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29日文章,原題:生死時速:中國與道路安全作斗爭 久在中國的老手傳授給新來者的寶貴經驗中,通常包括有關道路安全的箴言:在上海,要時刻留意突然冒出來的“無聲殺手”小摩托。在廣州的道路上,要當心那些并線從不打燈的昏昏欲睡的司機……
盡管道路安全在中國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本周又回歸媒體標題———周一陜西兩車相撞導致9人死亡,此前中國剛發(fā)生的兩起車禍造成47人罹難。要想用準確數據來描繪中國的道路安全問題頗具挑戰(zhàn)性。公安部交管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中國道路死亡人數為25864,與上一年同期比下降5.2%。但根據世衛(wèi)組織今年4月份公布的中國城市地區(qū)死亡報告,官方數字反映出警方的漏報。世衛(wèi)的研究估計,中國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是警方所說的兩倍。
被低估的數據也令人不安,尤其是同發(fā)達國家對比后。例如,2011年全年數據顯示,美國有32310人死于車禍。但去年美國的注冊車輛約為2.4億,而中國大概只有其1/3那么多。中國民眾對該國交通狀況感到越來越焦慮和憤怒,在社會媒介時代,5%的死亡率下降對于緩解這種情緒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世行集團可持續(xù)發(fā)展部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的鄧菲(音)表示,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及迅猛發(fā)展的汽車產業(yè)是造成中國交通死亡數字居高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起了作用,包括該國法規(guī)機構的低效、不到位的執(zhí)行,公眾缺乏道路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訓練不足以及基礎設施安全標準低下。鄧認為,“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政府需更多關注安全保障。”
解決道路安全在經濟上也是明智之舉。在中國,一年中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致殘。他們的離世或喪失勞動能力,會給受害家庭和社會造成驚人的社會和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