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顯鋒
(重慶市長壽區(qū)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重慶 401220)
胃潰瘍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遺傳、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臨床上西醫(yī)治療胃潰瘍療程長,療效不夠理想,中醫(yī)藥治療慢性病比較有優(yōu)勢,有研究者報道應用中醫(yī)藥治療胃潰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而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胃潰瘍既可增強抗Hp效果,又可減少西藥毒副作用,縮短療程,因此在臨床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筆者自2008年1月到2010年3月采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聯(lián)合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49例肝胃郁熱型胃潰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收治的98例肝胃郁熱型胃潰瘍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33~67歲,平均(46.7±12.4)歲;潰瘍面直徑為0.5~1.5 cm,平均0.73 cm;潰瘍灶1~6個,平均3.3個;Hp陽性者45例(91.8%),伴十二指腸潰瘍者5例;病程5個月~10年,平均4.7年。對照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齡34~65歲,平均(46.1±11.7)歲;潰瘍面直徑為0.4~1.5 cm,平均0.71 cm;潰瘍灶1~5個,平均3.0個;Hp陽性者43例(87.8%),伴十二指腸潰瘍者3例。兩組性別、年齡、潰瘍面直徑大小、Hp陽性率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消化性潰瘍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①長期反復的周期性、節(jié)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應用堿性藥物可緩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壓痛;③X線鋇餐造影可見潰瘍龕影;④胃鏡檢查可見活動期(A期)潰瘍。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主癥為:胃脘痛勢急迫,有灼熱感,食入易痛,口干而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次癥為:喜冷飲,吞酸、嘈雜,情緒抑郁或煩躁易怒,便秘。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30~70歲之間,同意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 ①胃鏡證實為穿孔性潰瘍;②胃鏡取潰瘍處病變組織,經病理檢查證實為癌前病變或癌變者;③有特殊原因的胃潰瘍,如胃泌素瘤、肝硬化等;④合并有心、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有其他并發(fā)癥可影響療效觀察或對試驗藥物有禁忌的疾??;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⑦本試驗前一周內接受過質子泵抑制劑和抗生素治療,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質子泵抑制劑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杭州民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20 mg/粒,每次1粒,每日2次;Hp陽性者加兩種抗生素:阿莫西林膠囊(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0.25 g/粒,每次2粒,每日3次,克拉霉素顆粒(云南永安制藥有限公司)0.125 g/粒,每次2粒,每日2次。聯(lián)合應用兩周,其后繼續(xù)服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周。
1.5.2 觀察組 在給予對照組同樣的西藥三聯(lián)療法的同時,聯(lián)合應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基本方為:丹皮15 g,梔子15 g,當歸12 g,白芍12 g,柴胡12 g,茯苓15 g,白術12 g,炙甘草10 g。肝火重者,加黃連9 g,龍膽草9 g;口干口渴者,加石斛10 g,天花粉9 g;熱傷血絡,見嘔血或便血者,加白芨9 g,三七粉6 g;胃酸過多,泛酸者,加煅瓦楞子12 g,烏賊骨10 g;有食積者,加焦三仙各6 g,雞內金9 g。本院煎藥房為患者統(tǒng)一代煎,真空包裝,每劑2袋,每袋150 ml,每天早晚各1袋,連續(xù)服用4周。
1.6 療效觀察
1.6.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與《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4]擬定為:①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鏡檢查潰瘍疤痕愈合或無痕跡愈合;②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達愈合過程期(H2期);③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好轉,胃鏡檢查潰瘍達愈合過程期(H1期);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胃鏡檢查潰瘍面及周圍炎癥好轉不及50%或加重。
1.6.2 Hp根除率 治療前后均行胃鏡檢查,取活檢胃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治療前Hp陽性者在治療后轉為陰性則視為根除,根除率=(治療前陽性例數(shù)-治療后陽性例數(shù))/治療前陽性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采用中藥聯(lián)合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9%,明顯高于對照組單純采用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總有效率(79.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Hp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Hp根除率為84.4%,對照組為69.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p根除率比較(例)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結果均無明顯不良變化,所有患者均配合完成4周治療。
2.4 隨訪復發(fā)率比較 對兩組患者在停藥后6個月和12個月分別進行隨訪,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的6個月及12個月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3 兩組6個月及12個月隨訪復發(fā)率比較[例(%)]
胃潰瘍是因多種因素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作用,使胃黏膜保護和自我消化能力平衡被破壞所致,其中胃內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被認為是胃潰瘍重要的發(fā)病因素,另外,不當飲食引起胃酸分泌過多、膽汁返流和胃排空延緩、服用某些鎮(zhèn)痛藥或抗癌藥以及應激狀態(tài)等均可引起胃潰瘍的發(fā)生[5]。臨床上西藥多采取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治療胃潰瘍,雖見效快,但復發(fā)率高,易出現(xiàn)耐藥性,且藥費較高,患者的依從性受到限制,使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中醫(yī)藥治療胃潰瘍可標本兼治,有效地降低復發(fā)率[6]。
胃潰瘍屬中醫(yī)學“胃脘痛”、“吐酸”等范疇,其病位雖在胃,但與肝、脾密切相關。多因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情志抑郁,或外邪侵襲等因素致脾胃虧虛、肝胃不和、胃絡受損而發(fā)病。近年來研究表明胃潰瘍活動期在中醫(yī)辨證上以肝胃郁熱為主要的病機和常見證型[7]。這可能與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壓力較大易致肝郁氣滯以及人們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針對肝胃郁熱的病機,筆者在采用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同時,選用丹梔逍遙散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治療,方中丹皮、梔子清瀉肝火,柴胡、當歸、白芍疏肝氣養(yǎng)肝血,柔肝體助肝用,使肝氣不至橫逆犯胃;茯苓、白術健脾和胃,芍藥、甘草又可緩急止痛。熱傷血絡者加白芨、三七可收斂生肌、活血止血,促進潰瘍愈合;胃酸過多,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以制酸止痛,保護胃黏膜以促進潰瘍面修復。本試驗結果顯示采用中藥復方丹梔逍遙散加減聯(lián)合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肝胃郁熱型胃潰瘍不僅提高了臨床療效,而且明顯降低了潰瘍的復發(fā)率(P<0.05或P<0.01)。可見,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胃潰瘍,在西藥發(fā)揮抑制胃酸、抗HP作用的同時,中醫(yī)藥采用整體辨證,給予清肝火、疏肝氣、調脾胃、制酸等綜合治療,標本兼治,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潰瘍愈合,有效的根除Hp,并可縮短療程,減少西藥的毒副作用,顯著的降低潰瘍復發(fā)率,對胃潰瘍的治療可取得滿意的近期和遠期療效,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值得推廣應用。
[1]張寶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潰瘍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7,18(11):85-86.
[2]李 昊.胃潰瘍的中醫(yī)療效初探[J].海南醫(yī)學,2011,22(2):29-30.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4]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等.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5,13(2):136-138.
[5]謝榮迪,陳林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探討及治療效果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1,17(2):177-179.
[6]何 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0,16(4):468-470.
[7]李 巖.消化性潰瘍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