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濤
(65815部隊六隊)
各標中線在標尺上之讀數(shù)(及其至標尺零點之距離),由各該標志中線至指示線間的距離以及指標線在標尺上的讀數(shù)求得。如果每一標志中心線與指標線重合,則直接在標尺上讀取,所得之值記于的相應(yīng)位置,并標出每一標志間隔B1、B2。
每半測回觀測之始終,應(yīng)測記遠標尺觀測時的氣溫與氣壓;風力、風向與云層亦須記錄。溫度計須能讀至0.1℃。在儀器附近與遠標尺附近各安置3個溫度計,每3個之一置于水平視線高度處,其它2個各置于前一個之垂直上方和下方各1 m處。各溫度計距地面的高度亦記出,每岸水邊之面上亦須各置一溫度計以測溫度。
各組往返測中照準各標志與氣泡居中時,傾斜螺旋分面鼓的讀數(shù)記于的相應(yīng)位置。就各組觀測中同一標志與氣泡居中的讀數(shù)分別取中數(shù),加入其相應(yīng)的分劃誤差改正,然后將照準各標志時的分畫鼓讀數(shù)(改正后的)與氣泡居中時的分畫鼓讀數(shù)(改正后的)相減而得各標志線之傾斜角α1、α2、β1、β2(以分劃數(shù)為單位)。
氣泡居中時的視線在遠標尺(對岸置尺點上的標尺)上的讀數(shù)。就1、4號標志與2、3號標志分別算出兩值(A1、A2)并求出其中數(shù)A,b為本岸近標尺的讀數(shù)。
式中:B1為覘板1、4兩標志線間的距離;B2為覘板上2、3兩標志線間的距離;c1為由水準尺O點至標志線1的距離;c2為由水準尺O點至標志線2的距離。
c1c2由表中查取,α1、α2、β1、β2分別為 1、2、3、4 各標志線(在目鏡內(nèi)由上至下)與水平視線的夾角,。
跨河視線長度s供檢查用。s按公式(4)計算
①每半測回所測遠標尺點b2對于近標尺點b1之高差△h,按公式(5)計算:
注:式中后兩項系i角變動,地球曲率及折光的改正數(shù)。
其中的(b-B)與(b-A)及s分別由表2—4及表2—5中查出,d、D為同岸近標尺與遠樁(測驗視軸者)距測站的距離,△H為遠樁對于近于近標尺點之高差,應(yīng)采用按(三)1、5)所測各值之中數(shù);R為地球曲率半徑(以米計),可采用緯度35°之值,即 12R=78 524-10-12(R=6 367 480),K為蒙氣差系數(shù),采用下列數(shù)值:
跨河視線高度在3 m以上時K=+0.25;跨河視線高度在3 m以下時K=+0.30;
式中:h1為在一測回中,儀器在此岸所測彼岸近標尺點對于此岸近標尺點的觀測高差;h2為同測回中,儀器在彼岸所測此岸近標尺點對于彼岸近標尺點的觀測高差。取各測回所得h的中數(shù)h0,為一臺儀器觀測時所得高差的最后結(jié)果:
每一測回高差h的中誤差mh以及高差中數(shù)h0的中誤差Mh0按下式計算:
式中:N為測回數(shù);[▽▽]為各測回的高差中數(shù)與各測回高差的誤差平方之和。
用兩儀器進行雙測回觀測時的高差與中誤差的計算:
一個雙測回中每一儀器各自所測回的高差h'、h″仍按公式(7)計算。一雙測回之高差H及中數(shù)H0按下式計算:
式中:n為雙測回數(shù);H'0、H″0為兩臺儀器各自所測各測回高差的中數(shù);H0=(h'+h″0),作為核算之用。
每一測回高差的中誤差mb每一雙測回高差的中誤差mH以及高差中數(shù)H0的中誤差MH0,按下式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