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良,劉佩進,李 強
(西北工業(yè)大學燃燒、熱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流場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72)
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主要是由高聚物為基體的粘結(jié)劑和固體顆粒的增強體組成[1]。高聚物基體是連續(xù)相,具有粘彈性特性,其力學性能強烈依賴于溫度、應變率[2]。另外,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分布著大量的固體顆粒,起到增強作用,固體顆粒的粘性很小,但其楊氏模量比基體要大得多[3]。在外載荷的作用下,由于組分有效性能的差異,導致粒子與基體處應力集中,較易產(chǎn)生界面脫濕[4]。界面脫濕是一個重要的力學行為,但在實驗上,一般無法單獨分析一種變形特性(如脫濕)對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的影響。為了單獨定量分析界面脫濕對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對其展開數(shù)值模擬是必要的。
目前,國內(nèi)外針對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的細觀力學已存在研究。國內(nèi),趙穎華于1999年,針對顆粒增強復合材料,應用細觀力學的均質(zhì)化方法,研究了界面損傷對顆粒增強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影響[5];袁嵩于2006年,針對復合固體推進劑,使用軸對稱單胞模型,利用細觀力學有限元法,計算了顆粒與基體粘接完好和存在脫粘兩種情況下顆粒與基體內(nèi)的應力分布,分析了復合固體推進劑的細觀失效機理[6];陳建康于2003年,針對粒子增強體粘彈性復合材料,使用Eshelby等效理論與Mori-Tanaka法,建立了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得出了宏觀應變率、粒子分散度、基體的松弛時間與界面粘接強度對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都具有重大影響[7]。國外,伊利諾依大學的Tan于2005年,針對PBX 9501高能炸藥,使用數(shù)字圖像相關(guān)(DIC)技術(shù),獲取了基體與粒子的界面粘性定律,確定了模型參數(shù)[8],并在RVE上,使用平均化與Mori-Tanaka法,確定了高三軸應力下的線彈性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利用有限元技術(shù)數(shù)值模擬了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顯示了增強體粒子的大小對PBX 9501高能炸藥的界面脫濕有重大影響,并得出了臨界脫濕粒徑[3]。Tan于2008年,在線彈性本構(gòu)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使用Laplace變換原理,將線彈性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發(fā)展到粘彈性的宏觀本構(gòu)關(guān)系,但沒有考慮脫濕發(fā)展的整個過程[9]。
本文依據(jù)復合材料細觀力學理論與Laplace變換原理,利用Tan等從相關(guān)實驗中得出粒子與基體的界面粘性模型[8],推出了一種改進的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的三維線粘彈性本構(gòu)模型,并針對高能炸藥PBX 9501展開了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探討了不同溫度、常應變率、顆粒粒徑和粒子體積分數(shù)對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Tan等利用數(shù)字圖像相關(guān)算法,從高能炸藥PBX 9501的緊湊拉伸實驗中,確定了高能炸藥PBX 9501粒子與基體的界面粘性模型,如式(1)[8]:
粘性模型由3個階段組成,分別是彈性上升段、損傷發(fā)展段、完全脫濕段,且每段線性分布。它完全決定于參數(shù):粘性強度σmax、線性模量kσ和軟化模量
為了推出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的三維線粘彈性本構(gòu)關(guān)系。首先,在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中,給定一個代表性體積單元RVE(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的體積由基體體積Ωm和粒子體積Ωp組成,記粒子體積分數(shù)f=Ωp/Ω。σm和σp分別表示基體和粒子的平均應力,是二階張量。復合材料的平均應力表示如下[3]:
同理,εm和εp分別表示基體和粒子的平均應變。復合材料的平均應變表示如下:
其中,fεint是考慮到粒子與基體的界面形變。εint是按照粒子與基體界面Sint的兩邊位移之差[u]=um-up來確定,是一個二階對稱張量,表示如下[3]:
式中 um和up分別表示界面處基體側(cè)和粒子側(cè)的位移;n表示單位法向量,方向指向基體;Sint表示粒子與基體的界面面積。
假定固體顆粒是線彈性與基體是粘彈性的,依據(jù)粘彈性理論,分別有本構(gòu)關(guān)系[9]:
其中
現(xiàn)將基體剪切模量Gm(t)用Prony級數(shù)表示[10],即移位因子使用WLF式確定[11],其中參數(shù) T0=19 ℃,C1=6.5,C2=120 ℃[12]。
為了使用彈性與粘彈性的相應原理,需對式(5)和式(6)進行Laplace變換:
為了在變換后的空間建立本構(gòu)關(guān)系,還需對式(2)與式(3)進行Laplace變換:
最后,將式(7)與式(8)代入式(10),并使用式(9),可得到變換空間下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的三維本構(gòu)關(guān)系,用應力表達[9]:
在三軸應力載荷下,使用細觀Mori-Tanaka方法,經(jīng)過理論推導及近似處理,提出了改進的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線粘彈性模型,表示如下:
為了驗證本文模型與程序的可靠性,針對高能炸藥PBX 9501力學性能,開展了大變形有限元的數(shù)值模擬。利用Tan等從高能炸藥PBX 9501的緊湊拉伸實驗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有 σmax=1.7 MPa,kσ=1.55 GPa/線粘彈性基體的剪切模量用Prony級數(shù)表示,系數(shù)參考Mas等給出的表1,數(shù)據(jù)單位 MPa,且 G∞=0[10];線彈性固體顆粒的體積模量14.23 GPa 和泊松比 0.31。
表1 對于高能炸藥PBX 9501的Prony級數(shù)的系數(shù)Table 1 coordination of Prony series with the high explosive PBX 9501
為了分析溫度與應變率分別對高能炸藥PBX 9501力學性能的影響,暫不考慮粒徑與粒子體積分數(shù)的影響,取粒徑a=125 μm,f=60%。首先,在不同溫度T=0、25、50℃條件下,施加載荷應變率=2/s,分別得到高能炸藥PBX 9501的應力-應變曲線,見圖1??芍?,隨溫度的降低,應力-應變曲線往上偏,即應力增大,這是因為隨溫度的降低而模量升高。其次,在T=25℃的條件下,施加不同常應變率=0.2、2、20 s-1,分別得到高能炸藥PBX 9501的應力-應變曲線,見圖2??芍?,隨應變率的降低,應力-應變曲線往上偏,曲線的變化與圖1類似,這種現(xiàn)象可利用時間-溫度等效原理來解釋。當應變率=20 s-1時,要產(chǎn)生 0.5 的應變需0.025 s;當應變率=2 s-1時,要產(chǎn)生 0.5 的應變需0.25 s;當應變率=20 s-1時,要產(chǎn)生 0.5 的應變需2.5 s。所以,達到相同應變的時間縮短,相當于降低溫度,粘彈性基體的剪切模量更大,應力應更高。
圖1 不同溫度下的應力-應變曲線Fig.1 Stress-strain relation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2 不同常應變率下的應力-應變曲線Fig.2 Stress-strain relation with different constant strain rate
為了分析固體顆粒粒徑與粒子體積分數(shù)分別對高能炸藥PBX 9501力學性能的影響,將其放置于T=25℃,以常應變率=2 s-1施加載荷。首先,暫不考慮粒徑的影響,取粒徑a=125 μm,分別得出不同粒子體積分數(shù)f=20%、60%、92.7%條件下的應力-應變曲線,見圖3。
由圖3可知,隨粒子體積分數(shù)的增大,曲線往上偏,這是因為基體體積分數(shù)的減小,粘彈性基體的影響減弱。同時,粒子體積分數(shù)較大的復合材料,更易發(fā)生界面脫濕[3]。其次,在粒子體積分數(shù)f=60%的條件下,分別得出不同粒徑α=4 μm和α=125 μm下的應力-應變曲線,見圖4??芍?,隨粒徑增大,高能炸藥PBX 9501的強度降低,因為粒徑大的固體顆粒比粒徑小的更易發(fā)生脫濕。
圖3 不同體積分數(shù)下的應力-應變曲線Fig.3 Stess-strain relation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volume fraction
圖4 不同粒徑下的應力-應變曲線Fig.4 Stress-strain relation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1)在高應變率或低溫條件下,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應力強度。
(2)粒子體積分數(shù)越高,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越易發(fā)生界面脫濕。
(3)在粒子增強體復合材料中,粒徑大的固體顆粒比粒徑小的固體顆粒更易發(fā)生脫濕。
[1]侯林法.復合固體推進劑[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156-256.
[2]張義同.熱粘彈性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53-139.
[3]Tan H,Huang Y,Liu C,et al.The Mori-Tanaka method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nonlinear interface debon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2005,21(10):1890-1918.
[4]陳鵬萬,黃風雷.含能材料損傷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32-142.
[5]趙穎華.界面損傷對顆粒增強復合材料彈性性能的影響[J].復合材料學報,1999,16(1):117-124.
[6]袁嵩,湯衛(wèi)紅,李高春.復合推進劑的細觀失效機理分析[J].固體火箭技術(shù),2006,29(1):48-51.
[7]Chen J K,Huang Z P,Mai Y W.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particulate-reinforced viscoelastic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debonded microvoids[J].Acta Materials,2003,51(3):3375-3384.
[8]Tan H,Liu C,Huang Y,et al.The cohesive law for the particle/matrix interfaces in high explosives[J].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2005,53(8):1892-1917.
[9]Tan H,Huang Y,Liu C.The viscoelastic composite with interface debonding[J].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68(3):3145-3149.
[10]Mas E M,Clements B E,Blumenthal W R,et al.A viscoelastic model for PBX binders[R].LA-UR-01-3492:2001.
[11]Williams M L,Landel R F,F(xiàn)erry J D.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relaxation mechanics in amorphous polymers and other glass forming liquids[J].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55,77(14):3701-3707.
[12]Clements B E,Mas E M.A theory for plastic-bonded materials with a bimodal size distribution of filler particles[J].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4,12(3):40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