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農業(yè)廳市場與涉外處 劉曉斌
江西是農業(yè)大省,糧、油、豬、菜、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江西主要農產品價格受國內外大環(huán)境影響,呈現較大波動,極大地左右了農民增收。
據省農業(yè)廳市場與涉外處測算,以上一年度為基數100,2007~2011年農產品價格指數分別為122.8、115、93、108、115。五年內僅2009年農產品價格總體下跌。
2007~2011年糧食類價格指數分 別 為 111.5、110、98.5、107.5、118.5。
2007年早、中晚秈稻國家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70元、72元,當年早、中晚秈稻年均價每50公斤82.2元、84.6元。稻谷交易出現“賣方市場”,農民惜售,成交量不大,早稻交易量同比減少20%。大米價格也隨之上揚。2008年早、中晚秈稻國家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77元、79元,當年早、中晚秈稻年均價每50公斤90元、95元。全年稻谷價格先漲后落。2009年早、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90元、92元,當年早、中晚秈稻收購年均價每50公斤90.7元、92.2元,略高于最低收購價,穩(wěn)中略跌,我省及時啟動了糧食最低收購價預案,這也是近5年來唯一一次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國有糧企發(fā)揮了糧食收購主渠道作用,對穩(wěn)定糧價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而受“稻強米弱”影響,個體、加工企業(yè)收購較為謹慎,觀望氣氛濃厚。不少個體、加工企業(yè)收購價格低至每50公斤85~88元。早、中晚秈米價格也僅小幅增長。2010年早、中晚秈稻國家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93元、97元,當年早、中晚秈稻年均收購價每50公斤97元、110元。受洪災等嚴重自然災害影響,2010年全省糧食同比減少4.785億斤,一定程度助推了糧價上漲。糧食價格相對高位運行。2011年早、中晚秈稻國家收低收購價每50公斤102元、107元,當年早、中晚年均價為每50公斤118.4元、129.5元。糧食價格高位運行,糧食收購市場可謂是購銷兩旺,量價齊增,紅火很多。不少國有糧企經過2~3次提價后才能收到糧。2012年早、中晚秈稻國家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120元、125元,上半年,早、中晚秈稻出售均價分別為每50公斤124元、133元。預計早稻上市后仍有上漲空間。
2007~2012年國家早、中晚秈稻從每50公斤70元、72元提升至每50公斤120元、125元。我省早、中晚稻收購價從每50公斤82.2元、84.6元提升至每50公斤124元、133元,足見最低收購價政策的作用。從五年來我省糧食收購情況看,有以下四個現象:一是“稻強米弱”現象時有出現。二是“早稻收購形勢及價格強于晚稻”。三是“新陳稻差價拉大”。四是“現高期低”,期貨指導市場價作用不明顯。
2007~2011年油料價格指數分別為 130、133、82、101、110。
2007年油料價格一直看漲。受全國油菜籽面積、產量連續(xù)三年下降,局部供需矛盾突出影響,油料及食用油價格走勢一直看漲。油菜籽年均價180元/50公斤,同比上漲34.3%。2008年油料價格結束升勢。國家陸續(xù)出臺油料種植激勵措施,如一畝油菜籽補助10元等,油菜播面、產量下降的局面得以控制和扭轉。各種油料價格也紛紛觸頂回落。2009年油料價格低位震蕩。我省油料價格自2008年8月摸高后,一直震蕩下行,2009年6月1日國家出臺油菜籽每公斤3.7元最低收儲價后,刺激油料價格企跌反彈,但好景不長,隨后價格又掉頭向下。11~12月,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強影響,油料價格才呈現一波“翹尾”行情。2010年油料價格略有上漲。食用油籽是繼棉花后第二大進口農產品。國際油料價格在2008年沖高后回落后,一直相對穩(wěn)定。2010國家公布的油菜籽儲價為3.9元/公斤,雖較上年提高0.05元/公斤,但對市場提振作用有限。油菜籽年均價4.68元/公斤,同比增略增2%。2011年油料價格逐漸回暖。由于全球油脂、油料供給繼續(xù)偏緊,國際油價與國內價格基本持平,對國內油料價格沖擊減弱,加上2011年國家油菜籽最低收儲價達4.6元/公斤,較上年提高0.7元/公斤,對油料市場是一次較大的提振,油料市場出現繼2008年后首次回暖。油菜籽和花生種植畝均純收益分別達175.5元和851.3元,同比大漲214%和42.7%,農民發(fā)展油料生產的積極性有所提高。2012年國家最低收儲價5元/公斤,油菜籽價格上漲5%。
2007~2011年畜禽類價格指數分別為 150、112、80、101.5、125。
2007年生豬等畜禽產品成為拉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策動力。生豬收購價從5月份始,接連突跛600元/50公斤、700元/50公斤整數關口,9~10月份有所回調,12月份又再次逼近800元/50公斤。年均價750元/50公斤,同比增50%;2008年生豬價格跌勢兇猛。由于年初冰凍影響仔豬凍死較多,國家出臺了多項強有力的生豬生產扶持政策,全省生豬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態(tài)勢。生豬價格從4月份開始掉頭向下,并在三季度末加速下滑。年末價格662元/50公斤,同比下跌17%,較3月高點下跌26%。2009年生豬類產品價格大幅下挫。生豬價自2008年4月始,進入了下跌通道,特別是H1N1流感疫情發(fā)生后,生豬收購價最低跌至8.4元/公斤,較上年高點18元/公斤跌去一半多,生豬養(yǎng)殖也從大幅盈利演變成凈虧50~100元/頭。豬糧比曾連月低于6∶1。為此,國家及時啟動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控制生豬養(yǎng)殖規(guī)模,開展了凍豬肉收儲工作。生豬收購價也從6月初開始止跌回穩(wěn),7~9月連續(xù)反彈,生豬養(yǎng)殖重新獲利。仔豬和豬肉年均價分別為20.6元和18.6元/公斤,同比分別下降34.4%和23.1%。2010年生豬價格走出低谷。近年來生豬價格一直呈“W”型走勢,2010年2月底至6月底,全省生豬價格一直處于低谷,豬糧比價一直低于6∶1的盈虧平衡點,3~6月豬糧比價甚至低于5∶1,較長期處在紅色預警區(qū),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一頭生豬凈虧150元左右。在國家連續(xù)5次開展豬肉收儲情況下,7月始,生豬價格出現持續(xù)恢復性上漲,12月已達14.6元/公斤。養(yǎng)殖戶也普遍扭虧為盈,平均一頭生豬可盈利300元左右。2011年生豬價格高歌猛漲。5~9月,連續(xù)突破16元、17元、18元、20元/公斤整數關口,9月達20.6元/公斤歷史高價,養(yǎng)殖一頭生豬純利潤達800元,養(yǎng)殖戶著實“火”了一把。2012年生豬價格在春節(jié)后經歷連續(xù)12周下跌,當前有企穩(wěn)跡象,毛豬價格6.9元/公斤,同比下降15%,養(yǎng)殖戶普遍處于保本狀態(tài)。
1.供求關系。雖然有時農產品波動看不到供求關系的影子,生產數據會與價格行情背離,但供求關系仍是左右農產品價格的首要因素。
2.成本因素。主要是油、地、人?!坝汀卑ㄊ图稗r資生產的原材料,農資價漲主要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此外也含運輸成本在內;“地”是租地成本,包括自營地折租;“人”指勞力成本,包括自身投勞在內的機會成本。這三者是構成農產品成本的主要內容。近年來,這三大成本反復推高,助推了農產品價漲。
3.剛性需求增長。農民工進城務工,從種養(yǎng)殖者到消費者過渡,增加了城市供給的難度。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城市周邊蔬菜地減少,種菜的都變成買菜的。這些是剛性增長的案例。
4.國內外經濟大環(huán)境影響。2008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危機露出端倪,我國農產品即整體調頭向下,2009年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出口迅速下降,農產品價格也快速下滑。2010年世界經濟企穩(wěn)向好,農產品價格也走出低谷。由此看出,農產品價格與國內外整個經濟大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
5.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稻谷最低收購價、油菜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豬肉儲備等政策都是直接左右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措施。此外,近兩年我國一直在管理通脹預期,出臺了一些穩(wěn)物價的調控政策,對農產品價格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6.流動資本影響。流動資本的注入是部分農產品價格短期飆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岸耗阃?、蒜你狠、蔥上天”等現象背后都有流動資本的身影。
7.媒體輿論炒作。前幾年的四川蟲柑事件、廣東香蕉癌事件,媒體幾句話就將毀掉一個產業(yè),所以“客觀、慎重、呵護”是媒體面對農產品波動時應該要把握的原則。
1.成本上漲及剛性需求增長導致農產品價漲,要保護,不能打壓,調控措施主要從促增長、調結構、興科技、降成本入手。
2.供求關系及國內外大環(huán)境影響導致農產品波動時,一要暢活流通,二要及時出臺調控措施,如補貼、收儲、冷藏等。
3.流動資本和媒體炒作時,對媒體要合理引導,造成后果的要追究責任,對流動資本哄抬物價要堅決予以打擊。
4.自然因素影響價格波動時,不必過度喧染。一方面要出臺補救措施,另一方面農業(yè)生產也有自然修復和調節(jié)的能力,不必過于擔心,恐慌帶來的盲目擴大生產,最終導致的又是價賤傷農。