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感受、適應、協(xié)調和處理同伴關系能力的總和(張元,2002)。被忽視幼兒是那些只得到同伴很少注意或幾乎得不到注意,喜歡單獨玩耍,在同伴群體里沒有要好朋友的兒童(Coie,1985)。Harris(1995)的“群體社會化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只有在家庭之外與同伴接觸才能獲得社會技能。但是國外有觀察表明,在幼兒階段只有10%~24%的兒童是受歡迎的,而有10%~22%的兒童屬于被忽略型,被忽視的兒童往往不受同伴歡迎,也很難獲得成功的體驗。然而,以往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結果說明,只要采取適當而科學的方案,就可以對幼兒的同伴關系進行改善,龐麗娟(1991)采用行為訓練法對被拒絕幼兒和被忽視幼兒進行了綜合訓練表明,被忽視和被拒絕幼兒的社交地位有了顯著提高;龐麗娟(1992)運用親社會活動訓練被忽視的研究表明,“經過教育培養(yǎng),被忽視幼兒的交往興趣、交往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交往技能顯著提高,幼兒在日常同伴交往中更多地做出積極友好行為”,李文叔等(2003)的研究結論也說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干預能夠提高社交劣勢幼兒的同伴關系水平。本研究采用本土化的“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教師評定問卷”作為測量工具,采用幼兒喜愛的表演游戲作為實驗因子,將認知、情感和行為貫穿于表演游戲選擇的故事內容及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設計表演游戲的方案對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進行培養(yǎng)。
采用同伴提名法(龐麗娟,1991),從山西省晉中市 2所公立、1所私立幼兒園篩選中、大班被忽視幼兒32名,其中公立幼兒園21名,私立幼兒園11名。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情況一覽表
1.研究方法
(1)自然實驗法,以幼兒園常規(guī)教育活動為中心,對篩選的被忽視幼兒施加表演游戲進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實驗前后在成效上的差異和變化。
(2)觀察法,采取事件取樣觀察法對被忽視幼兒進行個案追蹤觀察。
(3)訪談法,在研究者觀察的基礎上,訪談幼兒園主試老師,作為觀察結果的輔助資料。
2.實驗工具
采用張元(2003)編制的“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教師評定問卷”,分別對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進行前測和后測。該問卷包括四個維度:社交主動性、社交放松性、親社會行為、語言和非語言交往能力,共24道題。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符合問卷編制的要求。問卷由教師填寫,填寫方式為四點量表,從“最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采用 SPSS11.5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管理與統(tǒng)計處理。
表2 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實驗前后總體比較
表1表明,通過表演游戲的訓練,中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與實驗后同伴交往能力總體水平差異較顯著(P<0.05);大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與實驗后同伴交往能力總體水平差異顯著(P<0.01),說明表演游戲活動能夠促進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表3 中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同伴交往能力各維度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中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四個維度中,在社交主動性、語言和非語言交往能力、親社會行為三個維度實驗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差異比較顯著(P<0.05),在社交放松性維度實驗前后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大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同伴交往能力各維度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四個維度中,在社交主動性維度實驗前后差異極其顯著(P<0.001),在社交放松性、語言和非語言交往能力、親社會行為三個維度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差異顯著(P<0.01)
由統(tǒng)計結果可見,經過表演游戲的培養(yǎng),中、大班被忽視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水平在正負提名分數或是在社交劣勢幼兒數量上都明顯好于實驗前。通過數據我們發(fā)現(xiàn),實驗前、后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在同伴交往能力總體上差異較顯著(P<0.01)。通過量化的實驗結果同樣顯示,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各維度都有很大的提高(見表3、4)。大班被忽視幼兒在同伴交往各維度發(fā)展水平和提高幅度均好于中班被忽視幼兒。在社交放松性方面,中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差異不顯著(P>0.05),這可能與中班幼兒心理發(fā)展有一定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體驗和適應周圍的交往環(huán)境,當別的幼兒主動發(fā)起交往時,他們缺乏交往策略,當同伴發(fā)起交往行為時,他們不能很好地應答;在社交主動性方面,大班被忽視幼兒實驗前后差異顯著(P<0.01),這可能與實驗因子有一定的關系,大班幼兒的理解能力較中班有很大的提高,因而對于故事的理解和表演游戲活動的目的性都遠遠好于中班幼兒。以上結果說明從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結構入手設計的表演游戲活動能使得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性更強。
本研究通過培養(yǎng)實驗證實了表演游戲對中、大班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影響的有效性。表演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類型之一,游戲可以滿足兒童自我表現(xiàn)、自我肯定的需要,使兒童在角色扮演中實現(xiàn)與他人的比較和溝通,他們通過概化他人的觀點,調整自己的行為,逐漸將社會要求與社會模式轉化為個人的價值觀,納入自我概念中。我們依據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結構,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角度設計表演游戲活動,在實驗過程中取得的效果是明顯的。情緒、情感是認知的基礎,而在整個表演游戲活動中被忽視幼兒的情緒始終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這種積極的情緒在幼兒同伴交往的認知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同伴交往認知的發(fā)展也促進幼兒交往行為的改善,同時強化積極的同伴交往行為也可以使得幼兒的同伴交往技能內化,從而進一步促進被忽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被忽視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我們以觀察到的一個中班被忽視幼兒建建(男,4歲三個月,某幼兒園中班幼兒)在表演游戲訓練過程中行為表現(xiàn)為例,來看被忽視幼兒在表演游戲中的變化發(fā)展過程。
實驗前教師認為他平素沉默寡言,基本聽不到他說話,偶爾說話還吐字不清,極少參與同伴游戲,經常一個人玩,很少見到他進行熱烈的交流。教師和同伴主動找他說話,他會很害羞,基本不用語言回答,只是用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做出回應,是個很不起眼的孩子,很被動、安靜,表情不豐富,上課從不舉手發(fā)言,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其他各方面能力表現(xiàn)一般。
我們對建建的日常行為進行了觀察,基本上驗證了教師的描述。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建建在日常游戲、自由活動中具有較多的旁觀行為和獨自游戲的行為;比較害羞、被動,沉默寡言;不愿意引起別人的注意.膽小敏感。
干預階段1:從表演游戲的選擇角色開始,教師原計劃讓“黃蝴蝶”來選“白蝴蝶”“藍蝴蝶”,以此來培養(yǎng)他的主動交往,但建建低頭不語非常緊張。為了降低心理壓力,教師立即調整策略,讓一名男孩與建建合作,不料這名男孩卻想與另外兩個小朋友合作。教師只得安排一個小朋友充當“白蝴蝶”與建建合作。
這一過程反映了被忽視幼兒的特點和教師干預的重要。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及時改變最初的做法,不對建建進行過多的關注,比較自然地將他與一個小朋友安排在一起。當他旁觀或無所事事時也不隨意打擾,相信同伴的示范最終會激活他游戲的興趣和愿望。同時,教師積極介入,幫助建建豐富游戲情節(jié),并努力為孩子們營造輕松愉快的交往氛圍。建建在表演游戲《三只蝴蝶》時玩得很開心,交往也逐漸增多。當教師再次將選擇游戲同伴的權力交給建建時,他不再顯得無所適從,而是主動邀請別人,也能夠比較自然地接受別人的邀請,交往的同伴日趨增多。
教師認為語言表達是妨礙建建交往的一大障礙,而語言表達的問題主要在于他吐字不清,故還將一日生活、游戲與表演游戲干預中的語言結合起來。如培養(yǎng)其講話的習慣;鼓勵建建表現(xiàn)其愛唱歌的特長,并注意加以培養(yǎng);安排建建參加班級值日活動,并及時予以表揚等。
經過為期9周的表演游戲干預,建建的交往頻率和熱情明顯提高,情緒和語言交流明顯好轉,交往范圍擴大,自我意識也在積極改變。
干預階段2:隨著表演游戲的進行考慮到建建對表演游戲的興趣,與干預階段l不同,本階段的表演游戲注意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游戲的主題和情節(jié),教師則將主要精力用于環(huán)境的營造和適宜地介入游戲以幫助幼兒豐富游戲。
建建能夠很快進入游戲角色,并主動豐富游戲情節(jié),在教師布置的布偶游戲舞臺上也能投入地表演,表現(xiàn)得大膽、愉快而自信;能夠主動進入區(qū)域和小朋友玩游戲。在一日生活中,建建能夠幫助保育員老師做事和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
教師認為建建與干預前相比幾乎判若兩人,他能夠表達自己的游戲想法,將快樂與小朋友分享,把自己喜歡的玩具與同伴交換,上課時還能積極舉手發(fā)言。同時,他的朋友圈子進一步擴大,發(fā)展到可以與許多同伴發(fā)展良好的關系。
表演游戲干預可以提高被忽視幼兒的交往頻率,改善其交往質量,提高其適應水平,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些都說明表演游戲作為干預因子培養(yǎng)被忽視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效果。
[1]龐麗娟.幼兒同伴交往類型、成因與培養(yǎng)的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1.
[2]龐麗娟.幼兒被忽視社交地位的矯正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2).
[3]李文叔,李輝,劉春燕.系統(tǒng)團體心理輔導改善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
[4]楊麗珠.對幼兒自控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張文新.幼兒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王美芳.兒童社會技能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