71例;胎齡 29~35周,平均(31.7±1.5)周;平均體重(1 280±190) g。 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84 例,男 52 例,女 32 例,平均胎齡(32.3±1.2)周,平均體重(1 320±150)g;對照組84例,男45例,女39例,平均胎齡(31.4±1.3)周,平均體重(1 230±120) g。 兩組患兒的性別、出生體重以及胎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1)出生體重 1 000~1 500 g;(2)胎齡 29~35周;(3)出生時 Apgar評分≥8分;(4)排除嚴重感染、消化道畸形、肺部疾病、遺傳性心臟疾病等各種疾病。
新生患兒均先給予早期規(guī)范管理和治療。根據出生的時間和體重計算患兒每天所需要的熱量。實驗組對新生VLBW進行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對VLBW給予經口胃管的間歇喂養(yǎng),喂養(yǎng)選用早產兒奶粉或母乳,計算出所需的奶量,24 h勻速輸入;同時,早期進行外周靜脈營養(yǎng),從而可以補充腸內營養(yǎng)的不足,計算輸入的量,葡萄糖6~8 g/(kg·d),輸注濃度不超過 12.5%;氨基酸和脂肪乳在 2 d后,從 1.0 g/(kg·d)開始逐漸增加至 3.0 g/(kg·d);其他的各種微量元素按常規(guī)比例配制成營養(yǎng)液,24 h均勻的輸入患兒的靜脈中。對照組從VLBW出生后第2天開始,采取TPN的方法治療。按常規(guī)的配方計算能量的需要量。
實驗數據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s表示,兩組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平均每天增長體重為(28.9±5.3)g/kg,對照組平均每天增長體重為(17.4±7.8)g/k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喂養(yǎng)7 d之后,檢測血中的電解質的變化,發(fā)現鉀和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血鈣、鋅、鐵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血中部分電解質的變化(±s,mmol/L)
表1 血中部分電解質的變化(±s,mmol/L)
組別 血鉀 血鈉 血鈣 血鋅 血鐵實驗組對照組P值5.1±1.5 5.1±0.3>0.05 137.4±5.3 136.3±3.7>0.05 2.5±0.4 1.9±0.4<0.05 16.5±3.3 14.1±2.2<0.05 39.2±6.3 36.6±5.8<0.05
血液中清蛋白、總蛋白、血糖及血尿素氮的變化,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表2 血蛋白、血糖及尿素氮的變化(±s)
表2 血蛋白、血糖及尿素氮的變化(±s)
組別 清蛋白(g/L)總蛋白(g/L)血糖(mmol/L)總膽紅素(mmol/L)結合膽紅素(mmol/L)尿素氮(mmol/L)實驗組對照組P值33.3±4.2 29.6±3.7<0.05 59.4±5.2 55.1±3.8<0.05 4.4±1.1 3.2±1.4<0.05 79.1±9.5 74.2±11.5<0.05 18.3±3.2 14.5±4.1<0.05 7.6±3.4 5.8±4.1<0.05
兩組第 3 天的熱卡分別為:(60.2±14.1)、(65.7±18.3) Kcal;第 7 天的熱卡分別為(75.9±12.5)、(110.4±10.3) Kca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近年來醫(yī)學的進步和發(fā)展,VLBW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由于患兒的消化道功能不全,出生后不能立刻適應宮外生存條件及吸吮和吞咽的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容易造成營養(yǎng)攝入不足。因此,如何提高VLBW生存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及營養(yǎng)攝入不足等問題,是現在研究的熱點[3-4]。
目前,對患兒的早期喂養(yǎng)的方法主要有:早期微量喂養(yǎng)、非營養(yǎng)性吸吮、腸道喂養(yǎng)以及胃腸外喂養(yǎng)等[5-6]。各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點,但是就目前這些方法來看并沒有特別好的方法。本研究通過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來探討一種更好的解決VLBW營養(yǎng)攝入不足以及并發(fā)癥的產生等問題。本研究表明:兩組早產兒平均每天增長體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電解質檢查發(fā)現,鉀和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血鈣、鋅、鐵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液中清蛋白、總蛋白、血糖、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血尿素氮的變化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第 3 天的熱卡分別為(60.2±14.1)、(65.7±18.3) Kcal;第 7 天的熱卡分別為(75.9±12.5)、(110.4±10.3) Kca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這些指標觀察顯示,早期外周靜脈營養(yǎng)聯合微量喂養(yǎng)治療VLBW取得的效果更為滿意,有助于提高患兒體重增長速度和減短恢復出生時體重的時間,顯著提高血鈣、鋅、鐵、血清蛋白、總蛋白、血糖、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血尿素氮等指標的變化。能有效的改善預后和生長,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聯合治療的新方式。
[1]馬麗亞,吳志軍,盧光進,等.長期住院極低出生體重兒營養(yǎng)狀況及體重增長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5):544-546.
[2]余章斌,韓樹萍,郭錫熔,等.不同劑量氨基酸營養(yǎng)策略在早產兒靜脈營養(yǎng)中的循證評價[J].臨床兒科雜志,2007,12(25):1032-1035.
[3]佘遠鳳,梁高蓮,田嵐.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微量喂養(yǎng)聯合靜脈營養(yǎng)的療效觀察[J].右江醫(yī)學,2010,38(2):173-174.
[4]張利,李勁松,時會菊,等.36例極低出生體重兒部分靜脈營養(yǎng)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5):39-40.
[5]范禮英,劉岳坤,鄒麗萍.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個體化外周靜脈營養(yǎng)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4):281-285.
[6]呂紅艷,靳林紅.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微量喂養(yǎng)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9):4533-4534.
Clinical research of early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minimal feeding treatment of 84 cases in VLBW
XIONG Jieyun
Huaihua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in Hunan Province,Huaihua 418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early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micro-feeding treatment in VLBW.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eight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our hospital,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micro-feed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PN.Plasma proteins,electrolytes,blood glucose,blood urea nitrogen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After feeding 7 days later,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alcium,zinc,iron,blood albumin,total protein,blood glucos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P<0.05),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potassium and sodium in blood electrolytes(P>0.05).Conclusion The result of early peripheral venous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micro-feeding is more effective and satisfactory in treating VLBW.
VLBW;Early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Micro-feeding;Combination therapy
R722.6
A
1674-4721(2012)06(a)-0051-02
2012-03-15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