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豫,歐陽芳,龔躍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4醫(yī)院檢驗病理科,江西南昌330002)
成人社區(qū)獲得性支原體性肺炎分級與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的相關性分析
吳豫,歐陽芳,龔躍云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4醫(yī)院檢驗病理科,江西南昌330002)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體效價在診斷和治療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中的意義。方法采用被動凝集法測定89例社區(qū)獲得性支原體性肺炎患者在初診、治療后1個月和6個月的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分析抗體效價與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分級和治療轉歸的關系。結果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與CAP嚴重程度分級之間無相關性,Spearman相關系數(shù)為-0.008,P=0.941;而與發(fā)病到初診的時間長短呈正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0.792,P<0.001。在初診后治療1個月時79.8%(71/89)和6個月時100%(89/89)的患者MP抗體效價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在治療后6個月時仍有55.1%(49/89)的患者MP抗體效價大于1:40。結論MP抗體無法區(qū)分支原體既往感染和新近感染,但其效價動態(tài)監(jiān)測更適合應用于臨床判斷治療效果。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肺炎支原體抗體;病情嚴重程度指數(shù);相關性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CAP的主要病原體之一[1]。MP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很難與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肺炎相區(qū)別,檢測MP抗體是臨床輔助診斷支原體感染最常用的實驗室證據(jù)[2]。然而MP抗體是機體對于MP病原體感染的一種反應性,并非檢測病原體本身,那么其抗體效價變化與成人社區(qū)獲得性支原體肺炎診斷能力、病情進展、嚴重程度和預后轉歸的相關性如何,尚缺乏該類患者的長期跟蹤分類研究。本文對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診斷為社區(qū)獲得性支原體性肺炎的89例成人患者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呼吸內(nèi)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肺炎支原體感染的CAP患者,診斷符合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肺炎診斷標準[3],全部患者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且采用大環(huán)類酯類藥物治療有效。排除標準:(1)18歲以下;(2) 1個月內(nèi)曾因CAP住院(排除院內(nèi)感染);(3)1年內(nèi)曾有MP感染史(排除近期既往感染);(4)結核、腫瘤或其他非感染原因所致肺部陰影患者;(5)未能隨訪至6個月的患者。符合條件入選89例患者,初診時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均大于1:40,其中住院患者57例,男27例,女30例;門診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颊吣挲g19-75歲,平均(37.4±19.1)歲,70歲以上患者4例。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為分組標準[3]??蓪?9例患者分為三組。①輕度肺炎組,即不具備任何一項指南建議的住院標準;②中度肺炎組,即具備一項和一項以上指南建議的住院標準;③重癥肺炎組,即具備指南所列的重癥肺炎表現(xiàn)的患者。
1.2 臨床資料患者初診時詳細了解和記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入院時癥狀及發(fā)病持續(xù)天數(shù)。體格檢查參數(shù)包括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心跳等。胸部X片示肺部受累范圍及類型。治療中抗生素使用情況、病程進展和轉歸。
1.3 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檢測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生產(chǎn)的MP抗體試劑盒,方法為明膠顆粒被動凝集法,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采用SPSS13.0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各患者的MP效價倒數(shù)與發(fā)病天數(shù)、CAP分級之間的關系采用相關分析,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與臨床分組的關系按照《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的分組標準,輕度肺炎組包含32例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齡平均34.5歲,其中MP效價為1:40的有5例患者,1:80的有4例患者,1:160的有10例患者,1:320的有6例患者,1:640的有4例患者,1:1 280、1:2 560、1:5 120的分別各有1例患者。中度肺炎組包含55例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齡平均37.5歲,其中MP效價為1:40的有2例患者,1:80的有15例患者,1:160的有21例患者,1:320的有7例患者,1:640的有8例患者,1:1 280的有2例患者。重度肺炎組包含2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平均為72歲,MP效價均為1:320(見表1)。經(jīng)統(tǒng)計學雙變量Spearman相關分析,血清MP效價與CAP分組無相關性(r=-0.008,P=0.941)。
表1 89例不同CAP分組的年齡均數(shù)(歲)和在不同MP效價的患者數(shù)(例)
2.2 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與發(fā)病天數(shù)相關性分析89例患者在初診采集病史資料并采集血清,用明膠顆粒被動凝集法測定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89例患者從發(fā)病到初診的天數(shù)從3~18 d不等,MP效價最低1:40,最高1:5 120,經(jīng)相關分析,Pearson系數(shù)為0.792,P<0.001(圖1),89例CAP患者的發(fā)病天數(shù)和MP效價之間的正相關性顯著。
圖1 患者發(fā)病天數(shù)與肺支抗體效價倒數(shù)相關性
2.3 肺炎支原體抗體效價動態(tài)觀察89例CAP患者肺炎支原體均在初診、初診后1個月、6個月時測定了3次MP效價。3次檢測MP效價變化見表2。其中有4例患者在初診時抗體效價為1:40,當在初診后1個月后復查MP抗體效價時,4例患者的MP效價分別升高到1:80、1:160、1:160、1:160,經(jīng)詢問病情和用藥情況發(fā)現(xiàn),4例患者在初診時均未使用大環(huán)類酯類抗生素治療,采用其他抗生素治療后雖癥狀好轉但是持續(xù)咳嗽,后加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療痊愈,該4例患者在6個月復查MP效價下降到1:40、1:40、1:80和1:160。在89例患者中,MP效價最高的1例患者(1:5 120)在肺炎治愈后6個月時體內(nèi)的MP效價仍然有1:640的高水平。
表2 1個月和6個月后89例CAP患者MP滴度變化(例)
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和嗜肺軍團菌成為導致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經(jīng)典“非典型病原體”。近年來隨著對非典型病原體認識的逐步提高及檢測方法的改進,非典型病原體在CAP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我國的多中心調查資料表明,CAP患者中肺炎支原體的檢出率高達20.7%,遠高于肺炎鏈球菌、肺炎衣原體和嗜肺軍團菌等其他病原菌[4]。以往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多見于兒童,然而在近年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fā)現(xiàn),肺炎支原體感染在16~44歲的青中年成人患者中更為多見[5]。
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使得診斷難度增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實驗室證據(jù)幫助確診。目前MP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大致分為三類[6]:病原體的分離與培養(yǎng)、PCR診斷技術以及血清學檢查。其中MP的分離培養(yǎng)雖然是最可靠的確診依據(jù),但是存在臨床標本中病原體含量少、呼吸道污染的雜菌多、分離培養(yǎng)需要的時間長以及陽性率低等缺點,因而不能作為臨床快速診斷的方法。PCR方法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好,但假陽性和假陰性率高等因素制約其在臨床中的開展。目前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是臨床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最常用的實驗室證據(jù)。
明膠顆粒被動凝集法檢測MP抗體效價現(xiàn)廣泛應用于臨床,該方法可對MP抗體進行定量測定,給予臨床的信息多,但是應注意的是該方法只能測定肺炎支原體特異性總抗體,包括了IgA、IgG、IgM的總和。由于MP-IgG在體內(nèi)存在是長時間的,總抗體效價并不能有效區(qū)分既往感染和新近感染,因此對支原體感染的診斷原則中強調需檢測雙份血清,當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才具有診斷意義。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患者治療的緊迫性使得該診斷原則并不能滿足臨床診斷需要。肺炎支原體在患者體內(nèi)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當患者出現(xiàn)癥狀就診時,MP抗體效價已經(jīng)不同程度地升高,而且隨著發(fā)病時間的延長,MP抗體效價呈上升趨勢。
有一些研究認為在既往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體內(nèi)的MP-IgG會使得該檢測方法的陽性率偏高,故1: 40的陽性界值設置偏低,應提高到1:80以上[7]。但是我們在對89例患者隨訪時發(fā)現(xiàn),有4例初診MP抗體效價為1:40低水平的患者因未及時使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而導致病情始終不能完全緩解,抗體效價持續(xù)升高,直至加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后痊愈,同時MP抗體效價也開始隨之下降。而89例患者中在大環(huán)類酯類藥物治療有效后1個月時有95.5%(85/89)MP抗體效價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6個月時則100%的患者MP抗體效價下降。因此我們認為MP抗體效價動態(tài)監(jiān)測更適用于判斷臨床治療效果和病情轉歸,對于初診低效價的MP抗體不能忽視,應結合病史、發(fā)病時間、用藥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
在一些對兒童支原體肺炎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用該方法測定的MP抗體效價和患兒病情嚴重程度正相關[8]。但在成人患者中是否如此呢?我們回顧性地分析了近兩年來收治的89例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多以咳嗽伴/或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X線及CT表現(xiàn)多樣缺乏特異性,而且初次檢測的MP抗體效價的高低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并不相關??赡芤驗槌扇嗣庖呦到y(tǒng)已經(jīng)發(fā)育完善,同時每個患者的基礎情況各不相同,當肺炎支原體感染人體后刺激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特異性IgM、IgA和IgG類抗體,抗原刺激免疫系統(tǒng)的時間越長,產(chǎn)生的抗體效價越高,但是病情嚴重程度則與患者個體的基礎疾病、混合感染、身體狀況和免疫功能等相關。
總之,目前在臨床上對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還沒有一種簡單可行的標準方法,在臨床工作中綜合分析患者病史、臨床癥狀、抗體效價、診斷性治療等各方面的信息顯得相當重要,僅單純依靠一項指標作出診斷存在局限性。
[1]Niederman MS.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the U.S perspective[J].Seminem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8(60):95-97.
[2]朱宏,計雪強,繆美華,等.肺炎支原體抗體的定量檢測及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9(28):789.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0):651-655.
[4]劉又寧,陳民均,趙鐵梅,等.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學多中心調查[J].中華呼吸和結核病雜志,2006,29(1):3-8.
[5]黃海輝,張嬰元,汪復,等.亞洲地區(qū)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在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中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8,8(2):89-93.
[6]胡元生,溫和,周銀娣,等.三種肺炎支原體檢測方法的比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8,10(1):9-10.
[7]劉玉玲,張杰.顆粒凝集法檢測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451例結果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7,23(11):912-913.
[8]陸權,陸敏.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流行病學[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4):241-24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l and antibody titer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WU Yu,OUYANG Fang,GONG Yue-yun.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the94th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Nanchang 330002,Jiangxi,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tibody titer to Mycoplasm pneumoniae (Mp)and adul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caused by Mp.MethodsThe antibody titer to Mp were detected in 89 patients of adult CAP caused by Mp by 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t the initial diagnosis,one month and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ibody titer to MP and criteria for severity of CAP was analyzed.Results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tibody titer to Mp and the criteria for severity of CAP (Spearman:-0.008,P:0.941).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ntibody titer and the length of onset(Pearson:0.784,P:0.000).The antibody titer were decreased in 71(71/89,79.8%)patients on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in all the(89/89,100%)patients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49(49/89,55.1%)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antibody titer more than 1:40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The antibody titer to MP can not be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past infection and newly infection.But the change of the antibody titer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Mycoplasma pneumonial antibody;Severity of illness index; Correlation
R563.1
A
1003—6350(2012)09—01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2.09.007
2011-08-20)
吳豫(1972—),女,河北省保定市人,主管技師,碩士,主要從事臨床免疫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